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知论的观点的名言(33句康德不可知论的名言精选)
康德不可知论的名言
1、不能期待国王哲学化或者哲学家成为国王,而且也不能这样希望,因为掌握权力就不可避免地会败坏理性的自由判断。但是无论国王还是(按照平等法律在统治他们自身的)国王般的人民,都不应该使这类哲学家消失或者缄默,而是应该让他们公开地讲话;这对于照亮他们双方的事业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因为这类哲学家就其本性不会进行阴谋诡计和结d营私,所以也就不会蒙有宣传家这一诽谤的嫌疑了。
2、笛卡尔是心物二元论。他认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实体,独立存在。所以他的立场比较迷,在形而上学上,他是认为有我的思维存在的唯心论,在物质世界的认识论上,他是唯物论者。(康德不可知论的名言)。
3、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4、中国人较早接触的西方哲学是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他们发现康德、黑格尔关于Sein的论述与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本体”和“有”甚为契合,于是把Being理解为“有”。马克思主义成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之后,中国人又采用了恩格斯关于Sein的意义的翻译。后来海德格尔和存在主义成为显学,他们关于Being的理解进一步支持了“存在”的译法。最近,一些学者从希腊哲学的文本出发,指出Being的哲学含义是从“是”动词的意义引申而来的,因此应以“是”取代“存在”的译法。 (康德不可知论的名言)。
5、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6、 ②交换中的技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7、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
8、他们把宗教改革运动看作是“革命”的运动,因为它表现了新阶级对封建制度的挑战。而且从长远来看,由于旧教会的被推翻为知识阶层的逐步世俗化开辟了道路,宗教也就越来越被看作纯粹是私人的事情。
9、Being也是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前提。证明的前提是abeingthanwhichNothinggreatercanbeconceived。这句话可被译为,不能设想的比之更完满的“所有者”,或者,可设想的无以复加的完满的“所有者”。这里的being不能译为“存在”,否则上帝的being就表示上帝已经存在,不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就毫无意义可言了。证明的结论是:我必须设想上帝存在(ImustconceivetheGodbeing)。这里的being必须译为存在,否则证明没有达到目的。Being在拉丁文中是同一个词:esse。但安瑟伦在前提和结论中赋予该词以不同的含义。他的论证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上帝既然是不能设想比之更完满的所有者,它必然具有存在;否则他所具有的就不完满,就不能被设想为无以复加的完满的所有者。因此,我们必然设想上帝存在。
10、这句话出自普罗泰戈拉。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的152a转述和普罗泰戈拉的话,麦克道尔(JohnMcDowell)的英译本译作:“Manisthemeasureofallthingsofthosewhichare,thattheyare,andofthosewhicharenot,thattheyarenot.”由于“是”动词(tobe)以及动名词复数(thosewhichare)都被译为“存在”,于是,那句话被翻译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一翻译造成了一个误解,使人觉得普罗泰戈拉在这里宣扬一个赤裸裸的唯心主义命题:人决定着万物的存在或不存在。麦克道尔在他的译本的注释中说,在后一部分“‘是’动词的不完全形式出现了四次”。其意义是:“我知道x是(或不是)f”,“x是(或不是)f,全靠我来衡量。”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所是的东西是什么的尺度,是不是的东西不是什么的尺度。”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是,人是认识的主体,只有人才能知道事物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道理。
11、 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
12、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13、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14、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15、洛克关于私有制的理念,对个人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洛克本人不是个人主义者,他是虔诚的加尔文宗教徒,他的哲学认识论是笛卡尔传过来的,他认为人是上帝所造,自然法是人类通过理性认识神法的结果。
16、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17、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鬣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 ——恰普曼
18、在我看来,对本质二元论的拒绝建立在一个根本性的误解,一个致命的错误假设之上。哈里斯和其他一些人攻击本质二元论,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不过就是希腊二元论的翻版。希腊人认为,人是一个被锁在两种相互对立的、不相容的本质——身体和灵魂的冲突中的生物。对希腊人来说,灵魂是永恒的、善的;身体是暂存的、本质上不完美的。对柏拉图来说,非物质的理念世界才是善的世界。肉体至多只是理念的临时居所或复制品。因此在希腊哲学的观念中,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救赎就意味着把灵魂从身体中释放出来。
19、它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
20、康德将三个概念(或称实体)划归本体世界——一个高于且超越了现象世界的领域。这三个概念是:上帝、自我和物自体(或称本质)。如果上帝位于超越了现象世界的领域中,我们就不可能知道关于祂的任何事情。我们的知识,实际上是所有真正的科学,都只能局限在现象世界,就是我们的感官能够感知到的世界里。康德宣称,我们不能从现象世界推理到本体世界。(在这一点上,康德与使徒保罗发生了冲突。)(1)
21、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 ——(法)巴尔扎克
22、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23、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
24、“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
25、霍布斯认为,自然权利是人根据意志和理性保全自己生命和天性的自由。自由意志是人去实现自己的欲求而不受阻碍。霍布斯认为自由和必然是相容的,当行为出自人的自由意志时,它是自由的,当这一切都归于上帝时,则是必然的。
26、酒能使人出语轻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为一种道德的性质成为搬运率直之心的物质
27、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28、传统的教会到16世纪已经风雨飘摇,腐败透顶,不仅压制哲学思想,对新兴的科学思想也是百般打击。
29、唯识学也是典型的二元对立世界。经验世界是遍计所执性,也就是人对自我和万物的认知,这是理性可以认知的;先验世界是圆成实性,也就是真理的真实面目,这是理性不能认知的。只不过,佛学里用的是凡夫和佛的概念。那么,唯识学用什么来调和?依他起性,转染成净,就是经验世界通往先验世界的桥梁。类似于康德的二律背反。
30、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就是唯物主义(者);
31、然而,犹太—基督教思想把人看作是由两个不同的,但并不相互冲突的实体构成的。圣经也并不把物质看做本质上邪恶的。对基督徒来说,救赎是关于身体的,但不是从身体中来的。基督教关于本性二分法的教义不是二元论的。人不是一个二元论的存在,但却是一个二元性的存在。意即:我们有一个真实的身体(物质实体)和一个真实的灵魂(非物质实体)。我们可以和基督的位格做个类比。基督有两个不同的本性或实质——神性和人性,合一于一个位格中。祂有两个不同的本性并不必然意味着祂在位格上是二元论的。(当然,基督的人性既包括一个人的身体,也包括一个人的灵魂。)
32、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