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法祖做人要知足 裘法祖:创新之美,“做人要知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长江网9月25日讯(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常宇)他是外科医生敬仰的榜样,是老百姓眼中的“人民医学家”。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外科学和器官移植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他的归国,改变了我国外科医学历史,推动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他创造的外科手术方式,被誉为“裘氏术式”。在他的医者生涯中,处处体现创新之美。
裘法祖
2008年6月,他含笑远行,上万名群众自发送别。这位医学泰斗就是裘法祖,生前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教授。
母亲不幸离世,他立志当一名好医生
1946年,他放弃德国的安稳生活选择回国时,说:“我有三位母亲,一位是生养我的母亲,一位是教育我的同济,一位是我热爱的祖国。”
和很多医生因家人生病走上从医之路一样,裘法祖年少时就立志要当一名好医生,是因为他的母亲。
裘法祖
1914年,裘法祖出生于杭州,在7个兄妹中排行最小。18岁那年,他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预科班学习德语。1年后,母亲突然腹内剧痛,医生束手无策,不久后母亲不幸离世。裘法祖查阅西医书籍后才发现,他的母亲竟是死于国外十几分钟手术就能解决的阑尾炎。
1936年,在两个姐姐的资助下,裘法祖只身远赴德国留学。1939年,他以一等最优秀成绩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获德国外科专门医师证书。
导师的一句话,影响他一辈子的态度作风
当时的德国,刚毕业的医生一年内都是无法直接进行手术的,连拉钩都没有机会。每一个教授都配有一名专门的助手,而其他人则无法接触手术。
一次偶然的机会,主任外出休假,病房交由裘法祖值班,而正是在此期间他的优良表现,让主任感觉到这名来自中国的学生似乎比自己的助手更加能干,于是,裘法祖在第8个月时,得以提前进行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台手术——阑尾切除术。
裘法祖
但在做第三个阑尾切除手术时,发生了一件影响裘法祖一生的事。这位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术后第五天时却突然死去。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方面有什么问题,但导师对他说了一句话,“裘,这是一位4个小孩子的妈妈。”这句话让裘法祖记了一辈子。
导师的这句话影响了裘法祖后来60多年外科生涯的作风和态度。他始终对病人极其负责。
同济医院原院长陈安民回忆当年裘法祖带学生的情景说:“裘老查房时,我们这些负责主诉病情的年轻医生最紧张了,如果对病人病情了解不准、回答不出问题,裘老一定会狠狠批评。”
他独创“裘氏手术”,是医学界公认的一把宝刀
裘法祖做手术还有一个特殊的规矩:术前他一定要亲自清点每一件器械、每一块纱布,术后再一一点对。所以他的手术台也被认为是最安全的。
裘法祖对自己有个要求,凡是他的手术病人,他一定一天看望三次。如果是别的医生的病人请教了他,他也会一天三次地看,而且还会经常问主治医生病人身体的各项指标,弄得医生们都不敢怠慢。
200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裘法祖“人民医学家”称号。
裘法祖“稳、准、轻、细、快”的高超技术被誉为“裘氏术式”。同行人称他是“中国医界公认的一把宝刀”。
“裘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不止一位裘法祖的学生这样回忆恩师,“我们只要相互看一眼,就知道对方是不是裘老门下。因‘裘氏术式’讲究精准,尽量减少对病人的损伤。”
贡献>>>
·解放初期,他率先在国内提出把大外科分为普通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等,奠定了今天医学里的专科概念,在腹部外科和普通外科的成就推动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裘法祖在我国开展分流术和断流术,并创建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0年代,他在手术中确诊全世界第一例临床脑血吸虫病;80年代,在无数次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筹建起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并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病房,是我国器官移植外科创始人之一。
·1988年,他倡议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接着又创建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
·他创造的外科手术方式被誉为“裘氏术式”。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医生是做人的工作,只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能发挥医术的作用。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裘法祖
【见习编辑:刘益谦 编辑:刘思 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