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青年就业率还有哪些好办法

2023-07-09 03:30   geyange.com

择业就业名言

编者的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我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规模和增幅均创新高。面对就业的激烈竞争,高校毕业生或将迎来史上最“卷”毕业季。7月6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表示,今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个百分点。从7月2日的数据看,当前就业率比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对于大学生就业,要积极行动、创造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支持。当前正值青年群体的就业关键期,就业市场的供需存在哪些错配?应如何解决?提高青年就业率还有哪些好办法?

专业对口是高校努力方向

李长安

有关调查发现,有近半数青年就业人员面临着专业的困扰,超过1/3的青年就业人员专业与所在岗位不相关。这种“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不仅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还会为求职过程和后续的职业发展带来阻碍。目前,我国青年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失业率,大学生专业不对口导致的结构性失业为主要原因之一。

造成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市场用人需求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结构性矛盾,高校专业调整速度跟不上新经济新业态的快速变化。随着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内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对跨领域就业、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但相对而言,高校专业的调整则要慢得多。此外,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职业规划,对于专业的选择只是被动地接受,对于市场的需求则缺乏了解。而就业压力迫使部分大学生选择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许多毕业生都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对于专业不对口只能无奈接受。

因此,要解决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问题,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在区分高校性质的基础上,强化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市场导向。除了部分以科研为主的高校,以及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的专业外,绝大多数高校及专业都必须强调与市场的高度结合。在专业设置方面,突出“市场接轨、专业对口”,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适应新技术革命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其次,构建高校学科专业的宏观调控机制,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形成高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革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宏观调控侧重于原则性和指导性,提高高校专业调整的自主权。同时建立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对于进入预警名单的专业,将缩减部分招生计划。增强高校大学生校内专业调剂的灵活性,增加专业调整的比例和额度,满足更多学生对所喜欢专业的需求。

再次,要高度关注非“双一流”高校和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专业不对口问题。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非“双一流”高校和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也凸显出该群体就业更难和专业错配的现实。要注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倡校企联合、订单培养,打造特色专业,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最后,要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建立系统规范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大力宣传职业规划理念,提高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锻炼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各高校都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加强个性化指导。同时引进和应用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等,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市场要降低“搜寻”匹配难度

张成刚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强,由此导致青年就业、择业的时间成本上升。笔者以为,上述现象折射出劳动力市场的“搜寻匹配”问题。应予以关注、找到成因,并形成有效解决措施。

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搜寻理论中,市场信息的获取具有不对称性。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付出时间和经历在劳动力市场搜寻。其花费的时间越长,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更高报酬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前青年择业、就业的时间与精力成本不断增加,说明“搜寻匹配”的困难增加,可考虑如下成因。

首先,供求匹配难度加剧。在产业快速转型阶段,劳动者的技能、经验和期望与招聘企业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处于产业前沿的企业无法从教育部门获得直接掌握岗位技能的劳动者,因而只能选择有潜力、学习能力强的青年进行培养,这导致企业花费更高的搜寻成本,青年劳动者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求职。供需双方都要花费更多时间和成本,由此导致就业困难增加。

第二,信息不对称情况加剧。劳动者和招聘企业之间在信息获取和传递方面存在差异。新业态、新模式、新行业不断涌现,关于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路径的信息不再像传统行业那样清晰。青年劳动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搜索、筛选和了解岗位信息。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缺乏信息渠道,只能盲目跟从大众选择或轻信网络信息做出简单判断。这也是造成考编、考公热的部分原因之一。相反,一些前沿的新职业却少有人了解,从而出现招工困难。

第三,青年劳动者的期望与就业条件的不匹配。工作搜寻理论还认为,失业中的搜寻过程是找到高薪工作的一种投资。这也说明了为何在欧美国家,失业救济金的保障水平与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正相关。失业人员在压力可控的前提下,会花更长时间搜寻薪金更高、与个体发展目标更为匹配的工作。而在中国社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就业观念的变化,青年劳动者可能对工作的期望和要求更高,甚至希望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能够一步到位,忽视了在职业生涯前期仍是技能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而这种期望背后也承载了来自家庭的支持与期待,甚至会共同帮助支持消化青年待业、择业的时间成本与经济压力。

在产业转型升级等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应努力降低企业和青年劳动者工作搜寻匹配的难度。首先需不断加强新业态、新职业建设和宣传,让青年充分认知新职业的技能要求和发展前景。应加快新职业发布和新职业技能等级构建,让更多新兴职业进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第二,加强就业育人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找准就业定位,确立就业目标。应加强就业育人工作,通过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学生与校友和行业从业者交流,培养青年劳动者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明确职业发展路径。

第三,加强教育、培训等与产业发展联动,推动引产入教、产教融合。通过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匹配。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可以增加高校学生对所学专业在应用实践中的认知,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市场需求,增加适应职业所需的技能。(作者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

应客观看待当前就业态势

庞诗

对于今年以来我国青年失业率的问题,需要全面客观看待。

一方面,受供给总量高企,周期性、结构性和摩擦性三重失业问题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青年失业率确实出现攀升,要正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青年就业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青年失业率高于整体失业率,通常是整体失业率的2-3倍,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近几年受国际形势动荡、新冠疫情、技术变革、产业调整等因素影响,青年面临的就业压力更为显著,全球青年失业率平均水平普遍高于以往。国际劳工组织《2022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指出,预计2022年全球失业青年总数达到7300万,比2019年疫情前水平高出600万。

从国内宏观角度来看,25-59岁劳动力这一群体占4.6亿城镇就业人口的比重更大,且失业率持续下降。5月份25-5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4.1%,低于疫情前2019年同期0.4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就业形势整体回升向好。

与全球相比,我国青年就业既面临全球共性问题,也面临特定发展阶段的特殊难题。既有经济周期对劳动力市场的直接冲击,也有青年人力资本和市场需求匹配的结构原因,还有青年群体自身就业心态和选择的因素。

比如,青年择业意愿与市场需求错位。多数青年择业仍以大城市、大单位、大厂为主,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仍是首选。企业反映,许多毕业生都想等升学、考编、考公结果公布后再尝试找工作,但与企业“春招”时间冲突。而实际上,八成岗位需求来自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

此外,信息过载与舆论的炒作交织也导致求职焦虑情绪有所增加。青年人求职要么困于信息茧房,要么淹没在信息海洋,但大量有公信力的岗位信息并未通过Z世代青年所接受方式传播,找合适岗位如同“大海捞针”,甄别匹配效率低。与此同时,青年就业问题被互联网舆论和某些机构渲染放大,也使得一些青年就业价值观受影响,降低了就业信心和欲望。

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核心是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适配性稳定性。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可不断用好政策“礼包”、用足服务“工具”鼓励各方主体积极创造岗位,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作用。应不断促进民营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供需对接。通过“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线上线下系列就业服务,广泛收集汇总民营企业的岗位需求计划等信息,进一步解决高校毕业生与民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既为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也为民营企业输送亟需的各类人才。(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与政策评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