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以人为本(管理以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
现代管理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但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如同对很多概念的理解一样,如果不能将概念进行具体的拆解和利用,那么概念就会成为空话。很多实际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这么被空话成形式主义的。要回答管理的“以人为本”,至少应该拆解成两个问题:人本到底是什么?如何利用人本进行管理?不弄清这个问题,即便把“以人为本”念个千百遍,也做不好人的管理。
人本到底是什么?
争辩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多属于形而上的事情。在现实中用人品质道德的两个极端化去衡量和处理问题,并无助于对人的管理,因为人性是个复合体。用更贴近生活,也最反映人类进化特征的话来解释这种复合体,不妨把理智、欲望和恐惧作为人性的三原色。而千人千面的形成,就是这三原色互相博弈的结果。它们就像人们大脑中的董事会,始终坐在一起帮助人做决定。三位董事各抒己见,最后由其中的一位或者几位的综合意见来帮助人确定观念,采取行动。
怎么理解理智、欲望和恐惧呢?
一只盛过粑粑的碗洗干净后你还会用吗?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用,因为他们心理会执意认为碗还是脏的,即便用最强力的洗涤剂洗过。这时候,对粑粑的恐惧就战胜了欲望。
你一定会问,对粑粑恐惧我认可,但这不能够证明和欲望有什么关系吧?
当然有关系,假如给你一盘洗干净炒好了的肥肠呢?重口的人一定选择吃。这就是对美食的欲望战胜了对粑粑的恐惧。甚至你会经常听人说,不愿意吃处理的太干净的肥肠,味道不够!而人们对碗本身的欲望远没有对粑粑的恐惧大,所以单纯拿一只碗来提问,结果显而易见。如果那只洗干净的碗盛着一碗肉和一千万一起放在面前呢?你当然还是觉得碗脏,但好像也没那么脏。同一个东西,环境一变,你的判断也就发生了变化。假如还是那只盛了红烧肉的碗放在一个真正饿极了的乞丐面前呢?结果又是可想而知。
那么理智是什么呢?理智就是出这个题的人,就是在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对宇宙、自然和社会形成的一种规律认识。规律是从问题到答案的知识,人们从思考和实践中得出规律,形成知识,放在大脑里就变成了自己的理智。
从人类进化来看,影响我们认知的诸多要素中,欲望和恐惧是继本能之后最先出现的两种感情,甚至可以认为它们与本能之间是一种神经学上的显性体现。而理智是相对客观的部分,是在恐惧和欲望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和形成的规律认识。所以,除非是已经训练到肌肉记忆级别的理智,否则在大多数时候,欲望和恐惧的优先级都是高于理智的。但理智又明显区别于欲望和恐惧,因此,理智、欲望和恐惧就构成了我们的基本的认知三原色。
如何利用人本的三原色来进行管理呢?
答案当然是充分调动理智、欲望和恐惧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要素。
所以,虽然人不可能完成理性,但更多的学习与思考,的确有助于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反过来,这也就是为什么通过讲道理经常无法奏效的原因,因为理智事实上是反本能的。
所以,如果思想教育能够将某种理念或者文化变为他心里的欲望,那就会“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了。如果只是念经,那么只会招人烦。
所以,金钱/地位/大红花,只对金钱/地位/大红花有欲望的人,才是有效的激励手段。新一代的员工心中渴望的更多是求变和主角定位,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不缺房的一代,管理者心里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需要的是舞台。
所以,制度建设不仅要考虑激励,也要考虑罚则,否则从经济的角度讲,只要“利益足够大,杀人放火也是可以的”。罚则不仅仅是罚钱那么简单,如果无法洞察违规这件事在欲望和恐惧之间的博弈,反而容易形成某种经济上的“高风险高收益”盈利模式。因为“大多数人不敢干”而形成的市场关系,是有很多试险空间的。反过来激励开拓激励创新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不解决好开拓创新带来的风险顾虑,就会因为恐惧大过欲望往搁浅。
话外篇:
l 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的消费导引都是在拿恐惧和欲望在做文章?加进一点价值意义,这叫痛点和痒点。
l 散户炒股为什么输多赢少?缺乏恐惧,管不住欲望,也谈不上理智。
l 小孩子为什么管不住玩游戏的手?欲望远大过恐惧,更谈不上理智。
l 为什么有些成年人只知道抱怨但却不采取行动?因为被欲望和恐惧搞糊涂了,自己又不爱学习,没有足够的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