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的人生格言励志 揭秘消防员的“滚烫”人生

2023-06-27 06:24   geyange.com

消防员的人生格言励志

听到窗外传来消防警笛的声音时,你会想到什么?

“不好!哪里出事了?”

第一反应后,你还会想到什么?

“不慌!消防出动了。”

当你意识到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有人正身处危险,你也一定意识到了,同一时间有一群人正在前往救援。

仿佛无名无姓,永远行动如风,而这整齐划一训练有素的消防队伍,恰是由一张又一张鲜活生动、性格迥异的面孔组成。

他们在真实生活中有怎样的喜怒哀乐?在消防站那扇紧闭的红色大门背后,正在发生什么故事?

2021年11月9日起,8集系列纪录片《火线救援》在东方卫视、百视TV、哔哩哔哩、腾讯视频上线播出。作为首部贴身跟拍上海消防队员真实日常的4K纪录片,观众们将跟随“火线英雄”的脚步,沉浸式直击惊心动魄的救援现场,或通过他们的视线,观察世情百态人间冷暖,还可以借着镜头记录,去了解这些年轻消防员各自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

快节奏:他们分秒必争

45秒,这是消防站白天的出警时限,晚间也不能超过60秒。不仅要快速出警,消防队员还必须在快速处警后快速归队。为了跟上这“火线速度”,创作团队集结了中国最优秀的纪录片摄影师,将拍摄中跟随出警的每个环节,从拿装备、换装、上车等都反复打磨,才定下可执行的拍摄方案。

“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绝不能让他们等我们,不能影响正常节奏,赶不上是我们的事儿。”《火线救援》的总导演郭静说,拍摄纪录片首先要保证的,就是不能对消防工作造成影响。“有一次,消防员出警太快,摄制组的车还在等红绿灯,他们就已经处置完毕回来了。”回忆起拍摄期间的遗憾,郭静感慨道,“有段时间‘警’很好,我们跟不上,这是个很磨人的过程,只能一点点去修补,才能够跟上。”

遵循“逢警必出”的原则,摄制组前后跟拍了800多次出警现场,在阅读每一次救援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心得,后来摄影师和录音师都已经能做到提前就位,“我们等他们了。”

6秒,这是消防员攀登训练时的爬楼梯速度,迅捷到用“飞”来形容也不为过。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仼王立俊对片中反复出现消防员训练爬梯的镜头印象深刻,“从架梯子到爬上去只能用6秒。一开始(他们)是做不到的,就是无数次地练,天天练,最后才能达到。”王立俊说,“我们希望让观众看到,原来消防员也不是超人。他们不是天生就会,他们的专业性是反复刻苦训练的结果。”让这部作品在呈现给观众“可敬、可亲、可爱、可学”的新时代消防人形象时,突出“可学”的一面。

慢功夫:他们精打细磨

2个消防站、18个月创作周期、24小时蹲点贴身跟拍、58名一线消防队员……《火线救援》自2020年5月开机,拍摄过程刚好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一年。为了配合疫情防控要求,拍摄工作也曾经暂停过一段时间。慢工出细活,在虹口、普陀宜昌两个消防站积累了97200分钟的素材之后,主创团队最终将故事浓缩为《硬核战危机》《为荣誉而战》《城市的英雄》《最初的梦想》等8个篇章,每集时长45分钟。

这8个篇章由8位主要人物串联而成,将一个个案件融入消防员的故事中。他们中有身体抱恙仍坚守岗位的王牌站长高洁清;带着家人嘱托,不断挑战自我的班长王大景;面对亲情事业艰难抉择的业务骨干覃玲敬……“有一个时间跨度可以看到人物的变化,他的选择和选择带来的结果。”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副主仼周全说,“这也是我们给自己出的难题。我们没有一味地塑造他们过于完美的形象,而是真实地来看待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压力。”

为了保证在高温、狭小且人员众多的火灾现场,安全记录最真实的画面,创作团队经过多次调试,最终精简设备,仅采用两台最新的佳能R5摄影机与一根录音吊杆进入火场拍摄。同时在消防车内部、站长、指挥员头盔、消防员战斗服上设置了50余台Gopro摄影机。“他们的装备已经很重了,所以我们不想增加太多分量,也不能影响他们的视线。”郭静透露,每次冲进火场的消防员人数可能不同,在尽量减少安装Gopro的前提下,装在哪位队员身上能更全面展现救援过程,都需要不断琢磨。

在18个月时间里,摄制团队成员还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因为疫情防控要求考虑,最大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影响,大家都尽量减少了自己的社交活动。”男摄影师在消防站和队员们同吃同住同出警,女导演因为管理要求,也是“回家睡个觉”就又马上回到消防站——想要拍出最真实的“消防人”,没有捷径。

大场面:鹅毛灰的震撼

在周全的印象里,最难忘的一场火灾发生在2020年5月20日。位于虹口区九龙路的一排三层老式民居突发火情,连着四五间房都烧了起来。“通常我们以为的烟灰是很细小的颗粒,但那天,所有的烟灰都结成了雪花。一片一片,灰色的鹅毛大雪落在人身上。”周全回忆道。

火灾现场炙热的温度、烟灰的味道、“扑哧扑哧”的呼吸声、溅到身上的水花……“我们讲纪录片的魅力,就是要抵近现场。”周全说,“从500米外看和近到1米去看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的拍摄机会,也得益于《火线救援》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上海消防救援总队通过战略协作,共同创作完成的。

实际上九龙路火灾发生时,《火线救援》才刚刚开机,对摄影师来说,不仅是技术上的考验,也是首次直面大火的心理考验。而更令人恐惧的除了“明火”,还有看不见的未知。

郭静说起有一集的煤气泄漏案也是心有戚戚。当时一户正在装修的房子煤气总阀发生泄露,由于房间空置,直到邻居闻到了煤气味才报警。“满满一房间的煤气。但现场没有着火,所以我们的主创可以进到最前线。”因为随时有爆炸的可能,消防员进屋排险时,对讲机等所有带电池的物品都卸了下来。当时是深夜11点,出于安全考虑也不敢贸然疏散居民,“就怕居民顺手一开灯,可能带出火花。”在这个“小心翼翼”的夜晚,没有火焰,却让人更清晰地感受到什么是危险。

英勇救火的“大场面”固然惊心动魄,但更多时候,摄制组跟拍到的还是救援和救助工作。“恰恰因为拍不到太多火灾,才说明日常消防安全工作的严密到位。”周全说,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绝非纸上谈兵,“而是落实到每一次出警中。”正是常态化的安全防控,织紧了城市蓝图的细密针脚。“当城市的秩序被打乱,他们总能帮助我们回归常态。”

小人物:火焰蓝的未来

消防队员每年夏天最繁忙的任务是什么?消防队员平均一天能睡几个小时?作为总导演,郭静花了5个月时间走遍上海20多家基层消防站进行前期调研,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她了解到做一名消防队员意味着什么。“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他们每天平均只能睡4.7小时。”

可能很多人不会想到,在消防站的日常出警中,救火只占1/3,这其中需要“出水”的又只占1/3。另外2/3的工作则属于救援和救助,例如“电梯故障”“手被卡住”等市民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困境。“每年5月底至9月,消防员最忙的任务是摘马蜂窝。”郭静说,“甚至要专门准备一辆车,几乎无间断地出警处理。”

一线消防队员是“小人物”,等待救援的市民也是“小人物”,在一次次伸出援手的时候,消防队员带去的不仅是物理上的解救,还有心灵上的慰藉。对郭静来说,拍摄过程也是一场世情观察。他们遇到了体重400斤因心衰需要送医的病人,遇到了请求帮忙抓壁虎的独居老人,遇到了意图轻生的年轻姑娘……这些平凡人身上的故事都令郭静感触很深。“希望能够通过小人物来讲大故事,讲时代大背景下的故事。”

“消防是我们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很多城市中以前被我们忽视的重要片段。”周全说,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要学会如何与自己和解。这份压力不仅是受助人的,消防员本身也有自己的压力需要面对。

虹口站的队员王大景业务能力突出,一贯表现英勇,但对自己的文化学习却不够自信。为了培养王大景成为骨干人才,指导员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参加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招生考试。第一次考试王大景“不出所料”遭遇失败,挣扎一番后,王大景选择继续备考,最终“惊险”地通过了第二次考试。“我们看着他登上了去北京求学的火车。”郭静笑着说。

火焰蓝,是火焰在极度高温时的颜色,也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制服的主色调。从2018年到2021年,上海消防救援队伍经历了三年改制过渡期。从军转民,脱下军装,“橄榄绿”变成了“火焰蓝”,他们的转变也恰好被镜头所记录。使命不变,忠诚不改,这群城市守护者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依然时刻待命。他们在,安全感就在。

“从来没有天生的超级英雄,只有逆火而上的平凡勇士。”总结《火线救援》的亮点时,王立俊这样说道。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也希望他们之中,有愿意成为“火焰蓝”的新生力量。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报道)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