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知道孔子的名言有 孔子知道自己的言论会被弟子们整理成《论语》吗
我个人的爱好是诗词,经学真的非常浅薄。但对于《论语》,在前年曾经下过几个月的工夫去认真学习过——主要原因在于儿子要高考,而论语是必考的内容,且其观点对于写议论文很有好处,所以想整理个文档,帮助他学习。
所以,这个问题的回答只是说说自己的想法而已,还请方家多垂教。
我们对孔子的印象,大多从论语来,(但记载孔子言语的,并非只有论语),从论语上的记载来看。老先生不是健谈之人,而且特别讨厌话多的人,偏爱相对话少的人。按理说,子贡是他徒弟里面最有出息的,但就因为口才便给,估计被老先生私心里给扣了一分,落在了颜回后面。孔子怎么夸奖颜回的?说颜回啊,听了我的讲座后也不说话,显得好像什么也不懂的样子,但我一考问他,他什么都明白,还有发挥!
从论语上来看,他很少系统阐述对某个哲学问题的观点,而是某个弟子问他了,他就针对性的回答一下。什么叫针对性,就是因材施教,针对弟子的性格,当前做的事情等等客观环境,给出一个答案。
由于论语的记载,并没有什么条理性,对一个问题的论述,散见于各章句中,再加上孔子是针对性而非全面性的论述,导致的结果就是:乍一看没有条理性。为什么对这个弟子,他说仁就是克己复礼,为什么对那个弟子,他说仁就是仁者爱人涅?
因此,要真正理解论语的章句,不可避免要下的功夫,就是要了解这些发问者的生平,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等。只有把这些都弄明白了,才能明白孔子的回答意图所在。
摘录一段当时写的笔记:
孔门弟子很多会问及仁,孔子的回答,也往往和弟子本身的特性有关: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根据《左传》昭公十二年孔子自己的话,在古代一种“志”书中,早有“克己复礼,仁也”的话。那么,孔子答对颜回“克己复礼为仁”,不过是孔子的“古为今用”罢了。由于孔子对颜回非常认可,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内心对仁最中肯的看法,在这里孔子鼓励颜回“为仁由己”,并建议他遵循礼制以实现仁。这里“天下归仁”的“归”字用的好,可见孔子内心的确是觉得周初的仁政是目标,而周初制订的礼制,是实现目标的正确途径。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道:“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便是仁人了。”子张道:“请问哪五种。”孔子道:“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子张这个人,性格比较张扬,说话比较过头,朋友一大堆,孔子说他“僻”、“过”,所以对他的建议,都是要收敛一点。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德。孔子道:“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仲弓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仲弓(冉雍)是德行科的优秀弟子,孔子对他固然非常欣赏,后人对他的评价也甚高,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冉雍曾为季桓子之宰,估计孔子的回答也是针对如何施行仁政而谈的,因此和上面针对颜回的如何实现仁德不同。主要谈到了三方面:敬、推己及人,无怨。别的好说,最后一句孔子特别提出来,可能是和史书上记载,季桓子“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孔子特别提醒他不要为此而抱怨。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仁。孔子道:“平日容貌态度端正庄严,工作严肃认真,为别人忠心诚意。这几种品德,纵到外国去,也是不能废弃的。”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道:“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义’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又问怎么样才叫做有仁德。孔子道:“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后收获果实,可以说是仁德了。”
樊迟曾问孔子“崇德”,即提高品德修养,孔子的回答也是“先事后得,非崇德与?”这句话和“先难而后获”非常类似,孔子对樊迟两次说这样的话,可能是樊迟有坐享其成的想法,孔子特地敲打他。
樊迟这个人,和子路很像,也是属于那种“武力值高,学习能力差,但特别爱问高深问题”的类型。前面提到的齐鲁之战,他是冉有的车右。所谓车右,一般都是都是有勇力之士,任务是执干戈以御敌,并负责战争中的力役之事(如地势险阻需下车助推等)。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一般也比较通俗浅显,就这样他还“未达”。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仁。孔子道:“爱人。”又问智。孔子道:“善于鉴别人物。”樊迟还不透澈了解。孔子道:“把正直人提拔出来,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能够使邪恶人正直。”樊迟退了出来,找着子夏,说道:“刚才我去见老师向他问智,他说,‘把正直人提拔出来,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这是什么意思?”子夏道:“意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皋陶提拔出来,坏人就难以存在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伊尹提拔出来,坏人也就难以存在了。”
这段话很有意思,孔子不多说,解释的话也像挤牙膏,樊迟就傻乎乎去问子夏,子夏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举例解释了一下,然后安慰说“富哉言乎”,意思是你看老师的话虽然少,含义多么丰富,老师对你可不薄啊。
这老先生真是不能不让人佩服啊,一般肚子里面有点存货的人,要么早就微博公众号知乎抖音开号,满世界吹牛逼了,老先生没有;要么就是藏着掖着不肯教人,老先生没有,只要你问,他一定发自内心的给你最中肯的回答;要么就是愤世嫉俗消极避世,老先生没有,自始至终都是正能量。所以说人家是圣人,还真心觉得是呢。
老先生还没有出书的瘾,口号是述而不作。但是他这么搞,他的弟子们却不是这样。在推广他的影响力方面,是不遗余力的。那么,既然老先生自己不写,整理出一本《孔老师语录》也就是势在必行的了。其实论语并非只是记载孔子,也记载他弟子的言语论述。在整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夹带私货的行文。但总体上还是严谨认真的,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如果仔细去看,这些表面上的东拉西扯,其实背后的逻辑和观点是非常统一且系统的。
我们现在经常会说“诸子百家”,其实诸子百家应该分为儒家和其它家。儒家学说是最早成立且在春秋时期就影响颇深的显学,以至于后来的其它家,要建立自己的观点,就必须要批判儒家的观点才行。但仔细看来,这些著述中更多的是对“儒者”和“儒学”的讽刺批判,少有直接针对夫子的。
孔子不是教条主义者,不是封建复古主义者,不是空头理论家,也不是死板板的“圣人”,但凡认真看过论语的,都会知晓。他在齐国时,被晏婴明显排挤,要是真没本事,也不至于被如此敌视;在执政鲁国期间,史称“鲁国大治”。孔子培养的弟子,有文有武,在当世都是人中精英,建功立业,左传里面明确记载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总是有一帮人跳出来鄙视孔子,给他贴上各种标签,所以啊,人无论丑不丑,都要多读书,读好书,认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