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不能劝己 良言不劝该死鬼

2023-05-30 23:44   geyange.com

劝人不能劝己

“良言不劝该死鬼,慈悲不度自绝人”这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句经典名言,说的是劝人之道。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喜欢劝人的习惯,当然多数也都是好意,被劝的人也都是亲朋好友或者关系更为亲近的人。但是劝解别人虽然说是好意,也要看被劝的人能不能听进去,识不识你的好意。

如果不分对象不以区分的对谁滥失好意,不但不能达到有效的劝解效果,还很有可能被人误解或者怨恨,可以说是枉费了自己一片好心。

战国时期的文仲就是这样一个不听劝的人。范蠡和文仲都是越王勾践手下的谋士,两人辅佐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后,范蠡根据对勾践的观察和平时对他的了解,感觉到勾践是一个只能患难不能共享荣华富贵的人。

如果常在他身边早晚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于是,找了个借口巧妙的离开了勾践,过自己悠然自得的生活去了。

临走前,出于和文仲之间的友情,他写信给文仲劝他也离开勾践。我们现在常说的那句著名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出于范蠡给文仲写的信中。

范蠡告诫文仲,应该见好就收,现在勾践大事已成,我们留在这里都没有用了,早晚会被兔死狗烹。但是文仲一是舍不得眼前的荣华富贵,二是不相信范蠡说的话,认为自己跟着勾践出生入死,勾践不会那样对待自己。就回信拒绝了范蠡的好意。

果然,后来勾践觉得留着文仲没有什么用,咋样看他都不顺眼,又加上朝廷中的小人从中作祟,最终勾践赐死了文仲。文仲到临死时才后悔没有听范蠡的话,结果弄得个性命不保的悲惨下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仲就是前面话中说的那个“该死鬼”,他的倔强和对勾践抱有侥幸心理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我们都说“命由天定”,其实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他自己的曾经决定了。就像那句话说的,“你的今天是由昨天决定的,但是你的明天又是由你的今天决定的。”

佛教中更是说“前世因、后事果”,很多人的命运就是因为他前面所做的事所决定,而他的做事又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

商纣王也是这样一个人,他被妖女妲己迷惑,整天不理朝政和妲己饮酒嬉笑。大臣比干看到纣王这样荒淫无度,忧心忡忡,就劝纣王要以国事为重。

没想到,这下惹怒了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下将比干剖腹挖心。结果,最终商纣王因为罪孽太深,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遭到了灭国之灾,自己也点火自焚。

劝人是出于好心,但是也是有一定风险的,虽然不像比干那样有死亡的危险,但是如果被劝的人听不进去,或者误会了劝人者的好意,搞不好还会伤害两人本来的感情,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良药苦口”有时候也苦心,苦了劝人者的心。为什么很多人不愿听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就很好解释这个问题了。

因为人性在本质上都不愿意被别人否定,你去劝别人等于是在否定他的观点、他的思维认知,这当然不会让一般人轻易接受,更别说那些性格本来就很倔强、强硬的人。

还有就是我们多数人劝人的方法也存在问题,就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分析别人的事,阐明自己的意见。但是,这种劝法没有和对方的利益联系起来,对方只想着他所做选择得到的利益。

即使也想到了风险但还是抱有侥幸心理,所以他当然不会接受你的意见了。再说,你说的道理他认为也未必正确。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场上,去帮助他分析事情的利弊,他可能还会三思而后行。

另外,劝人重在劝,不在听。劝人不是命令别人,对方有权不听你的。无论对方和你是什么关系,做到了你该做的就行了。不必苦劝,也不必因为对方不听劝就大发脾气和对方争吵,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每个人都应该为他的行为负责,这也是成年人应该有的担当,即使他为选择错误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也是他的命。该受的罪,他得去受,谁也代替不了。

所以说,慈悲不度自绝人。事实胜于雄辩,不听劝的人,谁也没办法。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他由着自己去吧。是吉是凶,是福是祸也都得他自己承受,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