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怎么学英语的【精选】
哲学有两大“器”:Argument和Objection,即论证和反驳。
我刚学哲学那会,学的第一门课叫哲学史,第二门课就是逻辑学。
哲学史不抽象,甚至有点好玩。读到最早和哲学有关的故事是泰勒斯掉坑里被色雷斯女仆嘲笑的故事。女仆说:“老爷,你别整天盯着天上看呀,也要看看脚下的路呀。盯天上看有什么用?今天晚上如果不是我恰好路过,你在坑里可要受冻一整晚了呀。”
据说后来泰勒斯为了证明盯天上看有用,据说根据天象的变化预测了未来一年小麦的收成,然后赚了个盆满钵满。
之后,想到“水是万物之源”这句话,就想到掉坑里的泰勒斯。于是这句话就记住了,怎么也忘不掉。
和哲学史相比,逻辑学就一点也不好玩了。在讲P和q的关系前,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一个概念:Argumengt(论证),并说“论证是整个哲学的核心方法,可以说,哲学就是论证。啥叫论证,就是为你的观点提供理由。看你的论证是不是一个good argument,就看你提供的理由充分不充分,能不能被推倒。”
然后,我们就从最简单的三段论开始,慢慢知道什么叫一个论证。观点要有理由支撑,“好的观点必然有好的、有效的理由支撑,没理由的观点都是放屁,”就这样扎根在了我脑海里。从那以后,只要我看到有人输出观点,又满嘴跑火车,连最起码的理由都没有的,我一律当他在放屁。
后来,我读到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时,我学会了哲学另一个很宝贵的东西,那就是怀疑的精神。同样,怀疑不是瞎怀疑,怀疑也是要有理由的。笛卡尔的逻辑学玩的很溜,但多数哲学家都不是用形式逻辑要论证的。但神奇的是,只要哲学家在论证,他的论证就可以转化为形式逻辑的语言。比如笛卡尔论证“心灵和物体不是同一个实体”时,他的前提1是“广延和思想不是同一个实体”,前提2是“广延是物体的本质,思想是心灵的本质”。捋清了从前提1前提2到结论的关系,你会豁然开朗。原来,哲学家说话不是在放屁,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前因后果。
而读懂哲学,关键就在于找出每个观点的所有前因后果。
笛卡尔还说,我们的知识就像一颗树。根部是形而上学,枝干是物理学,从枝干伸出来的是其它学科。
Knowledge Tree
此物理学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理解的物理学科。那个时候,物理学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它泛指一切对自然(Nature)的研究。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Metaphysic)里说,对things there are(希腊语ta onta)的研究要在对自然的研究之后。对自然的研究统称为物理学,又叫自然哲学(Philosophy of Nature)。所以Metaphysics又得了个名字,叫形而上学,又叫后物理学。
形而上学?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感受就是: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但看了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我明白了,形而上学并不玄。形而上学其实就是对Being(‘是’或‘存在)的研究。
大多数哲学著作都是在论证,所以整本书都是有迹可循的。但确实有一些哲学著作”不按常规出牌”,它走的是其它路线。
读《查拉图斯特拉》和《存在与时间》时,我觉得很难。不是我看不懂每一个字,也不是我看不懂一句话,而是我无法把它们在逻辑上串联起来。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正文第一卷第一句话是:“我要告诉你们关于精神的三种变形: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变成狮子,最后狮子如何变成孩童。”
我记得教西哲的老师让我们比对中英文,一句一句地理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骆驼,狮子和孩童”,这些象征充满了隐喻,不能做直观的理解。我问:“那要怎么读呢?” 老师说,“你读下一句的时候,时刻要记得上一句讲了什么。你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即使这些句子实际上看起来是割裂的。其中有一种叙事的逻辑,你要自己把它提炼出来。"
我说,我可能还是读不懂,但我会试试。
《存在与时间》也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有一年暑假,我看见我那学化学的姐姐在房间里看《存在与时间》,我大为震撼。那个时候我本科还没毕业,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我们最为头疼的两本书。我一个“科班”出身的人都对《存在与时间》望而却步,而我姐姐,一个非哲学专业的学生,居然把《存在与时间》当闲书在看!于是,我问了她一个灵魂问题:“你读懂了吗?”
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这本书很难读,我读的很慢,可能要花半年的时间读完。可能读完我也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读懂,我不想按照你们说的,把这本书当一个论证,提炼前提前提前提,最后审视他的结论倒底对还是不对。我不关心这个,我关心的是启发。只要有一句话给我带来了启发,我就觉得有收获了。”
我以前一直把哲学当作我的任务,我要把任务完成,久而久之,竟然忽略了哲学最有趣的一部分:从哲学中获得启发。
看来,哲学也不止一种读法。
是啊,如果不用考试,不用写哲学论文,何必让自己拘泥于字句和数不清的佶屈聱牙只有哲学家自己才懂的概念呢。
哲学抽象吗?当然抽象,但另一方面,哲学也很具体。 具体到什么地步呢?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不了解卢梭的人也以为卢梭只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他们不知道的是,卢梭也提出了“权利”,“自由”,“平等”,“公意”,“主权者”等现代民主制国家的核心概念。卢梭要解决的问题是很具体的,即“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因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怎样协调人的“生而自由”和“政治权威”,使得政治权威不至于损害人的自由?
这引出哲学的终极关怀。
古往今来,哲学的关怀始终就是智慧(英文wisdom,希腊文Sophia)。但智慧的所指,却呈现历史的变化。古希腊关心的智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智慧首要关心的是万物的原因和原则。”(everyone takes what is called ‘wisdom’(sophia) to be concerned with the primary cause (aitia) and the starting points (or principles, archai)
对每个人的幸福的关心的研究构成伦理学,而对公众的幸福的关心的研究,则是政治学。
所以,伦理学和政治学,一直被视为哲学中不那么抽象的部分。
总之,抽象有抽象的学法,具体有具体的学法。抽象的哲学科目也有不同的读法,一切要看你的实际需求而定。你想成为哲学的专业人士,那就老老实实按照学院派的做法,从必要的工具——论证和反驳——开始;如果你只是想获得启发,就可以不在乎论证,横着读,竖着读,全凭你高兴。有启发了,肯定欢欣鼓舞。没有启发,也不要气馁,多读几遍,其意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