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的道理(举例论证增强《谏逐客书》论证性)

2023-04-17 17:01   geyange.com

谏逐客书的道理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书劝谏秦王的奏章文体,同时也是一篇出色的论说文。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譬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排比论证,增强了反对逐客方为正道的观点的论证性。在这里,简要分析举例论证是如何增强《谏逐客书》的论证性。

在《谏逐客书》全文中,绝大部分篇幅其实都若隐若现地使用了举例论证,列举了大量的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论证李斯反对逐客的论点。只不过,一些例子中同时也存在对比、排比等关系,程度更为明显,形成了对比论证、排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谏逐客书》第一段先分论后结论,段首便开门见山地提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的论题。然后,先后列举秦国先王对待客卿的做法及成就——穆公寻求并重用五位贤人,“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任用商鞅,“诸侯亲服”“举地千里”;惠王采用张仪计策,“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到范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围绕“逐客”层层举例从个别到一般,正面证明“窃以为过矣”的论点,最后得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的结论,论证反对逐客观点的正确性。

并且《谏逐客书》在第一段与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时,分别使用了概括总体性事实与枚举个别事实两种形式来举例。第一段使用概括总体性事实,用秦国四位先王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例,概括出先王任用客卿使秦国富强的事实,体现了不逐客有利于秦国的普遍性,极具说服力。而在第二段,则采用了枚举个别事例的论证方式。枚举秦王宫内的宝物为例,“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等等,反映出秦王实际上可以接受来自他国的事物,为下文李斯反问秦王为何接受异国宝物却要驱逐异国客卿做铺垫。

《谏逐客书》通过举例论证,加强论述事例的力量和说服力,为李斯上书劝谏秦王提供了合理性,增强对于秦王逐客是错误决策的论证性。加上对比论证、排比论证等其他论证手段,《谏逐客书》形成了鲜明的论证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