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以前的国旗【精选】
简单总结利奥塔的思想:批判宏大叙事,因而走向众声喧哗,再批判众声喧哗,确证精英主义。总之利奥塔虽然很努力地宣扬多元和差异,但他并不真的认同多元差异的社会文化,这只是他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确证自身自由和随意的话术。骨子里精英知识分子的高姿态才是他的本性,很恶心,比起他的论敌哈贝马斯,利奥塔实在不是一个很讨喜的人。相比之下哈贝马斯虽然强调共识,强调共同理性,但是实际上却是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他俩的论战虽然都几乎陷入互贴标签的境地,但利奥塔似乎更气急败坏一些……
|现代性宏大叙事的衰落
后现代被利奥塔规定为元叙事的衰弛,用来称呼当代社会的知识状况,抵制科学的宏大叙事。因此,后现代就意味着现代性的衰落,而现代性的代表就是元叙事和宏大叙事。
元叙事是指那些为其他叙事提供概念或者主题基础的叙事,而就知识而言,元叙事就是为各种知识提供理性标准的话语。现代性知识的元叙事是从启蒙时代就确定下来的普遍理性,在现代性的进程中,科学成为唯一合法的知识,通过一种名为宏大叙事的话语机制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建立了一个现代性的普世框架。
利奥塔对其定义的现代性机制持有非常明确的批判态度,他认为现代性的宏大叙事通常是未经批判的,从而为叙事赋予了一种难以忍受的霸权。他认为追求一致和同一的普遍理性对自由是一种损害,是不合法的,只有多元理性才是值得肯定的。
而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在当下的时代已经衰落,这引发了知识合法性的危机。利奥塔针对这种危机提出了后现代的精神,以此来解决现代性衰落的问题。
|对后现代的复杂态度
而后现代,按照利奥塔的界定,就是对元叙事的怀疑。
不同于现代性在启蒙时代确定下来的普遍理性,后现代主义推出了另一种尊重差异的理性,也就是多元理性。后现代知识推崇想象力,有不稳定性的特点,拒绝稳定的系统和决定论。由此,后现代被视为宏大叙事和普遍真理的掘墓人,必将开启一个尊重差异、文化多元的新时代,一个差异性压倒同一性的时代。
利奥塔似乎对这种反对绝对主义的怀疑精神尤为着迷,但是我们在他的文化批判那里可以看到他实际的态度。他认为后现代状况下的大众文化——也就是他说的“当代一般文化”——是一种松弛懈怠的“无所谓”的文化,在这种文化里,品位和标准是无足轻重的,金钱才是价值的唯一体现。
后现代“怀疑元叙事”所造成的文化状况是不可接受的,利奥塔对现代性的态度,因而也从完全的批判,变成了一种隐隐的怀旧。
|后现代,永无休止的现代性
利奥塔无法忍受后现代的文化状况,因此他声称后现代文化并不是现代主义的文化的终结者,而是预示了一种新的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是焕然一新的现代主义”。
后现代与其说是对众声喧哗的描述,不如说是对现代性尚未堕落时期的怀念和复归。在利奥塔的这种理解下,后现代被看成是未堕落的和永不停歇的现代精神,也就是其“创造性重写”。利奥塔把重写现代性看成是对后现代更加恰当的表述,这体现了后现代对现代性的实现,而这种实现是富有创造性的。因此我们看到,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和对差异多元的追求,只是过渡到一种新的精英主义的阶段。
这种精英主义在利奥塔的美学中体现得更加明确。利奥塔的美学是一种推重崇高的美学,这种崇高性意味着永不停歇的先锋姿态,能够不断地怀疑现有标准并不断地创造,以创新确证现代性,而崇高只能通过形式自身的重写完成,甚至于后现代本身的生存状态都是以形式作为本体的。利奥塔的后现代美学是一种反对趣味共识,力求创新的行为姿态,不规定任何东西,因而这也保持了开放和自由。
|进阶的现代性
利奥塔着重强调的是现代性初生时期的先锋姿态,仅仅是一种不具有稳定性的精神,因而他对于新的现代性只能提出某种预兆,却没法真的给出一副具有吸引力的细致蓝图。但是在利奥塔的论敌哈贝马斯那里,我们能找到关于未来社会的确切描述。
哈贝马斯与1981年在《德意志批评》上发表《现代性对抗后现代性》的论文,之后又在1985年写了《关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在这些文章中,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性永远不可能存在,因为现代性依然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宏伟工程。旧的现代性是以主体性作为其基本原则的,立足于此,我们取得了各个方面的成就,但是现代性确实也在当下遇到了危机,主体性原则也处于衰颓当中。
但是现代性有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后现代性说的就是对的,哈贝马斯认为我们仍然处在现代性发展的最新阶段,这一阶段由波德莱尔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现代意识的主体性尚未完全发育出来,启蒙的理想尚未实现。仅凭一个“后”就想超越现代性是不可能的,后现代不过是中产阶级品位庸俗者的一种反动,利奥塔对宏大叙事的怀疑意味着对人文理想和社会希望的背弃,是完全消极的。
要摆脱现代性当下的危机,哈贝马斯认为要把未充分展开的主体性作为切入点,要回到生活世界。因为语言被哈贝马斯看作是通向交往参与者的生活世界的必经之路,在哲学上要从意识哲学转变到语言哲学。在这种转变中,旧的理性重建了自己,把自己转变为了新的理性,也就是交往理性。交往理性意味着作为知识和观念载体的语言世界存在,在满足四个有效性的要求下,交往行为能够获得共识达成一致意见,展开积极有建设性的对话。知识合理性的问题也就克服了个体的自我,进入了主体间的领域。
没啥可总结的,和文学理论没有啥直接关系。不过交往理性似乎就是在强调整体,这个好像和结构主义的气质是一致的,只不过结构主义更关心整体的客体,但是交往理性更关心整体的主体——我以前似乎把结构主义照此理解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