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的名人名言警句出处以及作者 秋景名言
关于秋的名人名言警句出处以及作者
秋景名言秋景经典语录共收录关于秋景的名言29条
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
元・许有壬《荻港早行》。这两句大意是:早晨,清凉的霜露使枫叶红颜如醉;入夜,浅淡的月光使芦花隐藏在一片微茫之中。清霜、淡月、枫林、芦花,已经很有诗意,醉、隐两个使动词,又绐诗句增添了富有动感的美。可用于描写清秋景色。
元代文学家 许有壬 《荻港早行》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秋景名言
唐・王维《木兰柴(zhài砦)》。余照:夕阳之光。这两句大意是:秋山收敛了落日的余光,鸟儿前飞后逐结伴归来。诗句把秋山、夕照、飞鸟组成一幅图象,从地上到空中,富有立体感,景物多姿多彩,秀丽而有生气。可用以写山野秋日暮景。
唐代诗人 王维 《木兰柴》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
唐・孙逖《淮阴夜宿》。木落:叶落。山长:山高。这两句大意是:树叶飘落,知道严寒逼近;山高遮日,很晚才能见到阳光。原诗抒发了去国离乡时的忧郁心情。此二句借写景进一步抒发自己妻凉、感伤的心情。前人有“一叶落而知秋”的说法,而诗人却说“木落知寒近”。“秋”字使人想起秋风萧瑟,“寒”字却使人想起寒气逼人,感伤的程度很显然超过了前者,可见诗人此时情绪极为不佳。“山长”句与唐・张子容名句“岩高日易低”内容相近,表面上是写地理环境,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苦闷。此二句可用以写山间秋景及感受。
唐朝大臣,史学家 孙逖 《淮阴夜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白月:洁白的月亮。这两句大意是:清澈寒凉的潭水里倒映着皎洁的明月,秋天的细雨滴落在碧绿的青苔上。这两句写禅寺清冷的秋景;如果是晴天,那么风清气爽,夜晚可见寒潭印映白月;如果是阴天,那么细雨飘零,沾湿因行人罕至而滋生的青苔。可用于描写山间或古老建筑物附近的冷落秋景。
唐代诗人 刘长卿 《游休禅师双峰寺》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这两句大意是:无论远近秋色都是一样浓,出门所见的处处青山,都带着寒凉之意。这两句先笼统,后具体,视野开阔,寒意深重,可引用描写山野深秋景色。
唐代诗人 李白 《赠庐司户》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关于秋景的名言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人烟:指炊烟。柚(yòu又):一种果树。老:枯萎。这两句大意是:缕缕炊烟缭绕,使橘树柚树带有几分寒意;秋色使梧桐树叶枯萎发黄,呈现出衰败的样子。“寒”、“老”两个使动词用得巧妙:“寒”字写橘柚凄清之色,“老”字状梧桐迟暮之情,故虽未写人,而人的凄凉伤感意绪充满字里行间。这两句可用于描写深秋乡野秋景。
唐代诗人 李白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波。
唐・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侍郎叔:指刑部侍郎李晔(yē叶)。巴陵:巴陵郡。醉杀:犹言醉坏,醉死,形窑沉醉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巴陵有那么多的美酒,醉杀了洞庭一带的秋色。诗人将洞庭湖水目为“无限酒”,这个想象已很奇特。而他由自己醉酒又推想洞庭一带的秋色,也是因喝多了洞庭湖的美酒而沉醉了,这种拟人手法更富浪漫色彩。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陶醉心情。可用来写洞庭湖秋景。
唐代诗人 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这两句大意是:秋风兴起,吹动万里草木;黄昏时分,天空中的阴云显得特别高。秋风势大,所以当它吹过时,远近的草木都在摇动。日暮以后,野外寂静,显得空旷,所以黄云也仿佛特别高。这两句可用于描绘边塞旷野日暮风急的秋景。
唐代诗人 岑参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丹枫明远树,黄叶暗鸣泉。
宋・杨万里《野炊猿藤径树下》。这两句大意是:枫林流丹,炙灼人眼,将远树映照得历历在目;黄叶飘金,铺地如毯,覆盖了近处叮咚作响的清泉。~两句将山中深秋景物写得有声有色,远景近景,层次分明。“丹枫”色鲜,能使远树变“明”;“黄叶”色幽,可把鸣泉变“暗”。以“明”、“暗”对举,突出色泽及音响变化,既具绘画美,又有音乐效应。眼前呈现出一片明丽的秋色,而没有萧索悲凉的秋意。写秋景可作参考。
南宋诗人 杨万里 《野炊猿藤径树下》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秋景名言
乐府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严霜:浓霜,寒霜。庭兰:庭院中的兰草。这两句大意是:寒冷的秋风摧残着树木,使它枝叶凋落,厚厚的白霜凝结在院中的兰草上。这两句可用以描写深秋景色,也可用以表现悲凉肃杀的气氛。
《乐府诗》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见王维《山中》。荆溪:水名,在江苏省宜兴县南,以近荆南山得名。这两句大意是:荆溪的水位下降后,白石就显露出来;秋深天寒之时,红色的枫叶渐渐凋零,所余无几。可单独引用“天寒红叶稀”描写晚秋景色。
唐代诗人 王维 《山中》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北朝・齐・萧悫《秋思》。这两句大意是:清香的荷花在寒露的浸泡下凋零了,浓绿的柳树在秋月的冷辉中稀疏了。这是千古传诵的名联。它以形传神,动静兼备,在最富有季节特征的景象里,蕴含着清冷的情味,向人们传递着秋的信息。据《北齐书・古道子传》记载:~两句,在当时就“为知音所赏”。晚唐皮日休认为可与孟浩然的名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争胜于毫厘”。南宋朱熹更说较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句“尤佳”。此二句可用以表现秋景。
北齐诗人 萧悫 《秋思》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潇潇:连绵的雨声。这两句大意是:对着淅浙沥沥洒满江天的暮雨,看它冼出一番清冷的秋色。这两句开头着一“对”字,就把人自然地引入景中。而“洗”字用得尤为精妙,好像清秋不是季节带来的,而是这潇潇暮雨洗出来的。诗句写得生动、真切,使人仿佛能感受到雨后清新空气中那凉丝丝的寒意。可用于描写秋景,也可从作者传神的遣词造句中领悟到锻字、炼句的重要性。
北宋词人 柳永 《八声甘州》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 关于秋景的名言
元・黄庚《江村即事》。属:属于,付与。蓼(liǎo了):指水蓼,一种水生的草本植物。这两句大意是:大好的秋色无人理会,以至于让它一半属于芦花,一半属于蓼花。晚秋,百花凋零,难以显示秋色。而芦花、蓼花这些既无花的形状,也无花的色彩,更无花的香味,或根本难以算得上是花的花,却开得正好,无边无际,青青苍苍,最后独占了秋光。这两句并无轻视、鄙薄芦花、蓼花的意思,而是说芦花、蓼花在天气肃杀时烘托出无限的秋意。可用于描绘晚秋景色。
宋末元初 黄庚 《江村即事》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之二。这两句大意是:在山明水净的清秋,夜里忽降一场轻霜,几树枫叶大都变成深红,间或还有一两枝浅黄。山水明净清白,树色深红浅黄,以这两句吟咏秋色,不仅色彩浓淡有致,而且富于闲雅的情韵。可用于描写秋景。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 《秋词二首》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这两句大意是:虽然已到深秋,但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留下满池残荷,让人听那秋雨敲打枯叶的声音。“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古今备受人们称道的名句,它虽未明言主人公长夜不眠,但通过他整夜倾听雨打枯荷的声音,便突出了主人公孤独、寂寞、凄凉的情怀。故清人纪昀说;“不言雨夜无眠,只言枯荷聒(guō郭)耳,意味乃深”(《李义山诗集辑评》)。除了可直接引用表现秋景之外,这种以景言情的手法也可学习。
唐代诗人 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平林:平野上向远处展开的树林。漠漠:烟雾迷蒙的样子。寒山:带有寒凉秋气的山。伤心碧:一片使人伤感的碧绿色,这两句大意是:平林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像用线织出来一样;寒凉的秋山远近起伏,呈现出一片令人伤心的碧色。原词写词人登楼眺望家乡,但平林上空浓密的烟雾遮断了他的视线,因而他感到那重重叠叠的碧绿的秋山都充满凉意,笼罩着一层令他伤心的颜色。这两句像是一幅静物写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冷色秋意。可供引用描写孤独的游子眼中所见的深秋景象。
唐代诗人 李白 《菩萨蛮》
乘兴轻舟无远近,白云明月吊湘娥。 秋景名言
唐・贾至《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期三苜》其二。湘蛾:相传娥皇、女英为舜的二妃,死后为湘水之神,称为湘娥。这两句大意是;泛舟湖上,兴致勃勃,让一叶扁舟随水漂流,不论远近,任意东西;仰望白云明月,不禁想起湘蛾的美丽传说,仿佛那洁白的云,晶莹的月,也在怀着幽幽情思凭吊湘蛾一般。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与李白、裴九泛舟八百里洞庭,有感而作此诗。原诗为:“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洞庭晚秋的清幽景象;秋风萧瑟,红叶纷飞,明月如镜,微波荡漾。此时泛舟湖上,是多么惬意、多幺愉悦啊!末句写凭吊湘娥,为诗作蒙上一层淡淡的感伤的轻纱,使环境更为静谧幽雅,气氛更为超逸洒脱。此二句可化用来抒发与友人漫游时的愉悦,或抒发怀古之幽思。
唐代诗人 贾至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期三苜》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长江流经九江市北一段的别称。瑟瑟:风吹草木声。这两句大意是:秋夜在浔阳江边送客,枫叶获花在秋风中瑟瑟作响。~是白居易名篇《琵琶行》开头两句,前句把人物、地点、事件、时间一一点明,仅七个字就作了概括介绍;后句进一步对环境气氛作烘托,两句诗把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曲曲传出。后句可用于描写秋景,枫红荻白,秋声瑟瑟,一片秋情秋色。
唐代诗人 白居易 《琵琶行》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剪。
宋・秦观《木兰花》[秋容老尽]。秋容:秋色。老:这里指衰败,芙蓉:指木芙蓉,一种秋天开花的植物。霜花:指星星点点的白霜。这两句大意是:秋色已深.院中的芙蓉凋谢殆尽,草上的白霜星星点点,均匀得像用剪刀剪过一样。这两句可用于描写庭院中的深秋晨景。
北宋文学家 秦观 《木兰花》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兰桨:以木兰制的桨。这两句大意是:池中莲花的影子被归舟的兰桨荡破,菱藕深处的阵阵幽香泻过竹桥。这是大观园藕香榭柱子上的一副对联,生动地描绘了藕香榭的美丽秋色。可借用其意境写荷塘,写水乡,写公园里的秋景。
清代满族小说家 曹雪芹 《红楼梦》
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 关于秋景的名言
南朝・宋・鲍照《代白曲二首》其一。穷秋,深秋。雨(yù玉):动词,本指下雨,这里指降霜。这两句大意是:深秋九月荷叶已经枯黄,北风驱赶着大雁南飞,天空中降下丁寒霜。荷叶枯黄,北雁南飞,风寒霜降,都是探秋的特征性景物,作者把这些组合在一起,不仅措绘出一幅生动的九月秋景,字里行间,还透露出阵阵寒凉。一个“驱”字,赋予北风与大雁以人的情态,用得极妙。可用以描写深秋景物,其写作方法也可借鉴。
南朝宋文学家 鲍照 《代白曲二首》
衰草凄凄一径通,丹枫索索满林红。
金・董解元《西厢记》卷六。索索:风吹树叶的声音。这两句大意是:秋风一起,草术凋零,原来被茂盛的青草所覆盖的小路又露了出来,通向远方;枫叶为秋风染红,索索作响,满林流泻着一片红光。此二句写得很美:一条幽幽的小路,通向遥远的前方;路边经霜的野草已经衰败凋零,但仍覆盖着路面;远处的枫林已红成一片,枫叶索索,似向秋风挑战,又似为秋风歌唱。以此二句描写秋景,十分恰切。
金戏曲作家 董解元 《西厢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见王勃《滕王阁序》。鹜(wù务):野鸭。共:与,和。这两句大意是:晚霞飘浮,孤鹜远翔,仿佛一齐飞动;秋水清澄,长天碧蓝,水天上下一色。这两句境界开阔,形象生动,色彩绚丽,最适合表现登临远眺时所见的秋景,因而一千多年来骚人墨客有口皆碑,备极推崇,辗转流传,久盛不衰。
唐代诗人 王勃 《滕王阁序》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见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两句大意是:深秋季节,细雨连绵不断,打湿了千家帘幕;雨后新晴,斜阳洒满楼台,秋风中传来阵阵笛声。这两句描绘秋风、秋雨、落日、帘幕、楼台,好像纯是写景,但雨洒帘幕,风送笛声,处处让人感到人的活动。因此不仅可用于表现深秋景色,而且这种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也值得学习。
唐代诗人 杜牧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秋景名言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几句大意是碧空布满阴云,残菊铺满大地,西风越来越紧,避寒的大雁自北向南飞。这几句在原剧中是长亭送别时崔莺莺的唱词,通过渲染令人凄凉伤感的秋景,表达她不舍得与张生分手的缠绵愁思。现在可直接用来描写深秋景色,或引用抒发悲秋的情绪。
元代杂剧作家 王实甫 《西厢记》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宋・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衰草:千枯衰败的野草。画角:一种管乐器,原出自西羌,古代军中多用之,以报昏晓。断:止,尽。谯(qiáo桥)门:有时又称谯楼,是古时建筑在城门上用以了望敌情的楼。这几句大意是:几缕淡淡的浮云轻轻地抹在山头,枯萎的秋草一望无际,仿佛粘在天边,谯楼上的号角声渐渐在晚空中消失。“抹”、“粘”二字精巧传神,好像云是流质的,可以抹在山头,草是有粘性的,可以粘住天空,因此无论在当时或后世,都被人们津津乐道,赞不绝口。这几句可用于描写深秋郊野黯淡萧索的景色。此外,从“抹”、“粘”二字的使用,可以领略到精心地选择词汇对增加诗文艺术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北宋文学家 秦观 《满庭芳》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五代・南唐・李煜《望江南》[闲梦远],这几句大意是:千里江山充满了寒凉的秋色,芦花深处停泊着一叶孤舟,幽怨的笛声在明月之夜从楼头传出。孝煜抓住几个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对南国的清秋景色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月有花,有人有舟。这是他囚居汴京时对故国风光的追忆,字里行间流露出凄凉的心境。选取最典型、最富特征性的衷西来写景,就能收到以步胜多、以局部见全貌的艺术效果。寓情于景的笔法,也值得学习。
南唐第三任国君,后亡国被俘,被宋太宗毒杀 李煜 《望江南》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唐・王勃《滕王阁序》。唱晚:在傍晚唱歌。响:指渔人的歌声。穷:响彻。彭蠡(1í梨):彭蠡湖,即鄱(pó婆)阳湖,在今江西省。雁阵:大雁在天空排列的队形,像战士排成的阵行,故称雁阵。断:止。衡阳:地名,即今湖南省衡阳市。传说衡阳有回雁峰,雁群至此便不再南飞,待春而回。浦:水边。这几句大意是:傍晚时分,渔夫在渔船上歌唱,那歌声一直传送到鄱阳湖的岸边;深秋时节,寒冷使天空的雁群心惊,哀鸣声一直持续到衡阳的水滨。这两句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南国寒秋景色.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供引用表现深秋景象。
唐代诗人 王勃 《滕王阁序》
名人名言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