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读书分享【精选】

2023-04-26 21:03   geyange.com

范梅南的书

《教育的情调》(THE TOME of TEACHING),[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0-1出版,185页,39.00元。

《教育的情调》为外国教育名著阅读选修课阅读作品之一。全书共十六个章节,每一章都举例几个教育小故事,简单易读。内容实际上主要围绕着关键词“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展开,在第十六章的章节标题——“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直接点明了此书的主旨。

“情调”,通常指感觉、知觉的情绪色调,是同感觉、知觉相关联的情绪体验。书名偏正式的短语,已暗指这本教育著作并非从教育的理论和技巧出发,而是更多的指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相处沟通的感受。

何为教育的敏感与机智

纵观全书,“教育的敏感和机智”实际上已贯穿全文,无论是谈孩子的“好奇”,还是“表扬与肯定”、“纪律”,还是孩子的“秘密”,作者表面上用大篇幅文字絮絮叨叨这些东西,实际上无非就是想说教育要有敏感和机智。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敏感与机智呢?

我们把它拆分开来看——敏感与机智。

首先,教育的敏感很大程度上讲的是“共情”。谈及“共情”,好似废话,与人交往,与幼童打交道,自然需要“共情”一说。教育者要有爱,是众人的共识,然而实际行动上,由于主观上,客观上等原因,往往未能如此。这里主要谈偏向主观的原因。

第一,师生之间地位等级差异带来的“宰制性”权力。

在学校,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眼里,老师往往是权威的存在,即使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学校老师及其管理者,也是相对于学生强势的存在。

在第一章中作者给出个例子:小男孩做了错事,被叫到校长办公室。校长在书桌前忙着自己的事,对到来的小男孩置之不理,让小男孩就那样站着,刻意忽视。这是一种不礼貌且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但对于一些学校管理者来说,仿佛他们理所当然地能这样做。不得不令人发问“你是学校的上帝吗?”这是我们的学校,还是你的学校?

有的人对老师有这样一种负面的看法,老师比较好为人师和自负固执。为什么呢?因为在学校里老师面对的都是比自己弱小的学生,可以在学生面前说一不二,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把这种习气带到生活里,家庭里惹人烦。他们一方面对于自己享有这种特殊的权力习以为然,一方面大量抱怨自己的收入和学校更高层领导的官僚作风,在办公室里谈及炒房、股票,却从不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更有甚者把教师威严变成教师权威,把教育管理变成教育权术。所谓权术,就是刻意地用或重或轻地精神侵害,使被掌控者处于敢怒不敢言甚至不敢怒不敢言地境地。

他们被制度榨取,然后他们向学生榨取。

第二,教育者对于教育相关的理论教条的固守而导致的“高高在上”。

作者在书中的一个举例是,一位拥有很多临床知识的心理医生,却对作为被观察者的孩子面临的困境无动于衷。他完全可以上前轻轻牵住孩子的手给予抚慰,却只沉浸在心理理论材料中观察情景,写出精彩的论文。

同样的,如对于好动的孩子,就下意识地把他们归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模型,以这方面的相关理论模式对待他却忽视了孩子们敏感的心灵——谁也不想被“虚伪的热情”所对待。

今日教育理论为许多老师乃至家长关心,由此衍生出来的一些自媒体赚得也不少,暂且不提他们文章里的理论是不是这抄抄那抄抄,缝缝补补,对于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人来说,其实很多时候耐心点听孩子说话,给予他们尊重和关心就足矣。

对于与物打交道的一些人,他们可以对事物几近全力抽象建模,接着用逻辑来解决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但对于与人打交道的教育者,在解决问题前,还需要拥有一份仁慈。对于教育者来说,聪明若是不仁慈的,这份聪明便也了无意义。

关于教育的机智,很大程度上是指对于孩子情景敏感体察后的合适应对。

对于教育者,每天与学生(孩子)的交往相处中难免会有一些“小意外”发生,这时如何适当乃至幽默化解,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对学生合适,什么对学生不合适,便是教育的机智能力。

而要能拥有这种能力,一方面取决于教育者对于学生的敏感共情,一方面则取决于教育者对学生的热爱和平日里对学生性格特质、兴趣特长等方面的了解把握。

————文节选自公众号质数记—————

把孩子当成完整独特的一个人,给矛他们应有的尊重和爱护。

只不过这本书把这细化出了几方面。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