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只是一念之间 人之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2024-04-28 11:30   geyange.com

善恶只是一念之间

正德十三年(1518),王阳明在北宋《蓝田吕氏乡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心学思想和南赣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南赣乡约》。

王阳明制定这份乡约的目的是让当地人在结束数十年的匪乱后,能够通过心存善念,用善念待人处事,最后成为善良之民,可谓用心良苦。

乡约的开篇有这么一句话:“认知善恶,由于一念之间,尔等慎思吾言,毋忽!”这句话不难理解,意思是人由善变恶或由恶变善,都只在一念之间,希望当地人铭记在心,不要把他的话当耳边风。

为什么王阳明如此重视一个人的“念”呢?从现代刑法理论来看,只有念头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话,是不构成犯罪的,即使某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下次见到,我非宰了他不可”,也不会有多少人当真。

可王阳明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当一个人有了善恶的念头,就有可能知行合一,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因此一旦察觉到有人动了歪念就得及时制止,而有了善念就多肯定,让善与恶在意念里就往好的方向发展。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是这样坚持的。他说:“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在这段话中,王阳明将善恶之念和知行合一联系起来,认为一念发动就是行。如果一个人心存不善之念,就必须彻底根除,否则有朝一日就会变成恶人,正所谓一念成魔。

而在南赣教导当地人心存善念时,王阳明没有站在官方的立场强制人们如何行善,而是以商量的口吻和通俗易懂地打比方,让人们了解心存善念多么重要。

对于那些犯过错,但敢于承认错误且重拾善良之人,王阳明鼓励父老乡亲们多多接纳他们,让他们发现改恶从善得到肯定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同时也让那些还未从善,却有改过之心的人有了重新做人的机会。一旦后者有了这种念头,父老乡亲们就要善于引导,而不是计较先前的恩怨让他们放弃从善的念头。

根据知行合一的观点,当一个人有了善念时,即使只有一点点也可以加以引导变成一个善良之人;而看到对方有一点恶念却认为不碍事,就有可能在外界的推动下(比如同乡人不接纳)将这点恶念转化成为恶行。可见人之善恶,真的只在一念之间。

当年刘备立遗诏时,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因为只是一件极小的坏事就去做,也不要因为要做的是一件极小的善事就不屑于去做。一旦让这两种善恶态度任意发展,最后一定会走向大恶,到时想挽救也为时已晚。

在这份《南赣乡约》里,王阳明不再追究以前的作恶之人,只要有一点点善念的人都加以接纳,让这些人回归到善良的人群中去,祛除内心的恶念,就会变成和其他人一样的善良之人。

关于这一点,《荀子·劝学》里也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当一个人有了善恶之念时,不能任其发展,而要适当引导其向好的一面发展,也要注意给他创造必要的好环境。毕竟能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不多,尤其那些犯过错的人心理更加敏感,需要身边人更多的肯定。稍微处理不当,就容易因一念之差变成恶人——这也是王阳明一直强调“人之善恶,只在一念之间”的根本原因。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