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的名言警句

2024-12-08 15:24   geyange.com

1、眼前的食物,可能来自那遥远的大海和高山。

2、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3、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4、别人眼中的虚度生活,在我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时光。

5、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6、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7、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8、无论是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家人的美味。

9、一个成功的厨师,并不只依赖青春,更仰仗厚重的经验。

10、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们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11、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

12、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13、无论是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14、世事变迁、人心进退!人们,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回归农耕生活。

15、食材的获得,需要超长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样的法则同样适用于大山。

16、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17、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

18、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

19、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20、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21、25年,相比一个城市的兴衰流转,显得短暂。但对一个人来说,却足以酿出浓厚的乡情。

22、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

23、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24、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了下一代,然而随着知识日新月异,不少家长能做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

25、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

26、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27、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28、木榨榨油,传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艺。电力机械时代,血肉和草木之间的对决,依然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

29、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30、一勺鱼酱,足以让最平常的食材陡然变得酸楚动人,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团聚,也注定是一顿百感交集的晚餐。

31、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也为中国人在况味和回味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提供了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32、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33、从形态到内容,从神到形,饼卷的变化千姿百态,这看似食物们的自助旅行,追根溯源,其演变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34、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35、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36、独居的老人也要犒劳一下自己,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白无奇。辛苦的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那种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37、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38、半身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39、这纪录片就是吃货福利啊,酥油煎松茸,螺狮粉,全鱼宴,油炆冬笋……高清摄影机真是拿人命,口水都流一地了,绝对是深夜报复社会的大杀器,都快要饿哭了!

40、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41、做腌鱼首先要制作甜米,糯米淘洗干净,上灶蒸,等糯米熟透,加酒曲发酵,鲤鱼吃饱了稻花,正是最肥最甜的时候,与其说捕获食材,不如说更像是是一场户外亲子游戏。

42、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43、人类组织家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更合理地生产和分配食物。正是这些人间烟火,让家庭组织更加紧密。尽管千门万户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但有位作家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44、地球村形成的速度不断加快,没有人能够阻挡。然而,只要保持对某种味道的迷恋和期待,那么这种味道,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就一定会守护一个个不可复制的部落,一处处令人神往的秘境。

45、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

46、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47、在厨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让其中有某一味显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8、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他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49、今天,从大雨到肉,到家常小菜,煎饼几乎可以包裹一切,并且多寡随意,但对地道的山东人来说,最适合卷在煎饼里的,似乎还是一根大葱,山东人最看重质地和口感,煎饼入口回甘,但对人的咬合力是一个挑战。

50、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51、所有由美食纪录片引起的垂涎之心皆可从这里找到最好的出口,一切思乡、怀旧、想家的情绪都能在这里得到最温暖妥帖的安放。这里没有复杂的技法、炫目的配料、精致的器皿,只有与纪录片一脉相承的食物本身的质感、美味。

52、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53、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54、不是所有的秘境都隐藏在崇山峻岭的处女地,繁华都市,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境,露天的滚油旺火,深灶铁锅,烹炒出浓香四溢的街头料理。鲜虾云吞,手工竹昇面,牛筋软糯,虾子清鲜,厚实的味道,深刻进这片社区斑驳的岁月。顽强的味觉记忆召唤人们,一路追随。

55、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口大锅,当地人称作鏊子,加工的是山东标志性的主食——煎饼。

扩展阅读:《舌尖上的中国》火过电视剧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2日晚结束在央视一套的播出,一道道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在食品工业化时代,人们仿佛又从该片中找到了对传统美食的热情和敬意。该片也让央视一套每晚10点半的收视率超过同时段的电视剧。有关专家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突出的人文情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著名纪录片学者张同道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最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和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是朋友的张同道说,陈晓卿本人就是很有品位的美食家,他把这种概念带到作品里,从普通食物中提炼人生情怀,他很早就想拍这样一部纪录片,终于在去年3月付诸实施,成片过程也异常艰辛。

据了解,该片的创作团队在一年多时间里,选取了中国最具美食风味的60多个点,从城市到乡村,拍下一道道美味佳肴的同时记录了一段段历史。陈晓卿表示,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张同道说,“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管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所谓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最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

“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该片把一批已经不常看电视的“80后”、“90后”又重新拉回电视机前,收到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没有的效果,也许这是该片的“意外收获”。

据报道,第65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其海外单集销价也有望超过《故宫》保持的单集最高5到6万美元纪录。陈晓卿表示,目前在海外纪录片市场分类里,美食旅游类节目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中餐享誉海外,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没有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

2014年底,中国第一家以“孝顺”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四川省固驿镇正式开馆。在“孝顺”博物馆玻璃橱窗里,陈列着许多行孝物件,介绍着十几位当代知名孝子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座斥资800多万元的主题博物馆,是政府弘扬中国传统美德行动的一部分。

“孝顺”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孝顺”的成语、名言警句以及各种离奇的故事很多,其中元朝的“二十四孝”故事最为有名。作品中一名妇女用母乳喂养她没有牙齿的婆婆,一名男子光着身子坐在父亲床边喂蚊护父。此乃乳姑不怠、恣蚊饱血典故的由来,成为当时行孝的典范,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在行孝方面不断达到新的高度。在当代,行孝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它时刻提醒、教育着人们,孝乃为人之本,它是维系家庭乃至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行孝的方式很多,确保父母衣食无忧是孝,悉心照料病中的老人是孝,父母冷暖记挂心上是孝,常回家看看也是孝……在形形色色的行孝方式中,“顺”应是第一位的,乃百孝之先,否则在中国上万个汉字中,孝与顺就不可能组合在一起,成为体现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和社会道德标准的关键词。

“顺”乃顺从、顺服、顺利之意。为人儿女,不一定如子路百里负米,学董永卖身葬父,似黄香扇枕温衾,更无需像古人那样闻雷泣墓、尝粪忧心,只要做到顺从父母,让父母顺心、舒心、放心就是最大的行孝,即使有时的顺从是假装出来的,是善意的欺骗。为人父母,居有华宅、行有豪车、食有百味当然好,但与儿女顺从、家庭顺和、生活顺心相比较就显得次要了。心顺气顺身体顺,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幸福,也是为人儿女最大的期盼。诸事都让父母心顺气顺固然很难,但有时想想也并非遥不可及。一个人只要行走正路、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健康生活,不让父母担心,父母的心就顺;一个人只要对父母有耐心、对家人有爱心、对亲人无私心,父母的气就顺。常回家看看、常打电话问问、常把父母的冷暖记在心上、常关注父母的情绪变化,不让父母分心、不招父母操心、不惹父母烦心,这些看似平常稀松的小事,就是父母顺心安心的.主要要素和儿女行孝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西方价值观念的逐渐渗透,孝顺观念在许多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对行孝的理解也越来越商业化、货币化,认为只要让父母不缺吃、不缺喝、不缺花就尽到责任了,孰不知团聚重于美食华车,理解贵于金银珠宝,以至于成年儿女要经常去看望年迈的父母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都要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孤寡老人寻觅一个老伴这样再正常不过的要求被视为“老不正经”,以至于许多老人在孤独、抑郁、愤懑中风烛残年;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家产而纠纷不断、对簿公堂,以至于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家庭破裂。面对如此多的不“顺”,为人父母谈何安?为人儿女谈何孝?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特别是一家人天各一方无法相聚、“空巢”老人大量存在的情况下,父母很容易产生被忽视、被遗忘、被冷落的感觉。在精神得不到寄托、亲情得不到释放、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老人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这也是近20年来老人自杀率飙升的重要原因。

据推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步入老龄化社会。在中国成为福利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情况下,重视并提倡孝道不仅必要而且重要。百孝顺为先,作为儿女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父母居有处、食有粮、穿有衣,而应该给予更多的精神寄托、亲情关怀、人文照顾,因为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靠钱能够买得来的,况且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没有或者刚刚脱贫。夯实中国孝文化的基石,需要政府、社会及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努力。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大养老资金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履行好社会养老职责;作为社会管理机构,要加强孝道的宣传和引导,树立孝子典范、寻找孝子行动,增强顺从意识,提倡牺牲与奉献,切实承担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责任;作为儿女,要正确理解孝道文化的精髓,了解老人的需求,尊重老人的意愿,重视老人的意见,顺从老人的安排,按照老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考虑问题、安排生活,保证老人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心顺气顺,这就是对老人最大的孝敬。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

节约粮食作文1

节约,是近年来很流行的一个词,几乎随处可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等等。节约,是一种美德。例如,节约粮食。

因为我的爷爷奶奶是农民,我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所以,我要提倡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其实,在我刚看到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这8个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曾经闪过一丝疑惑,节约二字说的容易,可是做起来会不会很难呢?节约粮食对农民伯伯来说是否有好处呢?不过,很快我就想明白了,节约其实做起来并不难,相反可以说还很简单,只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来就可以了,比如说在出去玩的时候赶紧吃完碗里剩下的那几粒米,几根面,几口馒头就可以了,这样,即便是对农民伯伯没有任何的好处,对我们来说渐渐的也会养成一种好的习惯,而且还不会让农民伯伯那一滴滴的汗白流,那一口口气白喘,那一声声的好累白说,那一份份的力气白使,那一次次望着庄稼成熟的笑容白笑。

粮食,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浇灌而成,是农民伯伯一次次辛勤施肥而成,是农民伯伯,总之,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粮食的来之不易,希望大家从自己做起,从而影响身边的人,让大家都懂得节约粮食。

节约粮食作文2

白米饭之所以饱满有光泽,是因为有了汗水的灌溉。节约粮食是不辜负人们的辛勤劳作,是表达对劳动人民最大的敬意。

那些在炙热的阳光下躬种的农民,是他们用从脸颊上流落下来的汗水种出了摆放在我们餐桌上的饭菜。饭菜中飘出的香,是对农民的一种颂扬,同样是对我们的一种劝诫,节约粮食,赠与一香。

从小,老师就在学校里教导我们要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责任不分大小,只求珍惜每一粒米饭。

随着我长大,我很好的做到了节约粮食,但是看着家里的小弟弟,小妹妹,他们完全就没有节约粮食的自觉。

他们吃一次饭,嘴巴上,手上,桌子上,地板上都满是残渣,他们不是在吃饭,而是在玩耍,拿着粮食玩耍。一看到这种情况,我就会忍不住冲上前将他们眼前的饭碗拿开,然后教训他们,要他们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看着他们的这种行为,我会充满无奈,因为他们还不懂,不懂粮食的含义,不懂浪费可耻,不懂得节约粮食人人有责。

不过不懂没关系,既然我明白了节约粮食的含义,那么就由我最先来告诉他们怎么样去节约粮食,告诉他们浪费粮食意味着什么,意味的一种坏风气的形成,如果将来某一天人人都这样浪费粮食,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粮食短缺,最终受苦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我们国家粮食充足,但是地球这么大,经常在新闻上可以看到,哪里哪里在闹饥荒,又因为缺少粮食饿死的多少人,这些电视上的报道每每一让我看到,都会让我将节约粮食这四个字在心里默念一次。

我们要节约粮食。

节约粮食作文3

微风拂过,稻田的水波轻轻荡漾,农民弓腰插下每一颗秧苗,祈盼在秋日能有好的收成,经过春雨的滋润,夏日的酷晒之后,到了秋高时节,稻田一片金黄,犹如黄金铺满大地,绵延四野,这是个丰收的时节,这也是大自然给予农民勤劳的馈赠。

生活不易,当这些粮食被运送到大江南北,各家各户之时,那些沾有汗水的谷粒早已被风干,变成颗颗饱满,醇香浓郁的米饭呈现在餐桌上,人们咀嚼着来自遥远的地方生产的谷物,享受中饱食终日的快慰,与此同时,除了留下的满口余香之外,他们不曾想到颗颗米粒之中蕴含着农民多少辛勤的汗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条古训众人皆知,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其中的含义呢?又有多少人可以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呢?每当你看到食堂餐桌上残留的剩饭剩菜时,你是不是感到无动于衷?每当你看到有人在婚宴上大摆筵席,你是不是感到束手无策?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浪费现象就发生在你我身边,我们岂能熟视无睹?我们不能改变他人珍惜粮食的习惯,至少我们要尽我们所能,让他人知道节约是美德,浪费是可耻的道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所以从我们自身做起,学会节约,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大自然给予的馈赠,今天让我们重新找回对粮食敬意,今天让接力‘光盘’一族一起不剩饭不浪费,吃多少要多少。

想想现在全世界都在倡导低碳环保,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地球的污染,在我们开始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次数时,在我们出门减少用汽车多步行时,在我们提倡全球关灯一小时时,也要想想,节约点粮食也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么,伟人也说:浪费粮食就是犯罪。所以,别再在饭桌上挑东捡西了,别在沉迷于快餐无法自拔了,让那些辛苦播种来的粮食尽到他们原本应尽到的义务,这不是比原本在饭桌上留下一堆的剩饭剩菜来的更有意义么?

节约粮食作文4

现在的网红为了红,真的是无所不用其及,肯定很多人都看过吃播吧。

“吃播”是近年来伴随着直播热兴起,开始风靡网络的。有一些专门是靠很大的食量吸引网友的。一次性吃完100个炸鸡、挑战8斤白米饭20斤龙虾、一个人吃垮火锅店……数量惊人、热量爆炸的美食在镜头下通过主播津津有味的表情和有些夸张的表演让人一下食欲大增,也让主播迅速实现金钱流量双丰收。

不过咱们也都知道正常人的胃肯定吃不了这么多东西的,吃播大胃王也没有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逐渐的吃播也发展成了一种社会文化。事实上,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大胃王”,大快朵颐的'背后是暴饮暴食带来的恶果。某知名主播因为吃撑被送进医院,肚子硬得像石头;20出头的年轻人因“吃播”患上了各种“老年病”;更有甚者因直播吃太多,身体无法负担,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享受美食本是快乐的事情,但为了吸引流量,损害自己的健康真的得不偿失。

我们期望“吃播”能够回归生活、回归健康。

节约粮食作文5

小时候每当我剩饭,掉了一粒米在桌上的话,妈妈都会让我背《悯农》那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充满天真而稚气的声音在厅中回荡。一背完,我的嘴边随即又掉下了一粒米饭。奶奶不住声地斥责我:“你漏嘴呀,连饭都吃不周全。”我只好把那粒米捡起来吃掉了。虽然当时不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但是还是有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

后来,我看到了电视上的一则广告:每年人均所浪费的人均总量,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看了这则广告,我百感交集。想着自己吃得饱,穿得暖。而不知在偏远的山村,还有那么多双渴望不再忍饥受饿的眼睛,看着他们的眼睛,你还忍心浪费吗?

过年时,我心血来潮想帮妈妈生火,我拾起柴正准备往坑里放,柴上一根刺把我一双“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手划破了,妈妈找了一张创可贴贴在我的手指上,担心地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怎么能操心这些事呢?”我出去喝了杯水,又去了厨房,只见妈妈正在吃蒸馒头上的那块布上面糊的一层馒头皮。我对妈妈说:“现在条件好了,还吃这些东西做什么?”妈妈一本正经地对我说:“现在条件是好了,但是如果人人铺张浪费的话,我们的生活条件就会越来越差。”听了妈妈的话,我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有一次进餐,老师让我们把碗放在桌子上,我想,老师肯定是想看谁吃得最干净。班长一个一个地数,一个一个地报数:“殷勤七颗,沈心八颗……”老师问:“一共有多少颗?”“五百七十八颗”五百七十八颗,这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大家都说,不可能!于是老师又让班长重新数了一遍。还是五百七十八颗,天啊!如果人人都节省一粒米的话,全国可节省十四亿粒米。反之,那个巨大的数字将融入农民伯伯多少日日夜夜的心血啊。

吃光盘中的美食,这是一件微不足道,举手之劳的小事,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开始光盘行动,节约每一粒粮食吧!

节约粮食作文6

那天,我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下地干活。我跟着爷爷到地里去把玉米苗,因为玉米太挤了会长不起来。

我和爷爷到地里后,那里真是又脏又乱。我拿起锄头,才锄了两小排,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想起爷爷天天在这里干活,那要累成什么样啊!干了两个多小时,汗水把爷爷的衣服湿透了,阳光使劲晒着爷爷。爷爷刚出的汗水又被太阳给晒干了,爷爷每锄一下,汗水就跟着流到哪,有时还被虫子咬上几口。

到了中午活干完了,我们坐着牛车回家了。

回家后,尽管我干了那么点,还是累得背很疼,像针扎的一样。我累得一夜没睡好。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着爷爷去浇地。我想:这活儿肯定很轻松吧!可是没

东西了。把客人吃剩下的饺子边给他吃,他吃的很香。很来那个人不断地干买卖,有成了有钱人,但他很珍惜每一粒粮食。

同时我想起了在幼儿园就学了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

节约粮食作文7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民以食为天,勤俭节约,我们要从节约粮食开始。

中国的粮食现状是十分不乐观的,我国虽然凭借着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粮食产量飞增,但人口的增长使粮食人均占有量大大减少,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仅占着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面积,却要养活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如今,吃不饱饭的现象还存在,而铺张浪费的人却比比皆是,他们为了所谓的面子光彩,在餐馆点山珍海味,点得一大桌都放不下,吃不完的就倒入垃圾桶。他们丝毫不觉得羞愧,而认为显摆了自己的阔气,可是他们是否想过,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些人民吃了上顿没下顿,整日为温饱忙碌啊!浪费粮食是最可耻的行为,我们应该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

另外,我们还应该有“一饭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的情感。如果你曾下田劳作,从翻地到播种,从插秧到呵护禾苗茁壮成长,再收割、晒干、入仓,最后碾成白花花的大米,要流多少汗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我们有什么理由浪费一粒粮食呢?珍惜粮食,是对农民伯伯辛苦劳动的尊重。

珍惜粮食应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第一,去餐馆吃饭,要尽量少点,少了再加,吃不完打包回家。第二,不能挑食,做到不浪费任何一样菜。第三,吃饭时不掉饭粒,每餐把锅里的饭盛干净。第四,妥善收藏好粮食,不使其霉变。

爱惜粮食是美德,糟蹋粮食就是作践自己,我们应以节约粮食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

节约粮食作文8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到浪费现象,也许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在浪费。

随父亲走进豪华的饭店,映入眼帘的是光滑的玻璃桌上摆放的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桌子四周的嘉朋正在欢笑,人们高高兴兴的碰杯,快快乐乐的交谈。一番酒酣耳热之后没有谁再交盏动筷了,看着满桌的狼藉,光彩夺目的美丽顷石面目全非;高脚杯旁的米饭哭泣自己生命的无用,桌下的青菜则叹息短暂的一生,满满的一碗汤盼望客人的光顾……或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的老人跪在街头乞讨,有的儿童面黄肌瘦,更可怕的是那路旁挣扎的白骨。

不知不觉宴会已经结束,人们捧腹而出,我回头望着那些剩下的饭菜久久不愿离开,我有心将那些饭菜打包回家,却怎么也说不出口,最终还是被爸爸挥手而去。回到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那些粮食的身影时时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为我的行为深感惭愧,我想我的摆阔气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犯罪”。

或许我不能制止浪费,但以我的微薄之力可以结束自身的浪费,凡事贵在坚持,长此以往节约会内化为我行为的习惯。

节约粮食作文9

我曾经在电视里看过一个片段让我至今难忘——很多非洲的孩子没有饭吃,没有水喝,被饿得骨瘦如柴,他们连干净的水洗脸后都没有,更别提喝了,今天这情景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平时吃饭个坏毛病,吃饭的时候把饭菜掉到桌子上和地上,爸爸和妈妈常说我,我会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几粒米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又不是吃不上饭了,总是因为这个说我,你们烦不烦啊?”每回这个时候,妈妈都会苦口婆心地教育我说:农民种地有多么的不容易,但是我都听不进去。

今天,妈妈和爸爸把我带到了农村,看到了一望无边的农田,绿绿的庄稼,我感到兴奋极了。在这我东张西望时,我忽然看见田里有几个头戴草帽的农民在种地,正弯腰除草呢!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拉着妈妈的手,一定要妈妈陪我去除草。在一个身穿长袖衣服的农民阿姨的指导下,我知道了应该拔什么样的草,我连连说:“这简直太简单了,太简单了……”妈妈看着我笑了,什么也没说,弯腰和我一起拔起了草。开始,我还觉得很有意思,但没到十分钟,我就觉得这日头太毒了,晒得我脸都像发烧一样。妈妈好像也有同感,给我带上了帽子。我低下头继续拔草,没过多大一会儿,我的动作慢了,手也酸了,背也直不起来了。我终于知道“春种秋收”四个字,说着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再看看远处的那几个农民伯伯依旧头顶烈日,汗流浃背,浑身湿透地在地里拔着草,动作依然那么稳健,那么迅速。我终于懂得了“一粒粮食一滴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回到家,望着桌上的饭菜,看着自己红红的小手,非洲孩子忍饥挨饿的一幕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我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不但把满满一碗饭吃个精光,连掉在桌上的饭菜也被我夹起来吃了。“日省一把米,月节一斤粮。”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养成不浪费,不剩饭的习惯,把节约下来的粮食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吧。

节约粮食作文10

我小的时候吃饭总是不能把碗里的米粒吃干净,每一次妈妈洗碗的时候斗魂说我的碗里剩下的米饭都可以养活一只鸡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米饭的来之不易。

后来我渐渐长大进入了学校上学,我的学校离家很远于是我不能回家吃午饭,我只能在学校的食堂和我的同学们一起解决自己的午餐。记得第一次去食堂吃饭的时候我的老师坐在我们旁边的一个桌子吃饭,他端起饭碗站起来让我们安静。他要在食堂里给我们上一堂课。

小小年纪的我们只知道上课是在教室里,还不知道可以在食堂里上课。于是我们都放下饭碗安静地听我的老师讲课。老师说:“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能像我们一样安心坐在食堂里吃饭,他们没有家甚至没有衣服穿没有白米饭吃。我们坐在这里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吃的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他们头顶烈日用汗水浇灌着禾苗,我们才有今天吃的香喷喷的米饭。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浪粮食,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米。因为每一粒米都是那么的来之不易。”

在听完老师的一席话之后小小的我们都沉默了。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了粮食的可贵和来之不易。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在饭桌上给我们讲课的故事,那个故事是让我多年来一直把节约粮食铭记在心的一个故事。我会一直以这个故事勉励我自己厉行节约。

节约粮食作文11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一定要珍惜粮食啊!

毛主席这位伟人大家一定不默生,他就是我们的榜样: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毛主席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毛主席吃饭时,掉在饭桌上的一粒米、一根菜,他都要捡起来吃掉,饭碗里从来没剩过一粒米。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

再举一个例子吧:毛主席的女儿上学时,吃窝窝头时只把里面的枣掏了,其余的都仍掉。要知道,当时有不少人连饭都吃不上。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主席,毛主席严厉地批评了她女儿。从此,她再也不浪费食物了。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但是有些同学中午在学校吃饭时只吃一点点,甚至一口也不吃就倒掉了。你知道吗,我们浪费的不仅是粮食,浪费的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农民伯伯的汗水,农民伯伯辛勤的劳动。

所以我送给大家几句珍惜粮食珍惜粮食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