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用什么形容 戒尺是用来干什么的,戒尺的象征与意义
戒尺,是古代教书先生手中所持的一把尺子。其形状大体上是一把尺子大小,也有用两块木板上下合迭而成,一块长一些、一块短一些。有的教书先生还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戒尺上刻字。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戒尺这东西与“体罚”紧紧相关。往往在背不过书、或者回答错误、甚至是扰乱课堂秩序的时候,戒尺就会光临。通常是打手心,也有打手背的,偶尔也有敲打脑袋的。有些文章中就见到回忆儿时上学的记忆:小被打得肿了起来,母亲看到了,一边流泪,一边说打得好。如此描写,打动了读者的心,激起了人们对戒尺的反感。
因此,社会上普遍认为:戒尺,就是老师用来体罚学生的工具。
其实,戒尺这东西还真不是体罚学生的。它里面有我们的东方智慧。
“戒尺”二字,大有深意。戒:既是“警醒”的提示,又是“有所不可”的表达。尺:则是分寸、尺度的意思。
“警醒”的对象,是老师自己。提醒自己为人师表,当成为表率。手中有“戒尺”,心里常提醒,不敢有丝毫松懈。比如有的老师性格急躁,为了防止这种性格伤害学生,就会在戒尺上写上诸如“静”、“安宁”之类的字。如“莫生气”就是给自己的提醒。如“宠为下”,其取自《道德经》,用在这里,那就是不可以宠学生,而是“严”。
“有所不可”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求知、成长,当知道“有所不可”,意即“知止”,即是知道停止在哪里。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有的戒尺刻有“弟子规”等字。
而尺度、分寸,同样也是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尺度,当量材施教。材质高者多教,材质浅者少教;能者高领、低者俯就。尺度不一,终归是为了学生的进步和成材。第二,是知识的理解尺度,当“不求甚解”。甚,是过的意思。凡事宜恰到好处,即中庸之道。“求甚解”,就是过度理解,如同牛角尖,必然走入偏颇。如孔乙己“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就是“甚解”,没有实际价值。这个尺度、分寸的把握,还包括方向的选择。古人求学,先读《大学》,就是先确立一个作一大格局。
至于用“戒尺”打人的故事,肯定会有,但不是主流。我们都从学生时代走过,老师的责罚,我们都心有余悸。当戒尺打在身上时,即使身上不疼,心里也是因为紧张和害怕会感觉疼的。但我想,学生只是看到戒尺的责罚,却理解不了老师为什么时时要将戒尺握在手中是什么原因?
今天看到一个观点:要将戒尺还给老师。心中颇有感慨。只要老师用戒尺“打”学生没有超过“尺度”,那就不是打,而是关爱。《西游记》中,悟空在菩提祖师处听道,满心欢喜,便手舞足蹈,惹得祖师不悦,用戒尺在悟空头上敲了三下,背着手从中门出去了。当其它同学责怪悟空的时候,被挨打的悟空更加满心欢喜:这打嘛分明是爱,这岂不是让我半夜三更去学道嘛?
为人师者,首要自重。而“戒尺”的警醒作用,就是为师者的自重之道。我想:如果有哪天我开馆授徒,在经书籍典之旁,定放一把戒尺,一同拜之,既示对经典的尊重,也是为师者的自重。
戒、而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