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名人名言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以上评述不代表个人观点,是我从百度百科上搜刮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优秀的,有糟粕,有合理的,还有奇葩。不过,说到底,我还是对传统文化充满向往和敬畏,对我们祖先也充满敬佩。新世纪到来,社会存在改变了,社会意识也得发生相应的变化。今天我们需要接受和传承的是有益于当代并能带给未来华夏儿女美好启迪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在这优秀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莫过于优秀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化精神。
翻看古籍,观看优秀历史剧,听传统文化讲座还有日常的学习生活等等,都会听到许多古代名人名言,而这名人名言里蕴含的传统文化无疑价值巨大,对建设国家和提高道德水平也有帮助。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自身修养所带来的行政效果和为人处世之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寥寥数语,我们就可受用一生。孟子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以这句话为榜样,创造一次次辉煌,一次次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它所表现的是一种崇高的品质和担当,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正人君子形象,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在当世,也是难能可贵的而又蕴含极大价值的。
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陈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蕴含的大国风范和盛世雄风以及社会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对于今天的社会和今天的中国必不可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里,这种传统文化精神需要呼唤和重新造就。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这种思想在今天可以让我们听见自己的心,保护自己的心。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写到。抛开他的政治德行不谈,这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可是数一数二的。人不可忘本,要共患难的过去就要准备同享福的未来,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权倾天下,富可敌国,也不得人心,也不会快乐。
晚清名臣林则徐有一幅对联以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则表明立身办事的坚定心志。上联表示要有海一样的宽宏胸怀。海之所以浩瀚广大,在于能涵纳百川细流;人的德行要广大,也要有像海一样的广阔胸怀。有了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和气度,就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就能与人与己“无所不容”。下联以历经风吹雨打,雷劈电击而屹立高耸的陡峭岩壁为喻,表明要排除一切杂念,坚持正义,做一个无私无畏、刚直不阿的大丈夫。正是这种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精神,林则徐才成长为一个民族英雄,一个光耀青史的爱国者。
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名言时数不胜数,在这里到此为止。名人名言里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感染力较强,也有教育意义,这需要我们认真感受和学习,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义重大,作为今天华夏儿女的我们,第一要把它传承,第二要把它改进,让传统文化的力量为复兴民族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