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和愚人都没有害最危险的倒是智愚参半【精选】

2023-04-13 08:18   geyange.com

智与愚名言

0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60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70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050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不可否认,人是有聪明愚蠢之分的。

依据上面四章,我们可以看出,以智愚为标准,孔子将人分为三等:

第一等,上智之人,即所谓的“生而知之者”;

第二等,中人,包括“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的人;

第三等,下愚之人,即中人以下。

子贡说自己闻一以知二,可称作中人,而闻一以知十的颜回则必定是上智之人了。

关于智和愚,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孔子口中的智和愚,并非单纯地指我们今天所谓的智商,乃是就能否知“道”而言。“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中的“之”便是代指道。孔子所谓的下愚之人不是指那些智商在70以下,什么都学不会的人,像阿甘一样。而阿甘,无论是感情还是友情,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很专一,心无旁骛,最后也获得了人生的成功。或许,像阿甘这样的人(智障人士除外)虽然智商指数低了一些,孔子反倒会称他为上智之人。反过来,即使你智商很高,能考上大学,甚至硕士、博士,却不知“道”、不行“道”,孔子也会将你定为下愚之人。比如,向父母讨要零花钱不成便刀砍双亲的大学生,就是孔子口中那不移的下愚之人。

其实,只知道奔跑的阿甘,并不愚蠢。

第二,孔子说“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里的“下”是指民处于社会的最下层,为什么“民为下”呢?因为他们困而不学,不学就不能明道,不明道自然就成了下愚之人,因此才沦为社会底层。兄弟如此解释圣人之言,各位定会感到奇怪。今天的主流观念是人人生而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劳动人民是充满智慧的……孔子凭什么这样看不起人民群众?民,不但处于被统治的社会底层,甚至在智识上也是低人一等,孔子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有点太过份了?有关社会阶层以及民到底是智是愚的问题,兄弟后面会讲,至于是今天的主流观念正确还是孔子的观念正确,到时各位可自行论断。

孔子的弟子之中,亦有智有愚。据说,孔子的弟子多达三千,但并非所有的弟子,孔子都会教给他们高深的道理。中人以下,孔子是不会对其“语上”的。各位看下面这一章:

070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懑也,从心从贲。其实,“愤”字的右半部“贲”本应是“奔”,不过“贲”与“奔”发音相同,所以常常通用,后来便约定俗成,只写为“贲”了。

疾行曰奔,即指人快速地跑动,后来又不限于人,凡是事物快速移动,均用奔字来形容。如血脉贲张中的贲应为奔,指血液急速流动,张,是指血管的扩张。如喷,从口从贲,即是指气体和食物等急速地从嘴里往外流出。

这一章中的“愤”也是一个形声字,从心从贲。心旁表义,贲(应为奔)既表音也表义。《说文解字》中说:愤,懑也。即是充满心胸的某种情绪急速发泄出来的意思。义愤填膺,即是感于道义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勃然生发,填满胸口。“愤然离场”中的愤然,便是心中的不满集中暴发的样子。孔子曾说自己“发愤忘食”,即是发泄出心中对乱世不满的情绪时连吃饭都忘记了。

悱,读作斐,《说文解字》里没有这个字,悱即应是怫。怫,意不舒治也。朱熹将悱释为“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与“意不舒治”相同。

总之,愤和悱,都是心中有种情绪让人烦闷不爽的意思。孔子教学,亦有其法。不是一味地主动地对弟子灌输各种知识和大道理。一定要等到弟子愤悱之时,即求通而不能通,欲明而不得明时,才对其加以启发。

隅,角落,成语“举一反三”便出自这里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即子贡所谓的闻一以知二,告诉他一个道理、原则,却不能触类旁通,将这个道理、原则适用于其他情形,说明这个弟子的才智也就是中人以下了吧。则不复也,便是不再对他加以启发,否则教了也是白教,以他的资质也不会明白。

虽然孔子“有教无类”,但也只是对中人及其以上之人“语上”,对下愚之人却不会“语上”,孔子这一对待不同学生的教育态度也从侧面证明人确有智愚之别。

“生而知之者”,即是不学便可知“道”的人,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字儿不识一个,却能悟道,继承五祖衣钵,他就属于这种人。“学而知之者”便是主动好学之人,而“困而学之”,便是四处碰壁,心有惑而不得解之后,才要去学道。宋人王应麟著有《困学纪闻》,其书名便出自孔子这句话。连孔子都谦虚地说:

0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他乃是通过“敏而求之”才会有如此的学问,又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是“生而知之者”呢?所以,这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和下愚之人。相信各位和兄弟一样,也是属于“困而学之”的中人吧。

人有智愚之分,道亦有上下之别。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语者,告诉也,这里的“上”即指道中之上者。在哪里呢?六经中的《易经》与《春秋》便是。其实和《易经》、《春秋》相比,《论语》已经算是比较通俗易懂了。各位若是不信,可以自己去读一读《易经》和春秋三传,尤其是《易经》,那文章,读起来给人气势磅礡之感,而且微言大义,玄妙高深,只读几遍根本搞不懂它是在讲什么,让人完全摸不着门路。

回头再读《论语》,你就会发现它是多么的亲切,言语朴素,浅显生动,可即便如此,《论语》所载亦不乏道中之上者。孔子虽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但“中人”能否领悟却不一定。所以,你我既是中人,那《论语》中必会有不可解之处。或许,即便三更眠、五更起,结果仍是徒劳。

这本书才是真的难懂!

你看,读《论语》才刚刚开始,兄弟就给各位泼了一盆冷水,实属不该。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请各位谨记: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与渺小,是需要勇气的。这句话,后面讲“礼”的时候,兄弟还会用到它,相信到时候各位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论语》并非人人可懂,夫子之道也不是人人都能明了。或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例如,有的人就曾说道: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什么心灵快乐,什么日常秩序,什么个人坐标,把这些现代人才能听懂的鸡汤式的词汇放到《论语》身上,正是犯了牵强附会的毛病,兄弟前面已经说过。即便这些词汇可能与古代的某些词汇有着相同的含义,但也应该予以说明才是,这才是严谨的态度。而实际上,这些根本不是《论语》的真谛!《论语》的真谛乃是它承载着的孔子之道,弟子们编纂这本书,是为了能让夫子之道代代相传而不绝,什么“快乐的生活”,这都哪儿跟哪儿啊!再说,《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吗?上面兄弟讲了那么多,足以说明,对于下愚之人,《论语》告诉你的根本不简单!对于下愚之人,《论语》中必有不可解之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