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画像两边的文字 仅有两幅画像存世
成吉思汗这个人,知名度忒高,估计四海八荒无人不识,但笼罩其身的未解之谜甚多,堪称迷一般的男子。
比如,他究竟长啥样?
成吉思汗在世时,据传不允许作为其传记,不允许为其画像,不允许把他的名字刻在任何物体上,更不允许死后为他建陵墓。个中缘由虽尚不得知,但至少在成吉思汗活着时,基本不可能留下有关他的画像。
不过他死后,后人就没那么多禁忌了。照相机尚未发明时,人们记录先人容貌最常用的方式有两种:画像(追摹)和文字描述。但目前人们能见到的成吉思汗画像真迹只有两幅:一件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南熏殿图像·元代帝像册》中的成吉思汗画像;另一件为史树青先生1953年从民间征集到的画像,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太祖皇帝画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中记载:
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游白旗,
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
诸王群臣共上尊号曰成吉思皇帝。是岁实金泰和之六年也。
《南熏殿图像·元代帝像册》中的成吉思汗画像为绢本,设色,半身,纵59.4厘米,横47厘米。榜题曰:“元太祖皇帝,即青吉思汗,讳特穆津,在位二十二年,父曰伊苏克伊,是为列祖皇帝,起宋宁宗开禧二年丙寅,金章宗泰和六年,终宋理宗宝庆二年丁亥,金哀宗正大四年。”这幅成吉思汗画像和其他蒙元帝王画像尺寸相同,共装一册,位列第一开本。
当然,关于其是否为成吉思汗本人的真实形象学术界目前仍有争议,但它毕竟是目前唯一能够证明成吉思汗形象的主要实物依据。故宫南薰殿始建于明,是明朝册封大典时中书官撰写金宝、金册的地方。此像册目前只留有八位蒙古帝王的画像,也是目前传世至今唯一能够看得到的元代系列帝王画像实物。
另一件,即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那幅则为白笺纸地,设色,半身,编号为1084。画像中成吉思汗的形象为宽额方圆脸、面赭赤,目光深沉而敏锐,表情慈祥。头戴外白里黑的貂皮暖帽,身着浅米色毛绒衫,连鬓胡须,黑白相间,额前有发微露,左右分披,冠下耳后垂发鬟。榜题写:“太祖皇帝即成吉思罕讳帖木真”几个字。
“仔细观察这两幅成吉思汗画像,除了尺寸略有差别外,其他成吉思汗的仪态、装束、表情基本上一致,这说明二者是出自于同一画家之手,或者是相互临摹成像所致,成像的年代应属于同一时期。”内蒙古博物院陈永志在《成吉思汗与黄金家族的文化遗产》一文中如此结论。
以上为两件画像,而关于成吉思汗具体形象的文字描述,可靠的早期记载仅有一处,即南宋使臣赵珙《蒙鞑备录》一书中:“其身魁伟而广颡(宽额),长髯,人物雄壮,所以异也”。1221年,南宋使臣赵珙奉命出使蒙古,曾经见过成吉思汗,其记载应当可信。“如果以此描述来分析目前的这两幅成吉思汗画像,与本人的真实面貌还是很接近的。”陈永志说。
那么,这两件画像是否写实?或者说,与真实的成吉思汗有多像?
目前还很难说。
一方面,画像虽为宫廷画师所做,有一定规范与模式,但终究属于艺术创作,与后世照相机全然客观性记录完全不同,其中的个性化处理不可避免,而且中国人物画历来对精气神的把控要高于皮相。
但其与真实的成吉思汗又必有相合,此结论可通过与忽必烈画像进行对比得出。成吉思汗是忽必烈的爷爷,忽必烈见过老年的成吉思汗,对画像的相似程度有重要话语权。忽必烈称帝后,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谥封时发现成吉思汗没有画像,无法在太庙陈列牌位,于是召集人画,由于没有所本,宫廷画匠们基本上是参照忽必烈相貌的轮廓才绘出成吉思汗。仔细比对《元帝像册》中二者的画像:帽饰、发饰、面饰与衣饰等细节基本上一致。也就是说,这幅成吉思汗画像只能是在忽必烈时代留下来的,且是以忽必烈本人面容为本画出来的。
▲元世祖忽必烈及元世祖皇后像
神御殿,为元代专设用于供奉历代帝王御容,供奉的御容都由纶绮局织锦而成,而这类画像多为帝王殁后所制,有的甚至是临摹或追摹而成。据《元史·祭祀志》所载,“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一月,命承旨和礼霍孙画太祖御容”。和礼霍孙所画的太祖御容,或许便是最初的成吉思汗像。和礼霍孙为宫廷画师,是忽必烈的近臣,虽没见过成吉思汗本人,但必然得到过忽必烈的具体指点,他绘出的太祖画像是经过忽必烈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