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谁的名言(如何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的是艺术接受的主体性,这个概念。但是我不想就这个理论概念进行展开,仅仅就《哈姆雷特》文本本身来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关于哈姆雷特的不同解读。
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我们都已经很熟悉,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他的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他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取了他的母亲,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死去的老国王化为鬼魂告知哈姆雷特他的死亡原因后,在迟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哈姆雷特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整部《哈姆雷特》是以无韵体诗创作,剧中人物的独白大多都依照无韵体诗的要求,每行都由五个长短格音步——十个音节组成。这样的音节限制下,就更彰显莎士比亚近乎神迹的文字运用能力。
哈姆雷特是西方的《红楼梦》,也和“恨红楼梦未完”一样,关于哈姆雷特的种种争论,在过去的400年里,吸引了西方世界几乎所有的艺术文学爱好者参与其中,但至今依然没有尘埃落定。
我整理了《哈姆雷特》这部作品里争论最为集中的三大问题,其实在过去的400年里,英语文学艺术史上,有不计其数的音乐绘画、诗歌小说、电影表演或演绎,或引用,或致敬这部作品,不同的艺术家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各自的作品中对《哈姆雷特》悬而未决的问题作出自己的阐释。
如果带着这三个问题来看《哈姆雷特》,你的心里也会出现一个独一无二,只属于自己理解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三大疑问之一
哈姆雷特是装疯,还是真疯了。
在原著中,哈姆雷特的的确确曾提到,他会假装发疯,以便更好地掩盖复仇行动。但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很多迹象却似乎表现他是真的疯了。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一句引用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出自剧中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其中很清晰地表达了心中沉重的自杀念头,而并非复仇者的刻意试探。
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此,不同的读者各执一词。
英国导演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在1996年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哈姆雷特》中,就明确地点明,哈姆雷特假装发疯来掩饰自己,但在暗中窥探克劳狄斯的一举一动。这部票房并不成功的作品被评论家一致誉为哈姆雷特的最佳电影改编版本。
但美国诗人艾略特(T.S. Eliot) 却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虽然哈姆雷特意图假装发疯,但在复仇中却陷入到疯癫状态。
在更早的电影改编版本,英国导演托尼·理查德森(Tony Richardson)的《哈姆雷特》1969年版本,主演尼科尔·威廉森(Nicol Williamson)在演绎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时,威廉森先是孤独地躺着,然后慢慢起身,转过头对着镜头,然后突然弹起来,指着右边的奥菲利亚,脸色瞬间转而阴沉,大声喊道:“你的父亲在哪?”。 表演里强调了哈姆雷特的神经质。
哈姆雷特三大疑问之二
哈姆雷特为何迟迟不启动自己的复仇计划?
哈姆雷特的迟疑和等待,成了整部作品最大的谜。在过去的400年里,也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回答。解释覆盖了宗教、心理学、伦理学和美学不同维度,而似乎每一种解释又都能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找到支持等。
比如,一种常见的解释是哈姆雷特不能确定鬼魂真的是他死去的父亲,在当时的宗教观念下,他害怕鬼魂其实是恶魔的化身,故意来诱骗自己犯下大罪。
但也有不同的解释,采用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审视哈姆雷特和她的母亲之间纠结的感情。由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主演的1990年电影版《哈姆雷特》里,并应用了这一解释,他和母亲在床上对峙时,几乎压上了母亲的身体。
哈姆雷特三大疑问之三
第三个疑问很有趣,是“一拍桌子我不玩了”式问题。就是“讨论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到底有什么用? 400多年的讨论居然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讨论那么久,大家都不能达成共识的作品真的是好作品吗? “
T.S.艾略特就持有类似的观点,他将哈姆雷特称为“文学史上的蒙娜丽莎”,在承认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他也提出哈姆雷特提出了许多无法被回答和解释的问题,这恰恰是这部作品的失败。
我比较粗线她,对一些细节问题的“考据”是没有什么兴趣的,所以看到这个赖皮疑问的时候,忍不住大笑,“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当然对此的一个有意思的回答是,哈姆雷特写成于1599年至1602年期间,这时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已经洗荡了几代西欧人,宗教、政治、世界、甚至大到所处在宇宙的位置……人们曾相信的一切几乎都被质疑,或证伪。
曾经的信仰、信赖遭到挑战,这很容易会让我们联想到哈姆雷特的遭遇,莎士比亚用一部剧敏锐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困惑。回到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超几个世纪的总和,人类的知识在以几何级别不断增加和更新,困惑和迷茫是新时代无处逃避的主题,于是,哈姆雷特这部经典剧作便获得了日久弥新的魔力。
补充一个推荐,给所有喜欢莎士比亚的人。去伦敦玩的话,可以去泰晤士河南岸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看一场莎翁的剧。
重建的环球剧场以呈现莎翁时期的剧场原貌为宗旨,不仅得到政府的破例批准用不防火的芦苇和茅草建成了屋顶,甚至组成剧院结构的板条、横木、石灰和石膏也都是按照16世纪的技法混合的。而且考虑到莎士比亚年代,是没有电灯的,因此在环球剧院的设计中,也尽可能地减少人造光源。
庭院舞台在正中,当演至莎翁剧作中战争或者复仇的血腥场面,常有观众昏厥,当即被抬出场。
站票只需要5英镑,还是很值得一试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