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竺可桢的读书笔记(吃饱了·物候学读书笔记一条)

2023-05-08 16:23   geyange.com

关于竺可桢的读书笔记

本条是《物候学》的读书笔记

物候学,竺可桢,宛敏渭,1997

半个月前,有一条朋友圈,转述了一下《吃的美德》中,对时令这个概念的探讨。一位朋友留言说,也许时令这事儿,和物候学沾一些边。于是找出这本书,作为休闲阅读,看看能否与饮食发生关系,以及记录一些要点。

物候学(生物气候学),主要为了服务农业生产,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环境条件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简单说来,物候学大概有三个作用,一是通过物种的表现,来预报季节的到来,二是可以在没有气象记录的地方,可以做气象资料的推算。三是对历史时代的气候变迁的研究。

科学的阐释有点枯燥,记两个我觉得有趣的案例,来说明物候学的作用:

69页,北京的冬小麦播种期,一般是在黄色的野菊花开花的时候,而冬小麦的黄熟,是在合欢开花的时候。而这个现象,在湖北潜江也会同时出现。两地的日期很可能不同,但是通过物候学判断,可以更准确的指导农事工作。

87页,前苏联的物候学家预报甘蓝蝇虫害,是先在多年的记录中,找到甘蓝蝇虫害的发生日期,然后找到虫害同期的开花植物(锦鸡儿),再去反推10-12天前和锦鸡儿关联的指示植物(杏树),通过这样的方法,做到“在杏树开花时,做防治虫害准备,在锦鸡儿开花时,确认是否有虫害”,防患于未然。

大家也许会听过一些被量化过的数据:比如,在北美地区,纬度向北移动1度,植物发育就会延期4天;海拔每上升200米,温度就会降低1℃。物候学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通过地理位置,高度变化进行推算,大致描述出某个特定地区特定时间的物候状态。

再更进一步,可以通过历史文献的描述,来推演出某地区物候现象的古今差异(比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这句诗,可以算是标准的物候文献)。关于古代气候研究,1973年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就是相关的物候学成果。

但这门学科要求的知识体系横跨生物学和地理学,太过于繁杂。既要会识别生物特征,也要懂得地理气象(听起来怎么像风水先生……),从业要求应该不低。从网络搜索来看,也可以大致推测出,物候学是一个极为冷门,曾经一度停滞,只有个别团队在持续研究的偏门学科(可能是因为没有打通“赚钱“的逻辑)。咨询了一位农业大学的朋友,似乎对物候学也仅仅处于“听说过“的状态,学校里也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确实,不管从教学也好,就业也好,这门学科都算不上一个好选择。

由此衍生出两个问题:

物候学完成修订是在1979年(1997出版,只是编科普丛书的时候又编进去了),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人类活动为环境带来的巨大的变化。现在则需要从更复杂的环境信息中,提取出生物运行的本质。不知道这种变化,对于物候学研究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个人感觉类比互联网发展对人类生活习惯的冲击)。

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更准确的描述,物候学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当然,关于食物养殖、种植、狩猎、捕捞的这层关系是很明显了,但应该还有关于烹饪,文献,民俗,甚至语言学上的关联,只是需要慢慢思考梳理清楚罢了。

这两个问题,先笔记在这里吧。

我的其它和饮食相关的内容:答案索引——【饮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