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莲花有关的故事
名人与荷花的故事
1、孙中山与荷花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革命的艰危年代里四处奔走,生活动荡,可在他的心灵深处,同样有对花卉的爱好.他珍重梅花的遍布中华大地,他爱好菊花的凌霜傲骨,品格清高.不过,他似乎对广泛在培于我国的荷花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从上海去杭州,当地各界人士邀他前往西湖,观赏河山胜景.此时湖边水面荷花盛放,遂折下一朵荷花,笑对旁人道:"中国当如此花".......随后又至秋瑾墓前,凭吊为民族革命壮烈牺牲的秋瑾烈士."中国当如此花"一语,正是孙中山先生自身品格的表露.他既不羡慕牡丹的融化,也不钟情于桃李的娇艳,却希望中国人都能像荷花那样高尚挺立,磊落光明,也寄望新兴的中国能像荷花那样灿烂芬芳,香飘四海.
1908年,孙中山先生留居日本时,为了感谢房东田中隆先生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支持,赠送给田中隆先生亲笔手书"至诚感神"和象征君子友谊之情的四颗莲花种子.田中隆家人将这四颗莲籽作为传家之宝珍藏.直至1930年,才请日本"荷花博士"大贺一郎先生将这四颗莲籽培育开花,并命名为"孙文莲"(Nelumbo
nucifera
'Sunyantsen
Lotus').1979年,我国人大常委会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耐良唐招提寺时,日本朋友阪本佑二先生(大贺一郎的学生)委托唐招提寺的主持森本孝顺长老,将'孙文莲','樱莲','渔山红莲','尼赫鲁莲',等一批珍贵的荷花品种送给邓颖超副委员长,请她转交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表达中日人民的友谊,成为中日人民交往史上的一则佳话。
“孙文莲”是一单瓣的莲花品种,花瓣21枚左右。花瓣呈倒挂金钟淡粉红色(Fuchsine
Pink)。花朵红色,直径22-26厘米。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这一适于湖塘或缸栽的花莲品种,如今早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它与‘中日友谊莲'(Nelumbo
nucifera‘Sino-Japanese
Friendship')等荷花品种一起,共同盛开在中日大地上,象征着孙中山先生的事业和中日人民的友谊万古长存。
2、张大千与荷花
旅居海外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擅长画花卉。他画的花卉种类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兰花、水仙、梅花等。1958年,他曾以一幅《秋海棠》,荣膺纽约国际艺术协会选为世界伟大画家。而他平时画得最多的还是荷花,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张大千年轻的时候住在苏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写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岁时开始住进北京颐和园,一住就是五年,颐和园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对画荷的兴趣愈加浓厚,用他自己的话说,“画起来真是过瘾。”
张大千画花卉有两个原则:不喜欢的东西不画;不了解的东西不画。他说:“画花一定要时常观察花的神情。我一向要求自己画‘池塘的花',而不是画‘花瓶里的供花'。”他移居台湾后,还一直梦想有一座荷花池塘,但是外双溪新屋的院子小,不能如愿,只好在水缸里养荷、赏荷、画荷了。
由于长期与荷花相处,使他特别偏爱荷花。张大千爱荷,爱荷出泥不染,娉娉婷婷从水中浮起,雍容高贵;而田田荷叶,姿态优雅的荷杆也时常走进他的画里。他认为,荷花最难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杆子,因为一笔下去不得回头,重描就不成画了。
张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许多壮观的大幅荷花作品。如1963年他在美国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这六幅墨荷在作画当时,必须打通大画室才能完全打开摆平,在日本裱衬时,裱画店只好打通工作房裱画。这些长12尺,宽24尺的六幅荷花屏风,在美展出后,由《读者文摘》购藏,14万美元的售价,打破中国画售价的新纪录。说明张大千先生在画荷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无怪乎徐悲鸿曾经赞美张大千的荷花和海棠为前无古人。
名人和莲花的故事
1.唐玄宗与莲花池 唐玄宗晚年独爱莲花,与莲花结下不解之缘,这与杨贵妃有着密切的联系。 杨贵妃,小字玉环,弘农华阴人,出身官僚世家。其肤如凝脂,貌似莲花,美艳异人,是洛阳第一美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作为寿王妃的杨玉环到骊山华清宫游览,正遇唐玄宗巡幸华清行宫,两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天宝四载 (745年)八月初六,玄宗在度过60周岁诞辰的第二天,就急忙册封27岁的杨玉环为贵妃。这时的杨贵妃脸色白嫩,脸型丰满匀称,酷似莲花,被玄宗称赞为“莲脸”,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描写李隆基(唐玄宗、又叫唐明皇)和杨贵妃(杨玉环)的故事《长恨歌》中所赞叹的“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正因为这样,玄宗开始对莲花情钟独有。天宝六载(747年),他诏令扩建骊山华清宫,并利用骊山的温泉,专门修饰了两个沐浴大池,时称“供奉两汤”,唐玄宗专用的浴池,称御汤,引骊山温泉入池,浴池四壁多用大理石堆砌,壁上雕有九龙飞翔之状,龙头为白玉石雕。温泉似从九龙嘴中喷人池内,故时人又称九龙池或九龙汤。在御汤的正中,安放了一朵“石莲花”。这朵石莲花是“安史之乱”前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进献。其雕刻巧夺天工,酷似莲花,深得玄宗喜爱,故安置于御汤中央,又使石莲“才出水际”,一眼望去,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被群臣称赞为莲花汤或莲花池。每逢冬至,唐玄宗便携带贵妃来此避寒沐浴。 而一到夏季,玄宗则携同贵妃往太液池赏荷观月。唐朝太液池在长安城北 大明宫内,即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偏东处。池分东西两部分,西部较大,中间用渠道相连。池内千叶白莲盛开,美不胜收。有一年秋8月,玄宗在太液池宴席作 乐,热闹非常。群臣看着池内亭亭玉立的千叶白莲,酷似美丽的少女,娴静多姿,一致称赞莲花的娇艳。而半醉半醒的唐玄宗则指着杨贵妃对左右大臣说:莲花虽美,但不解人意,这怎么能与既善解人意又貌似莲花的贵妃相比!此后,人们又常以“解语花”来比喻美丽的少女。唐玄宗还用莲花汁调香粉作御墨,谓其曰:龙者剂。 此外,每逢夏秋之际,玄宗还常与贵妃至曲江池与兴庆宫龙池赏荷避暑。兴庆宫的大龙池是数里大池,池内植白莲,池中央建有水殿。白天,玄宗与贵妃泛舟池上,入夜,便寝宿水殿之中观荷纳凉,直至拂晓。(摘自《中国荷文化》) 2.乾隆与荷花造景 乾隆(1711~1799年),雍正第四子,1735~1796年在位期间,遍访中国名山大川,曾六下江南,吸取了江南园林的意趣和造园手法,结合北方的具体条件加以融洽。尤其是把江南园林中的奇葩——荷花,引种到了北方皇家苑囿,使荷花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应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当他第三次南巡至杭州西湖时,不禁被曲院风荷亭亭的莲荷、幽静的庭院所折服,回京后便在皇家苑囿圆明园中,按照西湖曲院风荷布局的格调,筑台建亭,叠石砌池,栽柳植荷,创造了又一座莲荷风情园——曲院风荷,而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热河西岸,占地约560公顷,是一座大型的天然山水园。它始建于康熙年间。康熙三下江南,看到江南的秀丽风光,就决意在承德把江南名山大川之名胜汇集于一园,因此建造了这座避暑行宫。到了乾隆年间,又增添了许多以荷花为主景的名胜。例如,坐落在山麓的“曲水荷香亭”,下临曲沼,“藕花无数,荷植亭亭”,颇具山乡特色。另外,临湖傍水的“观莲所”,面对“芙蕖万柄,涵光照影,天葩琼蕊,诚为罕观”。其所如亭,四面开窗,近水傍堤专供赏荷,为乾隆三十六景之十四景。因山庄湖中有温泉注入,故这里的荷花花期甚 长,有时已过寒露,湖中仍见荷花盛开,乾隆有诗曰:“荷花仲秋见,惟因此热泉。” 乾隆一向敬仰荷花,尤其是荷花的君子节操。他认为荷花精神是“以屈为 神,丈夫之道;淡而无华,高节乃现”。公元1792年夏,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青莲岛烟雨楼中消夏,见眼前一片荷花,摇曳生姿,不禁诗兴盎然,作《对荷》一首:“花盛原因开以迟,楼阴一片绮纨披。屈为信理固宜是,淡拂华高乃在兹。鹿苑不妨姿游奕,鸳湖岂必较参差。设如座喻对君子,杏树依稀与论诗。” 乾隆六下江南,对江南的采莲风俗也颇为欢喜,写有《采莲曲》:“薰风拂池塘,明霞映州渚,荡漾木兰船,采莲不知暑,莲花如锦叶如盖,芳香自送摇清簌,疑有天孙为弄梭,不然洛浦飘衣带。采莲采莲夏复秋,青青苇岸忽白头。徘徊不觉露毕湿,独喜红芳载满舟。” (摘自《中国荷文化》) 3.朱自清与《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是一位散文领域里高等的风景画家,被誉为“美文”或现代散文的代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的消息传到北京,使当时正在北平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的朱自清十分震惊,惶惚不安。“四一二”的枪声,打乱了朱自清的思绪,眼睁睁看着一幕历史悲剧开场,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滋味。7月盛夏的一个夜晚,他独自来到了西院幽静的荷塘边。后来,他把这晚在荷塘边的漫步和遐想,写成一篇散文,这就是《荷塘月色》。 (摘自《中国荷文化》)
莲花与名人故事100字
1.唐玄宗与莲花池 唐玄宗晚年独爱莲花,与莲花结下不解之缘,这与杨贵妃有着密切的联系。 杨贵妃,小字玉环,弘农华阴人,出身官僚世家。其肤如凝脂,貌似莲花,美艳异人,是洛阳第一美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作为寿王妃的杨玉环到骊山华清宫游览,正遇唐玄宗巡幸华清行宫,两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天宝四载 (745年)八月初六,玄宗在度过60周岁诞辰的第二天,就急忙册封27岁的杨玉环为贵妃。这时的杨贵妃脸色白嫩,脸型丰满匀称,酷似莲花,被玄宗称赞为“莲脸”,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描写李隆基(唐玄宗、又叫唐明皇)和杨贵妃(杨玉环)的故事《长恨歌》中所赞叹的“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 正因为这样,玄宗开始对莲花情钟独有。天宝六载(747年),他诏令扩建骊山华清宫,并利用骊山的温泉,专门修饰了两个沐浴大池,时称“供奉两汤”,唐玄宗专用的浴池,称御汤,引骊山温泉入池,浴池四壁多用大理石堆砌,壁上雕有九龙飞翔之状,龙头为白玉石雕。温泉似从九龙嘴中喷人池内,故时人又称九龙池或九龙汤。在御汤的正中,安放了一朵“石莲花”。这朵石莲花是“安史之乱”前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进献。其雕刻巧夺天工,酷似莲花,深得玄宗喜爱,故安置于御汤中央,又使石莲“才出水际”,一眼望去,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被群臣称赞为莲花汤或莲花池。每逢冬至,唐玄宗便携带贵妃来此避寒沐浴。 而一到夏季,玄宗则携同贵妃往太液池赏荷观月。唐朝太液池在长安城北 大明宫内,即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偏东处。池分东西两部分,西部较大,中间用渠道相连。池内千叶白莲盛开,美不胜收。有一年秋8月,玄宗在太液池宴席作 乐,热闹非常。群臣看着池内亭亭玉立的千叶白莲,酷似美丽的少女,娴静多姿,一致称赞莲花的娇艳。而半醉半醒的唐玄宗则指着杨贵妃对左右大臣说:莲花虽美,但不解人意,这怎么能与既善解人意又貌似莲花的贵妃相比!此后,人们又常以“解语花”来比喻美丽的少女。唐玄宗还用莲花汁调香粉作御墨,谓其曰:龙者剂。 此外,每逢夏秋之际,玄宗还常与贵妃至曲江池与兴庆宫龙池赏荷避暑。兴庆宫的大龙池是数里大池,池内植白莲,池中央建有水殿。白天,玄宗与贵妃泛舟池上,入夜,便寝宿水殿之中观荷纳凉,直至拂晓。(摘自《中国荷文化》) 2.乾隆与荷花造景 乾隆(1711~1799年),雍正第四子,1735~1796年在位期间,遍访中国名山大川,曾六下江南,吸取了江南园林的意趣和造园手法,结合北方的具体条件加以融洽。尤其是把江南园林中的奇葩——荷花,引种到了北方皇家苑囿,使荷花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应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当他第三次南巡至杭州西湖时,不禁被曲院风荷亭亭的莲荷、幽静的庭院所折服,回京后便在皇家苑囿圆明园中,按照西湖曲院风荷布局的格调,筑台建亭,叠石砌池,栽柳植荷,创造了又一座莲荷风情园——曲院风荷,而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热河西岸,占地约560公顷,是一座大型的天然山水园。它始建于康熙年间。康熙三下江南,看到江南的秀丽风光,就决意在承德把江南名山大川之名胜汇集于一园,因此建造了这座避暑行宫。到了乾隆年间,又增添了许多以荷花为主景的名胜。例如,坐落在山麓的“曲水荷香亭”,下临曲沼,“藕花无数,荷植亭亭”,颇具山乡特色。另外,临湖傍水的“观莲所”,面对“芙蕖万柄,涵光照影,天葩琼蕊,诚为罕观”。其所如亭,四面开窗,近水傍堤专供赏荷,为乾隆三十六景之十四景。因山庄湖中有温泉注入,故这里的荷花花期甚 长,有时已过寒露,湖中仍见荷花盛开,乾隆有诗曰:“荷花仲秋见,惟因此热泉。” 乾隆一向敬仰荷花,尤其是荷花的君子节操。他认为荷花精神是“以屈为 神,丈夫之道;淡而无华,高节乃现”。公元1792年夏,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青莲岛烟雨楼中消夏,见眼前一片荷花,摇曳生姿,不禁诗兴盎然,作《对荷》一首:“花盛原因开以迟,楼阴一片绮纨披。屈为信理固宜是,淡拂华高乃在兹。鹿苑不妨姿游奕,鸳湖岂必较参差。设如座喻对君子,杏树依稀与论诗。” 乾隆六下江南,对江南的采莲风俗也颇为欢喜,写有《采莲曲》:“薰风拂池塘,明霞映州渚,荡漾木兰船,采莲不知暑,莲花如锦叶如盖,芳香自送摇清簌,疑有天孙为弄梭,不然洛浦飘衣带。采莲采莲夏复秋,青青苇岸忽白头。徘徊不觉露毕湿,独喜红芳载满舟。” (摘自《中国荷文化》) 3.朱自清与《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年),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是一位散文领域里高等的风景画家,被誉为“美文”或现代散文的代表。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的消息传到北京,使当时正在北平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的朱自清十分震惊,惶惚不安。“四一二”的枪声,打乱了朱自清的思绪,眼睁睁看着一幕历史悲剧开场,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滋味。7月盛夏的一个夜晚,他独自来到了西院幽静的荷塘边。后来,他把这晚在荷塘边的漫步和遐想,写成一篇散文,这就是《荷塘月色》。 (摘自《中国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