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家国情怀(苏轼的政治家情怀)

2023-04-21 14:43   geyange.com

苏轼 家国情怀

苏轼作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等,是当之无愧的。上面的顶顶桂冠,随便哪一顶戴在他头上都没是一点问题没有的。在我国历史上,像他这样全面占优的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那么,苏轼能算得上政治家吗?今天,笔者就想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大半辈子都在宦海沉浮中度过,他的经历,既是他积极入世,参与和改革社会的过程,也是他的改革和治理思想为新旧势力不想容纳的过程,更是他一生颠沛流离,屡遭排挤打击的过程。这是他正直人格的真实写照,当然也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换个角度,也是他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的不竭的生活源泉。

笔者认为:纵观苏轼一生中在政坛上的所作所为,完全具备政治家应有的优秀品格,特别是在地方治理方面,政绩突出,成效显著,所以称其为政治家,应该是名副其实。但是,如果把他和早期的范仲淹,同期的王安石相比,他算不上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当然也完全称得上具有治理地方经验和才能的好官良吏。

苏轼的政治观点精髓在于“以民为本”。他认为当时国家形势是“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主张“补偏救弊”、“宣故呐新”,并提出一整套的改革措施。事实上,他在担任地方大员的时候,对王安石新法实施中一些弊端进行种种改进,也和他上述治理观点有关联。

在改革方面,苏轼也提倡改革,但却又不想引起剧烈的社会变动,这就是他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原因。他反对骤变,提倡渐变,主张稳健的改革。他希望改革能考虑百姓的接受能力,希望百姓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他认为统治阶级作为决策者和领导者往往看不到底层民众的情况,只是为了更好地统治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样受伤的便是老百姓,使得老百姓要不断的变化去适应统治阶级,有时候甚至到了无所适从的地步,这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理。事实上,王安石变法的确也存在种种弊端,这也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深深体会到的。

作为统治阶级一员的苏轼能深刻的考虑到了老百姓的情况,能够为民着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他的良好愿望,在那个时代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封建政治改革的积极参与者之一,苏轼还把诗词作为参政议政的工具,力倡诗文要“有为而作”,要“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要“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心“。和“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的政治抱负和干预政治的勇气,使他的诗歌创作很自然地参与了政治议论进程。正因为他以诗文参与政治,结果被政敌制造的“乌台诗案”逮捕入狱130天,当时如果不是曹太后的力保,估计脑袋也得搬家。

我们知道,苏轼所生活的北宋,是一个“积弱积贫”的时代,国家内外交困,社会矛盾重重。有志于济世救国的知识分子积极探寻治国方针策略,探索人生的要义,形成了尚理善辨的风气。作为文人很难与政治脱钩,更何况苏轼在刚刚出道时,宋仁宗在看到他和他弟弟苏辙的试卷后,由衷说了一句话:“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把苏轼兄弟看成了未来的宰相人选,这是何等的荣耀?因此,苏轼从出道开始就和政治结缘,而且一生也没离开过政治。所以,纵观苏轼的一生,他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同时还是政治家和哲学家。至于苏轼的哲学思想,笔者将另行讨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