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平安语录

2024-07-15 17:19   geyange.com

佛教平安语录

佛说: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佛说: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佛说: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佛说: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佛说: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佛说: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佛说: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佛说: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佛说: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佛说: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佛说: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佛说: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佛说: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佛说: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佛说: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佛说: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佛说: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佛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佛说: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佛说: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佛说: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佛说: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佛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佛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佛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佛说: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佛说: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1、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3、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5、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6、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7、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8、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9、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10、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1、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12、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13、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14、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15、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16、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17、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8、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19、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0、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21、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22、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23、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24、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25、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26、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7、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28、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29、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30、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31、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32、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33、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34、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35、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36、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37、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38、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39、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0、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41、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42、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43、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44、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45、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46、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47、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8、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49、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50、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51、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52、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53、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54、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55、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56、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57、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58、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59、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60、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61、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62、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63、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64、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盘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

65、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66、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67、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68、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69、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70、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71、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72、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7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74、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7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76、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77、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78、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79、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8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81、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82、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83、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84、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85、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86、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87、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88、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89、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90、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之中。

91、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92、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93、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94、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95、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96、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97、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98、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99、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100、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