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经典语录大全

2024-11-27 20:20   geyange.com

李益经典语录

李益简介:唐代诗人

李益经典语录

1.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故人:老朋友。这两句大意是:忽然一阵响动,虚掩的门开了,窗外的竹子也在摇曳。疑是故人真的来了,起身一看,原来是风吹的缘故。这两句写诗人临窗独坐,盼望着友人到来时的心情。诗句写微风绘声传神,生动有致。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把李益的诗点化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更加脍炙人口。我们要学习李益写微风写得传神,更要学习王实甫化用前人诗句化得精妙无比,后来居上。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2.嫁女莫望高,女心愿所宜。

唐・李益《杂曲》。高:高门第。宜:适宜。这两句大意是:嫁女不要攀高门第,只要女儿心里愿意就适宜。不少人家嫁女儿总是不考虑女儿的心愿,而希望把女儿嫁给门第高的人家,以使家庭荣耀,或以此希冀女儿得到幸福。殊不知这样做往往因为门户不相当而使女儿受委屈,甚至终生不幸。所以嫁女儿不要攀高门第,而要考虑女儿的心愿。作者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能提出“~”的主张,这不单是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反映了他民主思想的萌芽,这是很可贵的。

《杂曲》

3.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唐・李益《喜见外弟卫言别》。这两句大意是:刚见面询问姓氏时暗自惊讶似曾相识,经过交谈知是表弟,一边称呼名字,一边极力回忆旧时的容颜。原诗的前二句为:“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李益和表弟分手时,两人都在幼年。经过“安史之乱”及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社会动荡,十年之后才得以重逢。这时,两人都已长大成人。长期音信断绝、存亡未卜,再加上随着年龄增长容貌发生变化,以致邂逅相遇时,两人已对面不能相识。互通姓名后才知道原来是一对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兄弟。惊叹之余,两人一面端详对方的容貌,一面努力在记忆中搜索旧时的印象。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诗人见到表弟后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感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可引用以表现亲朋故友之间幼时分散、及长重逢的深挚情谊。

《喜见外弟卫言别》

4.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唐・李益《江南曲》。潮有信:指潮水涨落有定期。弄潮儿:熟悉水性,随潮进退的渔人舟子。这两句大意是:早先如果知道潮水涨落有定准儿,就该嫁给那弄潮的健儿了。全诗是:“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写一个商人之妻抱怨夫婿失信不归,而产生了悔不“嫁与弄潮儿”的奇想。其实,这正是她对丈夫思念至深,抱怨之极时说的气话、痴话,并非真想改嫁他人。这话看似荒唐,却很真实,反映了商妇由盼生怨,由怨生悔的心理状态。

《江南曲》

5.君看白日弛,何异弦上箭?

6.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接。

唐・李益《写情》。良夜:指花好月圆的良宵。这两句大意是:(因为知心相爱之人已经死去而心灰意懒)从此以后,即使花好月圆的良夜也无心赏玩,任凭明月爬上东楼再沉下西楼。据唐传奇《霍小玉传》:李益家住洛阳,赴长安应试时与名妓霍夺玉相爱,誓共白头。后李益回家,母亲命他与表妹订婚。李益不敢违抗母亲之命,把与小玉的“千里佳期”在“一夕”之间断绝了,霍小玉听到消息含恨而死。李益后来看到小玉的珍簟(diàn电),睹物伤怀,写了这首《写情》诗:“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一片伤逝之情,滥于言表。写心情不佳,兴味索然的感情时,~二句可供借鉴。

《写情》

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芦管:即胡笳。《太平御览・乐部》引《晋先蚕仪注》曰:“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这两句大意是:在万籁俱寂的边地静夜里,不知从何处传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引起征人的万里乡愁,一夜之间尽都起来翘首望乡。全诗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前二句写边地月下景色,第三句写边地夜闻笛声,由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所引发的绵绵乡思,汇成滔滔的感情洪波,逼出未尾的抒情句来。但诗人并不直接说个人如何思乡心切,而是推己及人,拟想出一个“征人尽望乡”的群体思乡形象,把诗境大大深化,使诗歌的艺术形象升华,获得了典型性。~作为思乡戍怨的名句,历来受人推崇。

《夜上受降城闻笛》

8.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回乐故城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受降城:即唐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是防突厥、吐蕃的前线。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曾亲临此城接受突厥投降,故名“受降城”。这两句大意是:登上受降城远望回乐城东的烽火台,下面一片沙漠,月光下的沙子像积雪般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高城之外,云上地下洒满皎月,月色如秋霜般凄冷,使人望而生寒。诗句可用来描写西北沙漠边城的月下景色,也可以这种凄凉荒远的景物寄寓客居思乡的愁绪。

《夜上受降城闻笛》

9.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唐・李益《塞下曲》。状波:指汉代伏波将军马援。裹尸还:《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语:“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定远:指汉代定远侯班超.《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语:“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两句大意是: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活着入关返回家乡!这两句用了两个典故,通过鲜明对比,表现了爱国将士为了保卫祖国边疆,宁愿战死沙场,不求苟全性命的伟大情怀。可化用以抒发边防将士的豪情壮志,也可用于表现开发祖国边疆的英雄儿女们的开阔胸襟.

《塞下曲》

10.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唐・李益《度破讷沙二首》其一破讷沙:沙漠名,也译作普纳沙。总有:犹纵有、虽有。这两句大意是:不能说塞北没有春天到来,但由于遍地风沙,不见青草,纵有春天到来,一切没有变化,又从哪里看到春天呢?这两句用以退为进的笔法,表现塞北终年无春的特征。诗的前两句是:“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度破讷沙二首》

11.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碛(qì弃):沙漠。这两句大意是:(寒夜笛声)引起驻在荒凉沙漠中的三十万征人的愁思,一时间都在月下回首怅望故乡。全诗是:“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此诗可与作者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参读,~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样,都是通过笛声引起的征人的边情戍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从军北征》

12.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唐・李益《春夜闻笛》。这两句大意是:(由于笛声唤来了春天)洞庭湖的大雁捱不到天明,一夜之间都飞回了北方。这当是作者贬谪到南方时的思归之作。相传大雁冬天由北方飞到南方.在衡阳回雁峰栖息过冬,春天一到又从南方飞回北方。所以诗人说:“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春暖大地却没有给诗人带来暖意,雁尽北归诗人却仍滞留洞庭。因此,呼唤春天的笛声虽给人间增添了春色,却给迁客平添了一段愁情。可化用此名句来表现乡愁。

《春夜闻笛》

13.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塞下曲》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