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论语讲解全集【精选】

2023-03-31 03:27   geyange.com

为利益争吵不休 想起论语中名句

《论语》,万世之书,天下之学,经典中的经典。它是最重要的儒家典籍,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日常语录。

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千百年来,万事万物一直在变,而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好的启示。

只是《论语》中有一些针对当时某人、某事的特殊论说,由于时空的变迁,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所以,今天整理《论语》里关于为人处世的20条精华句子和曾仕强教授关于这20句精华的智慧解读,带你真正走进《论语》,学习适合当代人的论语智慧。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天》

释义:

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我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

曾师隽语:

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修养,便是自己很有名气,满肚子学问,而别人却有眼不识泰山,看不出来。自己受到这样的冷落和漠视,丝毫不觉得难过、生气,如常地表现。

有些人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便大发雷霆,表示不满。这样的人,不仅自己痛苦,也折磨别人,让大家都不得安宁。

要获得内心的快乐,不能靠别人,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计较别人是否如此,自然乐在其中。

2、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自《论语·学天》

释义:

专说动听的话,嬉皮笑脸讨好别人,这种人很少有仁心。

曾师隽语:

巧言令色,目的在于讨好别人。动机不纯正,所说的话通常很不确实,这种人大多不是君子,要特别小心。

但是说直话,表现出正经的态度,也应该合理。在这些方面,“度”很重要。太直了,对方受不了,听不人耳。过分正经,弄得大家都很紧张,未免破坏了沟通的气氛。

说话最好说们对方听得进去,合理的“度”十分重要。

3、礼之用,和为贵。

——出自《论语·学天》

释义:

礼的运用,以从容不迫为可过。

曾师隽语:

礼的后面,经常加上一个“节”字,成为“礼节”。直思是礼多往往令人怀疑,还不如有所节制,来得合理。

我国先贤以从容不迫的可贵精神,力求减少礼俗对个人的过分束缚。

“礼”和“理”同音,似乎在提醒我们,礼也应该合理。过与不及的礼,都不能达成“和为贵"的要求。人与人相处,固然和为贵,但是和要和得合礼,也就是合理,才不致和稀泥,令人厌恶。

若是只知道和气,只求和谐,而不能用礼来节制,时间一久,便丧失了是非。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天》

释义:

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曾师隽语:

现代人最好明白隔行如隔山的道理,在某一行再有名,对其他行业的人来说,也未必熟悉。人家不了解自己,原本是正常的现象,用不着不高兴。反倒是自己要扩展视野,不妨多多认识别人。把别人当作镜子,以便反过来映照自己,使自己更明白真相。

知人与被知,孔子认为前者比后者更重要,不要埋怨别人“有眼不识泰山,连我都不认识”?泰山何尝自我推销,为什么大家都那么熟悉?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推销自己,才是正道。

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出自《论语·学天》

释义:

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恭敬长上,言行谨慎有诚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实践之余,还要尽量利用时间来学习诗书六艺。

曾师隽语:

(1)在家里合理孝顺父母,出外时应该尊敬长辈或年龄较大的长者;

(2)做起事来,务求慎始善终,有头有尾地谨慎小心;

(3)待人接物,必须讲求诚实,以建立良好的信用;

(4)对一般人和蔼、有礼貌,对品德修养良好的人,要多亲近、多请教。

(5)为了增进上述这些素养,还应该尽量利用时间多读书,多明白其中的道理。知行合一 ,才能够合理地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所作所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不是“文”没有“行”重要,而是真正的有效学习,应该是从做中学。一边实践仁德,一边学习其中的道理,自然有更为深入的领悟。

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为政·学政》

释义:

君子对待所有的人,一概亲切而不结派营私;小人结派营私,而不能亲切对待所有的人。

曾师隽语:

“周”和“比”,都是亲密的结合的意思。不过,以义为标准,来亲密结合的,称为“周”。而以利为目标,为利而合,为利而亲密的,即为“比”。

由此可见,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为公为义的,即为君子。为私为利的,当然是小人。

天下为公,最好由自己做起。首先要亲切地对待周遭所遇到的人,并且不结派营私。使自己成为君子,自然能够影响他人,也成为君子。

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出自《论语·里仁》

释义:

君子心中所想的是道德,小人则是田产;君子心中所想的是法度的遵行,小人心中所想的是恩惠的获得。

曾师隽语:

一个人的言行,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君子谨言慎行,尊重礼法。小人心中所想的,却是怎样获得好处。君子和小人所想的不一样,难怪表现出来的言行有那么大的不同。

君子所想的,小人也可以想。小人想变成君子,只要修正自己的念头,很快就能够达成愿望。

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出自《论语·里仁》

释义:

不必担心得不到职位,要担心的是自己有没有才德担任这个职位。不必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有什么才德可以让人知道。

曾师隽语:

职位不论高低,只在乎自己有没有认真负责,把分内的工作做好。责任不论大小,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尽心尽力,把责任完全承担起来,并且顺利地如期完成。自己有什么样的才能,比较重要。别人知道与否,根本不值得我们关心。

很多人盲日争取好职位,结果才发现自己实力不够,很难胜任。很多人的一生,都是争取到自己无能为力的“无能级”,然后才停顿下来,不但耽误公事,而且害得自己十分苦恼。

一心一意争取职位,忽略了充实自己。 一且机会来临,才发现自己的准备工作不足,缺乏承担的能力,不是后悔莫及吗?及早提升自己的才德,机会来临时可以顺利获得,那才是人生的乐事。

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自《论语·里仁》

释义:

君子能够把对于利益的追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曾师隽语:

很多人采取二分法的思维法则,把孔子这一句话,解释成君子只明白义的所在,却不理会利的重要性。小人只知道追逐利益,并不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实际上儒家所说的义与利,并不是对立的。做出两极化的解释,徒然造成很多义与利,利的争辩,实在不符合孔子的本意。

小人唯利是图, 当然不好。若是深层思虑,把所追求的利益,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岂不就是君子了?可见小人修养自己,是可以变成君子的。

1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出自《论语·里仁》

释义:

君子说话要慎重,做事要勤快。

曾师隽语:

很多人说话十分随便,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什么便说什么。很多人说了半天,始终没有行动。就算真的去做,也拖拖拉拉,别人急他偏不急。孔子针对这样的毛病,提出“讷于言,敏于行”的良药,希望加以矫治。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

释义: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曾师隽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拿自己作为衡量的标准,必须加上一个原则,那就是自己所厌恶的,别人大概也不会喜欢,但自己所喜欢的,别人不一定也会喜欢。

现代有人主张“己所欲,施于人”,认为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加积极。实际上“己所不欲”是自己所能够直接认识的,“己所不欲”,大抵也是他人所不欲的。

但是“已所欲”,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设想,不能以自己的所欲,便推定也是对方所欲,这一点实施起来十分困难。

12、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自《论语·公治长》

释义:

了解一个人,听他的话还要再观察他的行为。

曾师隽语: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一种比较实际的知人方式。言行一致的人,当然值得信任,否则听听就算了,不必认真。

1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自《论语·泰伯》

释义:

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计划那个职位上的事物。

曾师隽语:

做人做事,正名和定位,十分重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分,把分内的工作做好,便是正名。每一个人,先把自己的关系位置搞清楚,可以互相支援,彼此协调,却不应该逾越职权,干预或侵犯他人的工作。

先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好,再去帮助他人,是一件好事。自己的工作做不好,老喜欢管别人的事,便是多管闲事,令人厌恶,也使人怀疑有什么不良的企图。

1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出自《论语·颜渊》

释义: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刚好相反。

曾师隽语:

君子希望通过成全的美德,使所有的人,都逐渐成为好人。小人心胸狭窄,生怕别人好过他,恨不得所有的人,都变成小人,来掩饰自己的过错。

成全是一种难得的美德,先要欣赏别人的长处,能够接纳所做的好事,并且衷心加以赞扬和协助。

成全不一定要出钱出力,也不一定要亲自参与。只要不打击、不攻讦、不抹黑、不曲解,就会顺水推舟,让好事能够顺利完成,便是一桩美事。

15、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自《论语·卫灵公》

释义:

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

曾师隽语:

小不忍有两种可能:一是自己的个性急躁,遇到挫折或困难,便忍耐不住而大发脾气;一是过分优柔寡断,对于自己或他人的小过失,不忍心加以责罚。两样的不忍,却造成同样的结果,那就是乱了大谋,使大事不能完成。

任何小过错,如果可能影响大局,都应该及时提出、改正,以资补教。不能因为些许小事而不忍心指责,酿成大害。

1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

释义:

君子责备自己,小人责备别人。

曾师隽语:

一般人的习惯,是先责备别人,再责备自己。比较好的,则是同时责备自己和别人,孔子认为如果能够改变过来,只责备自己,而不责备别人,那就是君子了。

规规矩矩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本来就是自己应尽的本分。如果做不好,或者不够理想,当然应该求诸己,不应该求诸人。

自己不努力,却企图将不理想的结果,归罪于别人。这样的推卸责任,只不过是欺骗自己,于事无补。

17、道不同,不相为谋。

——出自《论语·卫灵公》

释义:

各人的理念如果不同,那就不必在一起商量事情了。

曾师隽语:

理念代表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人生现和价值观。理念相同的人,对人生正途的看法比较接近。当然可以在一起商量事情,以求群策群力、同心协力,共同完成重大的使命。

但如果理念不相同,各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在一起商量,根本就是浪费时间。彼此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反而减少干扰,不致彼此妨碍。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自《论语•子路》

释义:

君子很亲和但不会苟且赞同,小人曲从人意,却不能做到中正和平。

曾师隽语:

(1)“和”指和谐相处,“同”为勉强求取一致;

(2)“和”是以道义相合,“同”指以利害结合;

(3)“和”是中正而平和,“同”是表面无意见;

(4)“和”指大原则相同,“同”为细节也一样;

(5)“和”为异中求同,“同”是只能同不能异。

我们认为求同存异,在大原则相同的前提下,彼此尊重,好好商量,才是和而不同的君子。

19、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出自《论语•子路》

释义:

不要求速成,不要只看到眼前小利。求速成就不能达成任务,只看到眼前小利就不能成大事。

曾师隽语:

急功近利,对个人而言,有害无利。可惜一般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天到晚要求快、快、快,而一无所成。

有些人明白急功近利并不好,但是一见到小利,便心急如焚,生怕失去良机。知而不能行,实在令人担心。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

释义:

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不必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本身行为不端正,就算命令,人民也不公听从。

曾师隽语:

我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是上行下效,很容易有样学样,甚至于变本加厉,学得更加不像样。

作为领导者,首要的工作,便是以身作则,作为部属、民众的表率。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够管别人?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惜往往眼睛只看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