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文明礼仪名句 论语中有关文明礼仪的句子以及理解感悟

2023-06-23 18:55   geyange.com

论语中有关文明礼仪名句

论语中表达文明礼仪的句子(论语中有关文明礼仪的句子以及理解感悟)

1.论语中有关文明礼仪的句子以及理解感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出自《论语·里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解释】:看 *** 财,要想到道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解释】: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2.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

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白话释义:不具备‘仁’的修养的人不能长久地保持朴素的本质,不能安然于俭朴的生活,也不能体验生命本具而长久的快乐。具备“仁”的修养的人是坚持、安守‘仁’的品格,有智慧的人会运用‘仁’的原则以求得利益.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白话释义: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3.礼之用,和为贵。

白话释义: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

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白话释义: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为难而愿意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5.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白话释义: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就行不通了。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

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 *** 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3.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一定要是论语中的,大学也可以

说明一点:《论语》里的“礼”并不仅仅是礼仪。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就行不通了。”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问题很大啊,很有意义!一般的礼仪,与期奢侈,不如节俭些;丧葬仪式,与其办的周全、尽善尽美,不如心里真诚悲痛。”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4.论语中关于礼节的名句要6条 谢谢大家 麻烦了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2.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3.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4.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5.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7.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甯戚。”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8.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9.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0.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1.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12.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13.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1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6.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17.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18.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9.“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21.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无所错手足。 23.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 *** 莫敢不敬;上好义, *** 莫敢不服;上好信, *** 莫敢不用情。”

24.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25.子曰:“上好礼, *** 易使也。”

26.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27.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28.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29.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30.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5.在论语有哪些句子体现了孔子的礼仪观点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出《论语》首篇《学而》 理解这句话,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个是“朋”的意义,一个是“朋”“自远方来”的原因。

在古代,“朋友”一词是一个很庄重的称谓。“朋”是指有共同学习目的的人,“友”是指有共同人生志向的人,合而论之,“朋友”就是指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切磋,互相促进,能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人。

那么该怎样得到朋友,使他们“自远方来”呢?想让具有高尚修养的朋友“自远方来”,自己也必须具有好的人格魅力才行! 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发显示出自身的魅力,广交朋友,在相互学习切磋中不断提高自己,这必将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与我们相聚。2008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正是这样一个朋友相聚的盛会,也正是“有朋自远方来”的有力证明。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语出《颜渊》,是子夏劝慰同学司马牛的一句话 司马牛是一个好学的人,但他心中却有一个难以抹去的隐痛,就是他的哥哥桓魋。桓魋是宋国的司马,常行恶事,且有作乱之心,甚至要杀害孔子。

有这样一个哥哥,司马牛满心忧虑。虽然孔子用“君子不忧不惧”来劝慰他,但他仍伤心的认为“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却没有。”

于是子夏劝慰他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一个人只要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待人谦恭有礼,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以兄弟之情来对待你。 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以诚相待,必然会换来别人的真心。

孔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颜渊》、《卫灵公》 这句话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

在《颜渊》篇,仲弓向老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以此言相告;在《卫灵公》篇,子贡问老师“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吗?”孔子说:“其恕乎!”又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进一步阐释“恕”的意义,自己不喜欢做的,就不要强迫别人。 孔子重视这句话,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仁”的思想,即以仁爱宽厚之心去对待他人。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表达了类似主张,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君子成人这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孔子也知道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在《公冶长》篇中,他就曾告诫子贡:“这还不是你能做到的!”因此,他要子贡终身奉行“恕”这个准则,而他自己也是认真遵循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今天可以被看作“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充分尊重他人,如果能遵循这个原则,那么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际事务,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4.“德不孤,必有邻”——语出《里仁》篇 孔子把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人视为有德之人,但他们常常会遇到阻力,孔老夫子自己就是这样。他之所以周游列国,就是因为在自己的国家无用武之地。

在周游途中,他遭受了匡人的武装围困,在宋国险遭桓魋毒手,在陈国断粮的窘迫。此外,还有接舆、长沮、桀溺等持不同政见者的嘲笑。

其境遇,真是“若丧家之狗”。孔子老夫子也曾发出过悲叹,甚至产生过逃避念头,但他知道“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天下为己任,以极大的勇气和信心来坚守自己的理想。

在困苦的环境里,他能“乐亦在其中矣”;面对桓魋的迫害,他自信的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德不孤,必有邻”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执著和信心。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我们更需要营造精神家园,守住心中理想的净土。

坚信“德不孤”,坚守自己美好的节操,坚持追求理想,这就是人生动力之源泉! 5.“礼之用,和为贵”——语出《学而》篇 孔老夫子对“礼”非常重视。所谓“礼”,是一种节制、一种约束,是实现“仁”的重要准则。

而“和”则是指不同事物和谐共处的状态,既是一种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又是一种 *** 论。 “礼”和“用”的结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和”是运用“礼”的更佳 *** 。孔子主张“礼让为国”,而古人又常用味道的调合来比喻治国。

做一锅好菜,必须以从容不迫的态度,调合百味,使之和谐畅美,这就是“和”。以“和”的方式来运用礼节,就能保证从全局出发,不偏执、不拘泥,使之发挥更大的功效。

另一方面,“和”又是“礼”的目的。孔子在重“礼”的同时,提倡“君子和而不同”,遵守礼节,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而不苟且求同,广泛吸收他人长处,提高自身的修养,成为既沉静、谦和,又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真君子。

而今,我们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以兼容互补的态度吸收外来文化,不断提升自己。这正是“礼之用,和为贵”的表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