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的古代名言 从古文中看我国古代的环保思想

2023-04-20 15:57   geyange.com

关于环境的古代名言

我们美丽的祖国,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诗古文“浩如烟海,灿若星辰”。

古人擅于写景,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短短几句话,就描述出了让人神往的美景。

之所以我们能在后世看到对这美景的描述,是因为古代人对环境的保护,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通过古诗文,来看一下古人是怎么保护环境的。

《论语·述而》中提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说,孔子用鱼竿钓鱼而不用渔网捕鱼,射箭不会射归巢休息的鸟儿。因为大网所捞必多,对于鱼类、对于自然会造成伤害;飞鸟归巢,它们也需要栖息繁殖。

这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可持续思想,古人有获取动物蛋白,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但是在满足这种需要的前提下,也考虑到了不破坏物种的延续。

类似的思想,在孔子同时期的文子中也有记载。

《文子·七仁》中写道:“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意思是说,先王颁布的法律,要求不要抽干水去捕鱼,不要焚烧树林猎捕野兽。

《文子》中所说的“先王之法”,指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环保的法规《禹之禁》。

“禹之禁,春三日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入夏三日,川泽不施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

亚圣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提到: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细密的渔网不放入捕鱼的池塘,就有吃不完的鱼鳖;在一定的时间,上山砍伐木材,山林里的树木就用不尽。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这些环保思想,是我们的思想宝库, 就援引了这些经典名句。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到了秦汉时期保护生物资源的理论达到了高水平。《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召集其门客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书中对古代生物资源保护政策做了最完善的论述。

书中指出:“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之,水积则鱼聚,木茂则鸟集。”禁止砍伐生长的树木,不能捣毁鸟巢、不捕杀怀孕孵卵的动物,特别要保护好幼小的麋和鹿等。

秦朝的颁行的一些法律如《田律》中都有一系列的关于利用和保护森林、土地以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规定。

这些古文中的环保思想,在当时的情境下,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有助于人们人们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维护自然的和谐。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