形容功高盖主的名句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盖主,却能全身而退的人

2023-07-09 10:43   geyange.com

形容功高盖主的名句

要论历史上那些功高盖主,却能全身而退的人,郭子仪认第二,恐怕没人敢认第一。

作为他的铁粉,曾国藩毫不掩饰自己的艳羡:

我年轻时希望做曾国藩,老了以后希望做郭子仪。

宋朝非著名诗人徐钧曾以《郭子仪》为题写过一首名篇为他打 call:

身佩安危三十年,谗锋虽中节弥坚。古今多少功名在,谁得如公五福全。

「五福齐全」一般用来表达祝愿,但生活中真正能集齐「五福」的极其罕见。

可能老郭家祖坟冒了青烟,郭子仪他爹郭敬之基本已达到中配版的「五福齐全」高度:

长得帅。「身长八尺二寸,声如洪钟,河目电照,进退闲雅,望之若神。」

事业顺。历任渭州、吉州、绥州、寿州四州刺史,授太中大夫、上柱国。

身体棒。年轻时览遍祖国大好河山,退休后安居首都常乐坊,活到 78 岁,寿终正寝,大书法家颜真卿亲自为他题写了碑铭。

儿孙多。生了 10 多个儿子,比郭子仪八子八女不遑多让。

名声好。为人谦和有礼、仁厚有德,唐肃宗热情点赞:「果君子之行,毓达人之德。才光文武,政美中和。」

1.

从小跟着老爹走南闯北、游历四方,郭子仪不仅掌握了各地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也学会了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视野日渐开阔,情商噌噌看涨。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个文人墨客大量走红的盛唐时代,市长家「体貌秀杰」的公子哥竟然不走寻常路,一门心思苦读兵书、习练武艺,并成功在「武举」中过关斩将、考公上岸。

实际上,当时的武举处于草创初期,还没有发明「武状元」这个头衔,郭子仪的成绩是「异等」,应该算第一梯队的头部翘楚。

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

朝廷把他安置在基层边防部队,当了一个从九品下的低阶军官。

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兵学修为和逆天的交际能力,郭子仪相继在河南、陕西的折冲府站过岗,到广西桂林平过叛,赴西域与戎狄铁骑交过手,一步一个脚印,做到了北庭副都护、安西副都护、单于都护府副大都护。

这是一个将星闪耀的时代,但这个时代属于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当红悍将,常在副职岗位轮转的老郭,只能远远望着意气风发的领导们,默默充当一张不显山不露水的背景板

在老郭 52 岁前后,同时担任河西、河东、陇右、朔方四镇节度使的玄宗干儿子王忠嗣,因为力挺太子李亨,被奸相李林甫设套贬死。

西北方面军领导层由此展开大洗牌,历经岭南瘴气和天山风雪打磨的老郭刚刚为老爹守孝归来不久,捡漏升任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兼安北副都护、横塞军使。

但官升一级的老郭并没有飘,仍然一如既往地尽忠职守,对领导和部属始终保持谦和友善。

朔方节度使张齐丘(不知凭啥进了唐朝武庙的谜之男子)在分配粮饷时操作不当,引发士兵哗变,负责分粮的判官当场被揍了个鼻青脸肿。

就在张节度使一脸惊慌、束手无策时,老郭挺身而出挡在他前面,苦口婆心地做士兵的思想工作。

靠平时积攒的威望、结下的善缘,老郭最终平息了骚乱、保全了领导、立下了新功。

但朝廷在处理这次未遂兵变时,只是把张齐丘降了职,并安排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接任朔方节度使。

老郭这位千年老二等了个寂寞,连小红花都没捞到一朵。

57 岁那年,老郭调任西受降城使、兼九原郡太守、兼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不久,老家差人赶来报丧,老母亲向氏病故。

站在人生拐点处的老郭悲从中来、心绪不宁。

官,基本做到了边将的天花板。

人生,也基本进入了倒计时。

就此逐步过渡到退休状态,也没什么不好。

虽然人生少了些波澜壮阔,但毕竟当到了省部级干部,也算成功人士,而且为镇守祖国边关、建设平安大唐,还是做了些贡献的,谈不上有啥大遗憾。

不愿恋栈的老郭裸辞掉全部职务,背起行囊,跨上快马,火速赶回老家,切换到丁忧模式,平静地过起了悠闲的老干部生活。

2.

但树欲静风不止。

公元 755 年农历十一月初九日深夜,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胡兵组成 15 万大军(号称 20 万),催动渔阳鼙鼓,掀起了震动史册的「安史之乱」。

天下承平日久,老百姓累世未经兵灾,见到「烟尘千里、鼓噪震地」的叛军威势,吓得六神无主、瑟瑟发抖。

沿途地方官或望风而降,或挂冠远遁,或被叛军擒杀,对安禄山的兵锋没有形成一丝有效迟滞。

焦头烂额的老皇帝李隆基匆匆发布勤王诏书,要求各地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叛军打进长安。

由于长期专司北疆防务,虚岁逼近 60 的老郭也被紧急夺情起复,代理朔方节度使,负责东袭叛军侧翼。

一个基本退居二线的老同志,由此迎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开挂夕阳红

国难当头,老郭也不扭捏,立即披甲上阵,率李光弼、高浚、仆固怀恩、浑释之等 4 员大将出单于府,大破山西右玉县的静边军,坑杀骑兵七千,阵斩叛将周万顷并传首阙下,取得首战首胜。

小试牛刀后,老郭乘胜追击,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顺势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打通东陉关(今山西代县),军心大振、士气高涨。

在铺天盖地的战败报告和求救请示中,血压居高不下的唐玄宗难得听到点好消息,爽快地加封老郭为御史大夫,并鼓励他加把劲,继续为君分忧。

当时,安禄山叛军已攻陷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时任常山(今河北石家庄)代理太守的颜杲卿被俘,河北 24 郡中仅剩平原郡、博平郡和清河郡在其堂弟颜真卿领导下苦苦支应,形势岌岌可危。

老郭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率万余朔方军东出井陉关驰援河北,轻松克复常山,有力提振了河北各地反抗军士气。

叛军二号人物、范阳留守史思明见势不妙,点起两万五千步骑兵直扑常山。

两军对峙了 40 多天,经多轮小规模试探性交手,谁也没占到多大便宜。

但常山城粮道被断,人还勉强能忍忍,战马却饿得尥蹶子,只能先吃草垫子将就着,满脸愁容的李光弼赶紧给老领导写信求援。

老郭火速集结起两万蕃汉步骑,赶到常山与李光弼内外夹击,大破叛军,俘敌四千,缴获无数,藁城和赵郡顺利平定,伪太守郭献璆被斩首祭旗。

政府军在河北战场的颓势,由此开始扭转。

安禄山当然不会坐视后院起火,立即从范阳征发一万郡兵、从洛阳抽调两万大军增援史思明。

得到南北两路援兵阔绰输血后,被老郭欺负得灰头土脸的史思明终于支棱起来,频频发起挽尊性挑衅。

但唐军避其锋芒、并不死磕,整日躲在深沟高垒任其叫嚣辱骂。

老郭淡定地捋着长须,带着群情激奋的部属们分析敌情:

这个姓史的仗着多码了几个人就看不起咱们,军心浮躁、骄兵必败,咱一战可胜!

随即主动挥师与叛军正面对撞。

老郭身先士卒,策马挑落叛军一步将。

唐军将士深受激励、奋勇搏杀,斩首两千,俘虏五百,基本浇灭叛军嚣张气焰。

敌人蔫头耷脑日,正是我军建功立业时。

作为深谙兵法的老将,老郭是不会让叛军舒舒服服舔舐伤口的,唐朝版的「游击战」即将成为史思明毕生的梦魇。

对这个战法,300 年后,司马光帮着总结了一个十六字方针:

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

叛军一刻得不到休息,被折磨得士气涣散、生无可恋。

老郭不失时机地发起「嘉山之战」,给史思明造成灭顶之灾:

斩首四万、生擒五千,缴获战马五千匹

基本被清零的史思明吓得坠落战马、披头散发,光着脚仓皇躲到博陵,龟缩不出。

这是一次具有战略价值的大胜,迅速在河北乃至洛阳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河北各郡军民纷纷反水,斩杀叛军守将,向政府军投诚。

前线的安禄山后路被断,渔阳籍士兵军心动摇,卡在潼关前进退失据,老安甚至一度打算退出洛阳,回归范阳。

形势似乎完全逆转,老郭和众将已制定了直捣叛军范阳大本营的作战计划。

只要接续守在潼关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老首长能拖住安禄山,老郭自信可以釜底抽薪、端掉叛军老窝,彻底平定这场叛乱。

胜利指日可待。

3.

然而,不怕狼对手,就怕猪队友;不怕领导不懂行,就怕领导瞎指挥。

老眼昏花的唐玄宗为保住老脸,继错杀高封二将、自毁长城后,又逼迫哥舒翰出关进攻,结果潼关被破、长安陷落,李隆基拖家带口狼狈出逃。

玄宗父子俩在马嵬驿分道扬镳后,李隆基远遁四川,太子李亨被老郭的副手、朔方军留后杜鸿渐接到灵武登基称帝。

但李亨的草台班子相当简陋,文武官员不足 30,城防部队普遍是老弱残兵,别说对全国发号施令,连行在安全都很难保证。

过去与郭子仪并无多少交集的李亨,第一时间给在外征战的朔方军发去班师诏书,要求老郭速回灵武,共商光复两京大计。

胜利咫尺在望的老郭再次迎来抉择时刻。

从军事上讲,一鼓作气荡平河北无疑是最优解。

但从政治上看,新君的诏书就是在试探忠诚度

新老板空降你的地盘上重新开基创业,结果你外出不归,让人怎么想?

君心难测,佞臣满朝,还是不要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一套为妥。

老郭果断选择了放弃战果、撤出河北,带着李光弼等众将及五万大军奔赴灵武行在。

本已苟延残喘的史思明卷土重来,再度攻占河北全境。

平叛形势一夜回到解放前。

逃奔灵武的各界人士原本普遍心灰意冷,对复兴盛唐不抱太大希望。

直到老郭带着盔明甲亮的百战雄师归建朔方大营,肃宗朝廷上下终于有了些底气,重燃起斗志。

李亨挺了挺腰杆子,眉开眼笑地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

然而,信任是需要培养的。

虽然老郭携五万大军觐见,递上了分量不轻的投名状,但安禄山造成的阴影,让李亨始终对手握重兵的边将心存忌惮。

因此,当老爹李隆基从成都派来的宰相房琯主动提出率军收复两京时,李亨两眼放光、欣然允准。

虽然,他也象征性交待了几句:

还是要和子仪、光弼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多商量商量!

可惜,房宰相搭建的前敌指挥部中,几乎是清一色的白面书生。

两军在咸阳陈陶泽刚一交锋,叛兵被雷了个外焦里嫩:

已消失一千多年的春秋车阵竟再现战场,马步军护卫着两千乘牛车浩浩荡荡攻来。

叛军指挥官安守忠笑骂了几声憨批,随即下令展开火攻。

结果,可想而知。

房宰相的好朋友、困在长安城中的著名诗人杜甫如实记录了这场惨败:

血作陈陶泽中水……四万义军同日死……

唐肃宗好不容易积攒的嫡系家底,就此被「高谈有余而不切事」的房琯败了个精光。

艰难捡回老命的房宰相光着膀子到御前负荆请罪,心头滴血的李亨原本撕了他的心都有,但思前想后,还是故作大方地赦免其全部罪责,未作处理。

因为,经此一败,朔方军在李唐政府军中的比重再次上升、一家独大,深谙制衡之术的李亨不得不留一手。

但叛军可不管这里面的弯弯绕,见官军这么菜,立功心切的叛将阿史那从礼,纠集同罗和仆骨的五千骑兵,并裹挟河曲九府及六胡部落的数万大军,嚣张地迫近肃宗行在。

已无牌可打的李亨只能依靠朔方军拱卫灵武,当即令老郭与回纥联兵阻击。

行家一出手,局面大不同。

老郭带着唐回联军,在榆林河北岸与叛兵大战一场,斩首三万、俘虏一万,彻底稳定了大后方。

但李亨的安全感仍然没有提升多少。

躲在成都的老爹暗戳戳批评自己不懂用人:

房琯非破贼之才。

手握重兵的弟弟李璘公然不听招呼,占据江陵富庶之地,意图再搞出一个东晋。

即位程序本就不那么理直气壮的李亨很焦虑,除了尽快光复被老爹搞丢的京都,似乎已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彰显自己的执政合法性

因此,当肃宗最为倚重的白衣卿相李泌,提出把叛军困在东西两京、同时直接铲平范阳巢穴的剿匪方案后,李亨思来想去还是否决了。

他需要速胜,需要尽快还都,特别是安禄山已被儿子安庆绪弑杀,李亨一分钟都不想再等了。

郭子仪责无旁贷地披甲上阵,带着仍显单薄的朔方军与叛兵展开拉锯战。

老郭首先发起间谍战,与蒲津起义军里应外合,拿下河东。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