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脚气的千古名方(谈经方治疗脚气病)

2023-04-19 17:45   geyange.com

治疗脚气的千古名方

谈经方治疗脚气病

如果是因为脚丫子又臭又痒,才进来看是怎么治脚气的,嘿嘿,让您失望了。因为,此【脚气】病非彼“脚气”。

还是先厘清下概念。

彼“脚气”,是俗称的“香港脚”。西医认为是真菌感染所致。其实中医看来是湿热下注的一种表现。仍旧是正气虚,而病邪得以瘀阻侵扰的根本病因(邪之所凑,正气必虚)。这也是若按杀灭真菌来治,总是反复不愈,而按正统古典中医的内调法(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能够根治的原因。

这是题外话了。我们略过不谈。

那么,此又是什么【脚气】病?

我们常见身边的老人总说两腿无力,甚至行走困难(去西医院检查神经,血管,肌肉,骨骼等,又都没有啥大问题);

还有的双足脚背开始浮肿了,水肿。严重的一直肿到膝盖;

还有的会膝盖痛,腿脚痛,不能站立;

还有的会没有胃口,厌食不吃饭了,甚至恶心呕吐;

还有的会发现意识昏乱,老忘事,说胡话,很像老年痴呆;

最终发展到气喘,心悸,喘息不止。送到西医那,诊断为心力衰竭。马上重症监护,并送你一张病危通知书。

这一系列的从“不明原因”的(西医常用语)下肢无力发展而来的症候群,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汉唐时代,就有个专有病名——【脚气】。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中记载:“夫脚气者,晋宋以前名曰缓风,《小品》谓之脚弱。”

《小品》即东晋时期的《小品方》。而在之后的隋代成书的《诸病源候论》中用的病名才正式称为脚气。

故此,脚气病,又称脚弱。中国人临床并研究它已历经数千年。而历史上最“善疗脚气之疾”的人,是南北朝时代的一位传奇的僧医——僧深师。他流传下来的古方被称为“深师方”。多散见在《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唐代医书里。

脚气病的首发与主要病证,就是四肢(尤其是下肢)异常无力。多发于年老体衰以及大病虚弱者。

有200多年历史的现代西医对其的探究,得出的结果是“缺乏维生素B1”。呵呵。但愿多吃化学提纯的维生素片片能够治愈此症。

请看看在2000多年来的临床医学诊疗基础上,古典中医是如何认识此病的。

首先,其病因多样。主体有三:

一,是因为水寒或湿热之邪,多随风邪,侵袭下肢,流溢皮肉筋脉。此以外感居多。涉寒水冰河,受湿热熏蒸,日久耗阳损正,病邪侵入而成。

比如南北朝时期为何深师善疗此疾?就是因为那时自东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永嘉南渡之年)后,由于北方人大举南迁,在潮湿温热的江东、岭表地区患脚气病的人大量增加,而且往往是南迁的北方士大夫。擅长治疗脚气病的僧深师就在江南一带生活行医。

二,或因饮食失节,恣酒厚味,损伤脾胃,积湿生热,流注足胫。此是内伤居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虚湿盛之疾,久病不瘥的一种表现。

三,或因年老或病后体质虚弱,气血亏耗,经脉、经筋失于涵养所致。这是更为严重的内伤证候。往往造成上述的一系列病变。

脚气病的症状:

此病初起仅觉两脚无力,渐渐酸重麻木而纵缓(腿抬不起来),而后两下肢或见软细,或浮肿,或挛急,或萎枯,或关节红肿、发热,疼痛。

如湿毒上攻,心神受扰则心悸而烦,神志昏。循经窜犯肺胃则喘满呕恶。这就是此病后期会心悸,烦躁,忘事胡语,意识昏乱,气喘,胸满,呕吐,恶心无食欲的原因。

这种“湿毒上攻”,其实就是“水气凌心”。也就是中上焦有水饮的表现(仲师称为支饮)。西医称为心肺积液。这也是引起气喘和心衰的原因。

正因于此,此病后期,如见症气逆喘满,心悸烦热,神志昏者,名为“脚气冲心”(即心衰),实属凶险之候。被民国大医王雨三称为“不治之症”。

脚气病的鉴别:

中医古籍与古病名中,类似脚气的病症有很多。有痿,痹(行痹,痛痹,著痹),痛风,历节,百合病,鹤膝风等。较为混杂。

我们且抛开名相,化繁为简。凡病先辨阴阳来看。

首看寒热。

若是关节,脚趾红肿痛,发热者,为热。此多为恣酒厚味者致使脾虚湿盛,蕴积化热。湿热下注而致。也就是现代常见的痛风。古代也叫“白虎历节”。以形容其痛如虎啮之剧也。

但要注意,真正舌红苔黄脉洪的实热者少(此为热痹之证),反而脉沉缓舌淡苔白厚的虚证者多。若是“夜半脚气痛绝”,昼安夜剧者,是为阴证。更确切为脚气病。此乃湿邪内蕴,壅滞气血,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于关节而成。

若是足面水肿,腿脚无力,肌肉枯干痿软,进而膝痛,关节痛。尤其天寒风冷时加剧(外寒引发内寒),此为寒。亦称寒痹。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炎,老寒腿,亦在此类。

另外,痿与痹,是不同的。

两足软弱不能行,是痿。

麻木不仁而痛者,是痹。

痿病的脚弱腿无力,看起来很像是脚气病。但痿病是由肺热叶(皮毛)焦,以此传于五脏。五脏热以致五体痿。所谓痿证无寒。本质是阳明(胃)湿热,上熏于肺,肺受热而上枯,脾受湿而下溢。造成的上枯(燥)下湿(痿软无力)之证。

故此经云“治痿独取阳明”。是为治本也。也难怪李东桓治痿独用“清肺润燥,健脾祛湿”的【清燥汤】。乃得其秘也。

故而痿症因火盛,痹症多虚寒。是其别也。

急性发作的痿证,称为“百合”病。这个症状很奇特,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另外还得药则剧(吃了药就加重),如有神灵(莫名其妙的病,只能责之于鬼神了)。这其实就是病在不表不里,为其热行血脉之中。此病日久,即成痿症。

我们接着鉴别下痹症的麻与木。

痹者,就是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这好理解。同时气血不通,常见麻木的感觉。

麻,是气虚。兼有痰(湿)滞。

木,是血虚。全因湿痰死血之阻。程度比麻严重。所谓不知痛痒而木然无觉也。

痹症之总论,无外乎风寒湿三气之邪。

风胜为行痹,亦称筋痹,风痹。风多则动,痛无定处。

寒胜为痛痹。亦称骨痹,寒痹。寒多则痛,痛有定处。

湿胜为著痹。亦称肌痹,湿痹。湿多则肿,疼痛麻木。

风寒湿之痹于膝者,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造成腿细膝肿,形如鹤腿。故称“鹤膝风”。

以上诸症最终的恶化,便会形成【厥】症。厥者,气逆上也。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脚气冲心”。在古代,此症就是绝症。在现代,也是极为凶险的心衰重症。

厥症的常见表现为,呕吐,气喘,意识迷糊,烦闷,无食欲。喘息是比较典型的症状。

看完症状的差异,我们再来看下脉象的鉴别:

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

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濡。

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简要来说:

脉浮必有风邪。风为阳也。

脉紧,脉迟必有寒。寒则凝束也。

脉滑,脉濡为有湿。水流湿也。

而寒湿必虚。脉微脉缓,脉细脉涩也。一派阴寒之象。

若脉数,则已化热。若数而无力,则仍是虚也。

脚气病的治则:

有风邪者,散风,利气,补血。

有寒邪者,散寒,燥湿,补火。

有湿邪者,利湿,祛寒,理脾。

1,汤液经方。

六经治方。

病在太阳,麻黄左经汤。

病在阳明,大黄左经汤。

病在少阳,半夏左经汤。

病在太阴,六物附子汤。

病在少阴,八味肾气丸。

病在厥阴,神应养真丹。

脚气初发,羌活导滞汤。

湿热脚气,当归拈痛汤。

寒湿脚气,桂枝附子汤。

行痹,越婢加术附汤。

痛痹,金匮乌头汤。

著痹,神效黄芪汤。

热痹,千金犀角散。

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

寒痹,深师大乌头汤。

风寒湿三气杂至,三痹汤。

三焦之痹,桂枝芍药知母汤。

通治方:《千金》竹沥汤。

痛风(历节):

——热痛,败毒散。

——湿痰,导痰汤。

——寒痛,乌头汤。

百合病,百合知母汤。

鹤膝风,培补气血为要。六味地黄丸。

偏枯偏风,小续命汤。

脚气不能食,外台茯苓饮。

脚气喘息,木防己汤。

脚气冲心,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

2,针灸取穴。

针:

脚气酸疼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

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

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针尾烧。

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烧针。

寒湿脚气——足三里、三阴交、绝骨。

足肿——太溪、昆仑、申脉。

行步艰难——太冲、足三里、中封。

脚气——阴跷(照海)、阳跷(申脉)。

膝腿无力——风市、阴市。

灸:

足三里,绝骨,灸百壮。

脚气这个病,总的来讲,就是“邪之所凑,正气必虚”。还是一个正气虚所致。

腿脚无力,是功能减弱。阳气虚。

足肿,是下焦水湿壅滞。阳气虚。

呕吐,不能食,是中焦水饮。阳气虚。

气喘,心衰,是心肺上焦水饮。阳气虚。

看到没有?正是阳气一步步向上脱离的趋向,带来的一系列症状。阳气出离到哪,哪里就剩下水湿阴盛。就造成哪部的能量降低,功能减弱,证候百出。

直到阳气脱离到心肺上焦,与阴隔绝。形成上阳下阴的【否】之卦象。阴阳离绝,生命终止。这正是“脚气冲心”为何是绝症的原因。也是为何金匮肾气丸能治此绝症的原因!

区区八味药,始自1800年前东汉时期的《金匮要略》。二味温阳,再加三补三泻。沉入下元,少火生气,附子引火归元。一点点的把微弱欲绝的肾气填补起来,把浮越脱离的元阳真火拉回来。

真阳入水归肾,渐而否极泰来。这是何等千古智慧的医学!

圣哉中医,伟哉经方!

作者:端木文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