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远离人生的耻辱【精选】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邦无道,谷,耻也。
——孔丘
耻辱观或羞耻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涵。耻之为心性,于人生之价值甚大。人有羞恶之心,便是知耻的羞耻之心。人若无耻,则将肆无忌惮,丧失原则和底线,而无恶不作,怙恶不悛。
知耻而感到羞耻、可耻,作为人生最可贵的人格品质,乃可以非道不为,非义不取。知耻而有羞耻之心,作为人格最不可弃的德行坚守,实是视非仁而为、非义而取为人生的可耻,耻于不若人。
在《论语》一书中,有很多关于人生之耻的论说,对现今我们很多道德伦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蕴,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这一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耻之人格价值所在,人生羞耻意味着什么。
就耻之于人性的价值,孔子已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奠定了中国人性耻辱观的修为根基和工夫内涵。在《论语》中,这些论说分别是:
有子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学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上面关于耻的论说,构成了孔子耻辱观的基本价值内涵。这一耻辱观的意蕴,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是耻的人性修养工夫则传承至今,一脉相承。
耻于无所作为而名不称,就能尽己性命。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士君子之所以能够“行己有耻”(《卫灵公》),乃在于勇于承担责任,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而努力奋斗。
人的一生,就应该有所作为,尽己性命的本分,尽人事之当为。人生有志者,贵在有耻辱感,耻于一生庸庸碌碌、浑浑噩噩。
这一知耻之耻,主要体现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的思想意旨。有“疾没世而名不称”之耻,便能立德、立功和立言于世,使自己的一生不枉做人一场,不愧于人性的高贵品质,实现功成而名遂。
想成为有梦想、有志气之人,若能有耻于无所作为而名不称之心,便可于当今之盛世坚持弘道而积善,努力成功而光大名誉,在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人生的辉煌。
在孔子看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泰伯》)
现实社会和伟大时代给予你施展抱负的平台和舞台,自己不珍惜而丧失机会,以至于因无所作为而落入贫贱地步,岂非人生的可耻之事?
人生基于知耻而来的有所担当,必能让自己勤奋好学而“博学于文”,丰富知识,提高本领,提升素养。要博学于文,就得“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博学于文而约之以礼,便是有理想、有节操之人。
有道德,有志向,有本领,必会成就功名,实现功德彰著,岂能不发达?
人有羞耻之心,则必羞于为不善,耻于非道义之为。“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里仁》),揭示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的价值意旨。
言行不符,言过其行,功名不著,故耻之。无耻之人,闻过而不以为过,自欺欺人,甚至会颠倒黑白。
人生之知耻,在于耻不能尽己性分或人事所当为,而非耻于功利之得。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孟子·万章上》)
所耻者在于求在己的不能“进以礼,退以义”,而非耻于求在外的“得之不得”。
这一人生价值上的耻辱观,又是“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的人生操守。
对于人生有为而言,能为可贵之修为,而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之修为,而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之修为,而不能使人必用己。所耻者,在于不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而为世俗功名利禄所左右、异化。
在人生修为的知耻上,君子所耻者有“五耻”。
“朝不坐,燕不议,君子耻之;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说苑·谈丛》)
这里的所耻者,皆是耻于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能为和责任。
在先哲看来,少称不悌,为耻;壮称无德,为辱;老称无礼,为罪。人的一生中,弗知而不问,不能行而言,虚而饰其辞,非当而居之,过不能改,行不能遂,慕善而不看齐,无功而受厚禄,皆是耻辱之为。
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看来:
“不知其职所当为,则不能有言。得失利病,言之详而行不逮,是欺人也。所行不固,独劳而无功也。仁不足保民,故民去之。”(《礼记章句卷二十一·杂记下》)
言不当言,言不逮实,行不笃诺,独断专行,以及为政无道,富己而不能裕民等,皆是人生的可耻者。
耻于非道义之为,就在保住人格的尊严。
人知有人格之耻,就会自节、自控和自强,而成为有仁义理性之人;就会耻不若人,而达致自我重塑,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人生的“行己有耻”,便是这一价值担当的真谛所在。人生之患,莫大于无耻。
从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的论说上看,“有耻且格”是知耻而非仁义不为,坚持改过而迁善。相反,“民免而无耻”,便是不能藉由确立耻辱价值观而达致好善恶不善的心性自然。
继承于孔子的这一耻辱观,孟子认为“耻之于人大矣” (《孟子·尽心上》)。知耻的人生修为,乃是人生的入道之端。
人知非义而有耻,必惕然动于心中,而赧然见于神色,瞿然形于四体。无耻则无觉,无觉必无羞耻感。一个人若能有是耻心而能充之者,便是千百之一英雄豪杰。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人若无有知耻之心,或者说没有耻辱感,便会丧失原则的坚守、笃定的贞操和高雅的志趣,而堕落为随波逐流、苟且偷生之辈。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孟子·尽心上》)
无耻,则行险以侥幸,为达致私意而会不择手段。 在宋代儒家学者陆九渊看来:
“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陆九渊集·杂说》)
人心中惟知道德性命有所贵,然后方知有所耻。心中有坚守,方为知耻而有耻心存。人而有耻,则不善必不为。人而无耻,何以为人?甘为不善而不思悔改者,乃是无耻之极。人生知耻,则可至于圣贤;人生不知耻,则或禽兽不如。
人生的知耻不若人,是在自责:我与圣贤同为人之一类,何为我不能为圣贤?人耻其不能而为之,就可积学成智,积善成德,积业成功。反之,不耻其不若人,则何有若人之行。人的一生,若是不能以己不成善、不努力为耻,便是自暴自弃。
人心一旦有了耻辱感,便能勇于承担,而不断充实自己。“知耻近乎勇”(《中庸》)。在明代儒家学者王畿看来:
“耻也者勇之近,而入圣之机也。民知耻则为良民,士知耻则为良士,在上者知耻则为良臣良相。”(《王畿集·重修白鹿书院记》)
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素质的跃升,乃是耻辱观的价值核心。功名足以震世,思想足以惊俗,此为世人所认为的人生之大者,而在先哲看来实非为人生价值之大者。
一个人唯有耻心,方能成就人之所以为人,力求脱离禽兽之性而顶天立地;成遂心之所以为心,自安于尊德乐义而俯仰无愧。
一个人的真无耻,是无耻之耻,亦即是不知羞耻而妄为的无所忌惮。若能知耻于己之无耻,而有羞耻之心,则人生便能无欲为恶而令恶行不生。
知耻而有坚定贞操者,遇到可生可死之情境,而正气不可挫;面对可贫贱可富贵之选择,而虚名不可居。恬不知耻,侥幸得存,何足若人。
远离人生的耻辱,就在坚守人格的底线。
耻辱感,是知耻、羞耻之心;远离耻辱,是避免受人指摘、抨击和怨恨。要使自己远离耻辱,便要求诸己修身而践礼。在《论语》看来: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学而》)
人内心的惭悔、羞愧、羞辱、忧患和“病无能”,都是知耻的心理体验。富贵和发达,固是人生之乐求。在孔子看来: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
人生知耻的价值坚守,乃在于“求之有道”。相反,则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心有羞耻感,正道而行,方能不做令己蒙羞之事,而远离耻辱之患。
人生的可耻者,莫过于“不义而富且贵”。在《论语》中,此既体现为“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又体现为“邦无道,谷,耻也”(《宪问》)。邦无道而富贵,必是忤逆人性正义价值之为,故为可耻之事。
知耻者,为人处事必衡之以道,度之以时,而严守人生之节操。在度身度世上,若是道所不废,时有不可违,则受禄而可无惭。不能择道而仕,或不计仕之无道,皆是贪图利禄之私。
人的一生,若既无乘时行道之志,又无扶危定倾之力,无以心安理得,岂可不为之感到羞耻?
人生之可耻者,还有“巧言、令色、足恭”(《公冶长》)以及“匿怨而友其人”等。巧言令色,装腔作势,鲜有仁义;足过于恭,虚情假意,乃是凿伪。“匿怨而友其人”,违心而为,非能正直,故必不真诚。己不知羞耻,必为人所看不起,而受到人格上的羞辱。
在先哲看来,人生由其道,遵其理,逮至尊贵加身则不辞。人生所耻者,当是“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说苑·立节》)的无所作为。反之,忠信廉洁修诸身,便可名显而人不能污。人能耻己之无所耻而知耻,便能改行从善,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
在王夫之看来,一个人的贞操节气,“莫大于无可耻可辱之志节,以卓然自拔于流俗之中”(《四书训义·论语·子路》)。正义者,知耻之真;私利者,受辱之本。廉耻心一丧而利禄之心重,则贞节毁败,以至于身败名裂。
人的一生,若能诚伸其志、辨其方而信有恒,诚有其不忍居之虚名、不屑受之私利,诚有其不可枉之贞志、不能屈之节气,始终做到利不能诱、威武不屈,便可做一个知耻而勇担道义、坦坦荡荡的大丈夫。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