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范仲淹的评价短句
1、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2、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7、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9、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
10、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1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1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13、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1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1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1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2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2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2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2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24、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26、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2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8、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2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3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32、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京
3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3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3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38、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3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40、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4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4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4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4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4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46、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4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5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5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5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5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5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5、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56、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5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5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5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60、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6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6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6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6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6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6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6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6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70、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71、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72、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第一段:记叙作者撰写此文的缘由:应腾子京的托福撰写。
第二段:描写登上岳阳楼记看得到壮阔湖景,提出一个看法。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隐晦的凄凉景象。
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在楼上雕刻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词歌赋。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我看那岳阳的好景色,全在一座洞庭湖上。包含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晨湖面上撒满日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象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的时候,一整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游人不能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得见老虎的怒吼、猿猴的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满眼看去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伤到了极点,悲伤极了。
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边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的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种乐趣哪有穷尽呢!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略知文墨的中国人,没有谁不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
正因为警句如此重要,所以古今中外的文人们无不用心锤炼,慎用警句。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这种追求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的诗人作家也无不“孜孜以求之”。他们在撰著时是如何运用警句使之光耀全篇的呢?
运用警句,首先应当警策精妙,且须“居”于文章之“要”。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之首运用警句,造成奇峰迎面,先声夺人的气势。鲁迅先生在散文诗《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中,一开头就写道:“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一针见血,简明扼要地道出了奴才的特性:不思反抗,只知“寻人诉苦”,以换取人们廉价的“同情”。开头“总是”二字概括了奴性的普遍性,紧接着的两个短句组成递进复句,更肯定了奴才的这种奴性,为全文的展开张了目,定了基调。有的文人善于在结构承转处妙用警句,使行文于平淡中突起波澜,阻滞中顿开生面。相传唐初四杰之一的童子王勃当年前往交趾探望老父,途经洪都(今之南昌)故府,幸逢太守阎公举行盛大宴会,受邀入席。不谙世故的王勃冒昧地抢写《腾王阁序》,使阎公让承龙快婿席间炫耀文才的预谋落空,心中“甚恚”。王勃起笔平平,阎公“不屑”,后渐有佳句,阎公“颔首”,待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一出,阎公拍案惊呼:“此天才也!”由是对王勃刮目相看,倍加器重。阎公为何惊佩这两句呢?首先当推这两句的确非同凡响,它不仅写景出色,更重要的是它结束了前面的铺陈叙事和敷衍应酬,把行文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开阔的天地,作者的文思才华均由此显出。更多的作家则是常在文章段落之末和全文之尾精嵌警策之句,或升华文思,或卒章明志。我们不妨重温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在该文中,先生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用饱醮着血与泪的文笔,抒写满腔的悲愤,悼念死者,唤醒国人,精嵌了一串串警策名言。有的亮于段之开头,有的织于段之文中,有的缀于段之末。如其四段之末,先生写道:“惨象……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第七段之末写道:“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些语句如惊蛰的春雷,如破晓的警钟,振聋发聩,响彻云霄,回荡千古,令国人警觉,催同胞奋起,这就是警句的威力!
不难看出,文中用了警句,文将因之出色,文思亦为之升华。这给我们以启发,写文必须用些警句,但必须是警句,且所“居”必在其“要”处。“要”在何处?一般说应是作者想引人特别注意或亮出文思的地方,也可说是文眼所在之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片语警句虽然能光耀全文,但也应看这全文是锦绣还是烂纱。如是前者,当然会锦上添花,令人眩目;若是后者,一两句虽靓,也只会照出寒伧和贫泛。所以我们尽管强调文必用警,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精炼语言,致力于写好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