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诸葛亮的名言 从《三国志》来阐述诸葛亮

2023-06-22 15:16   geyange.com

描述诸葛亮的名言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我给下面备注了这样一句话“此二节真可谓诸葛丞相写照!”

历史上很少有无瑕的人,诸葛丞相就是其中之一。

1、《三国志》卷三十五:“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

丞相一生功业已在其两位偶像之上,孔子对管仲评价很有意思,对于管仲越礼,孔子批评他不是仁德君子,但是对于他治理国家非常好,评价这才是统治者的仁德。那么建功立业白璧无瑕的诸葛丞相应该就是孔子心中最理想的统治者。

武略来说开疆拓土平定叛乱也不输乐毅,由于蜀汉国力有限丞相最终未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丞相已经做了他所有能做的,求仁得仁,又有何憾。

2、《三国志》卷三十五:“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个的真实性可以从《出师表》中得到印证“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道”三国志没有三国演义对于三顾茅庐那么多的细节描述,但其真实性不用怀疑。诸葛丞相出山时才27岁,而刘备已经时纵横天下几十年的人了,什么人没见过,但是还是一下子就相中了诸葛亮,诸葛丞相的魅力不言而喻。刘备诸葛亮是两个相互成就的人,没有其他开国皇帝功臣之间的相互猜疑,只有昭昭日月的赤诚之心。他二人契合程度就是刘备说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这般。一个如汪洋北海,一个如会击三千里鲲鹏。

3、《三国志》卷三十五:“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这便是奠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游说于东吴并成功使两家联合。这么年轻还水平这么高,难得,君不见苏秦张仪之辈都是历经坎坷才能纵横捭阖。

4、《三国志》卷三十五:“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

这便是刘备入主西川的缘由,你刘璋想让刘备帮你打敌人,结果人来了,你又想干掉人家,那刘备无论是从自保还是抢地盘出发不干掉你才怪。这里对先主做个评价吧。后世有人称刘备是伪君子,我想说的是,一个人一生假如只行仁义之事他就是真仁义,莫须有TMD最恶心。再说对于蜀地人民,刘备诸葛亮是更好的统治者。《三国志》卷三十五:“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璋非立业之主,若是让曹操艰难的夺了蜀地,屠城是免不了的。废了汉献帝之后,刘备延续汉嗣称帝,诸葛也成了东汉第二位丞相,第一位是曹操。东汉光武帝废丞相制度,终汉只有两个丞相,一个是汉丞相曹操,一个是汉丞相诸葛亮。两人都是治世能臣,但采取手段和最终结果决然不同,这正是诸葛的伟大之处。诸葛是罕见的治国天才,这点必须承认,有可能是无出其右的治国天才,更重要的这个天才有高尚的信念。成为大义凛然的吉祥物很容易,诸葛丞相不是吉祥物,他是搅入浑水中的人,是他所做的事迹成为了丰碑。当然,他很难得的做到了无瑕二字。

5、《三国志》卷三十五:“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子嗣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竭,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历史上没有君臣做到像刘备和诸葛亮那般信任,武王托周公都没达到这种信任。但是诸葛丞相的回答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竭,继之以死”,泪目啊,丞相终其一生都在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践行自己的誓言。也有小人之心说刘备先给诸葛亮把篡位点出来,让刘备不敢那样做。但是后世托孤大臣最后被篡位起二心的还少吗?刘备是白手起家,对于那么一个位置能有多少留恋。这不仅不是小人之心说的那样,而相反更能体现出二人的真诚。刘禅在诸葛在世之时二人合作也是非常契合,终给蜀地以数十载的国富民安。

6、《三国志》卷三十五:“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书出师表”。

要知道这是晋朝修的史书,不说抹黑,也不会夸耀诸葛亮治理的多么好,但是还是记载了蜀地国富民强。

读《出师表》的时候让我有这样一个收获,其中丞相教导刘禅的话语,你可以完全当做诸葛丞相在教导自己,这样可以设身处地的汲取先贤养分。苏轼评价《出师表》是这样的,读出师表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悠悠岁月,千古知音。

7、《三国志》卷三十五:“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诸葛丞相死在了岐山五丈原,葬在了勉县定军山。主帅死了,军队仍然岿然而归,这也是诸葛亮治军的侧面写照。因山为坟,冢足容棺,不须器物。对比另一位汉丞相的七十二疑冢,诸葛所行之事何虑后世诋毁呢。真的有益于民众的人不需要宏大的纪念物去铭记他的丰功伟绩,他们的形象永远活在民众心中,高山仰止景行景止。青山有幸埋忠骨,诸葛的英魂让山川增色万古长青。

丞相一生非常劳碌,最终也死在军中,这里让我感动的是丞相最后给后主上奏的话,《三国志》十五卷: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五十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忍,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氧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诸葛亮子孙也在蜀国灭亡时死在战场上,联想到给子弟的《诫子书》,谆谆之言,子弟效之,满门忠烈,义存千古。诸葛亮的高洁,不同于屈原等人的置身事外感叹举世皆浊我皆清。他身在浑水之中,并把它变为清水。

8、《三国志》卷三十五:“亮性长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还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天才已经不能描述诸葛了,难得到五千年再没第二个人了。至于兵法,诸葛亮可是最初武庙十哲中人,对比下其他九人便可衬托诸葛亮治军的伟大,这往往是后世忽略的一点。另九人为:秦白起、汉韩信、唐李靖、唐李勣、汉张良、齐田穰苴、吴孙武、魏吴起、燕乐毅。而且运筹帷幄冲锋陷阵的唐太宗李世民对诸葛评价也非常高,业内人士的肯定,也值得参考。

9、拾遗:我无法给诸葛丞相下结论,一一列举,自有评述。

《三国志》卷三十五:“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儒家理想的天下就是这个样子吧,但这不是理想,这是诸葛丞相治下的现实。

《三国志》卷三十五:“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

不仅是至几十年后的今,而且至现在一千七百多年后的今天,诸葛也为梁益之民,乃至九州民众称赞。孟子曰“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连年征战,而国安民乐原因在此啊。、

用宋人戴少望评价丞相的话结尾吧: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