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意义的名言(辩论的意义是让我们学会理解还是明智)

2024-04-11 14:51   geyange.com

辩论的意义的名言

先说结论:辩论让我学会了“更好的

理解他人

”。

作为一个曾筹建校辩队,现离校多年的辩手。偶然刷到辩论相关的问题,一种“阔别稍久,眷与时长。”[1]的感觉涌上心头。

巧言令色争胜负,当时只道是寻常。[2]图1:《在下坂本,有何贵干》剧照

最初,辩论对于好好的价值,在于训练自己更好的说服别人。在赛场上是说服评委、观众;在生活中是说服亲友、同伴。

但后来,好好发现,辩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别人”

在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中,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辩驳对方、击倒对方。那为什么说:“练习辩论,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别人”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大多数的、在水平线之上的辩论赛,双方辩手在做什么:

首先,双方要通过“立论稿”抛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双利要确认共识;通常大家会在“质询的环节”中讨论一些名词的定义和判断的标准。

紧接着,双方要确认冲突;有一些定义和判准是双方达成一致的,还有一些则不然。

进而,双方要基于共识和冲突,对逻辑、事实、数据等展开理性的讨论

最后,双方会建立新的认知;通常是在结辩环节,双方会产生一篇与“立论稿”不同的,包含对方提供信息的“结辩稿”。

所以辩论,其实是一个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对方的观点,进而通过对方的观点,来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的过程。

当然辩论赛中,最后一个过程一定会产生两篇《结辩稿》。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追求的是双方产出一篇《结辩稿》。

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辩论(或者说,沟通)来达成整体的共识。

所以,高质量的辩论能非常好的训练我们的沟通技巧

图2:《海绵宝宝》剧照

辩论,不是把我们所认为的“真理”布道给“异教徒”;辩论是一场双方共同追求“真相”的探索之旅。

P.S. 是的,对于辩题:《真理是否越辩越明?》,好好持正方观点。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在现实生活中和别人“辩论(沟通)”呢? 以下是好好的一些建议:

一、共识是争论的前提 —— “我理解的对吗?”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共识是争论的前提”。只有存在一定的共识时,争论才有价值。举个非常常见的例子,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是——对毕业生而言,应该选择小公司还是大公司?

当然,小公司和大公司之间有很多差异,不同的选择也各有优缺点。但是持不同观点的双方,至少要对“什么是大公司?”、“什么是小公司?”、“是不是以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判断标准?”达成共识,才可能展开有价值的讨论。所以对于双方的共识,一定要首先界定清楚。

这个过程在辩论赛场上,被称之为“争定义”、“定判准”。很多比赛,双方会花非常多的时间来“争定义”和“定判准”。

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观点中,共识的部分,要远大于分歧的部分。不管是讨论数学题,还是争论商业决策。沟通的双方对事物的认知,其实有相当大部分的重叠。例如,数学生大都知道“可导一定连续”,做用户运营的大都知道“我们不是做一单买卖,我们要做的是CLV(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等。

其实很多看起来大相径庭的观点,本质上是“大抵相似、些许不同”。因此,我们要善于倾听不同的事实和声音,善于理解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识别出其中和我们认知一致的部分,并通过复述、确认的方式与对方达成共识。沟通的过程中,不妨多问一句:

我理解的对吗?

对于这件事我们达成了共识,对吗?

图3:《珈百璃的堕落》剧照

二、存在分歧很正常——“我们的分歧主要在于xxx,对吗?”

确定完“共识”之后,紧接着要做的,就是“解决冲突”。

17年《大护法》上映后,“非蠢既坏”变成了一个流行词。某些同学,当遇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时,就喜欢给对方扣上一顶“非蠢既坏”的帽子。这有利于宣泄和渲染情绪,但很不利于构建有意义的对话。

“非蠢即坏”这个词其实有个相关的理论,叫做:汉隆剃刀原则(Hanlon's Razor)。[3]这个原则的内容是:

● 如果一件事能被归因为“愚蠢”(或者说判断力的缺失),就不要解释为恶意。

● 如果一件事能被归因为“无知”(或者说信息的缺失),就不要解释为愚蠢。

有些同学,则把这个原则精炼的表达为“斥之以愚,勿斥以恶”。

但无论是何种解释,这个原则背后的出发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降低[4]人与人之间的误解与对立。

坚信“和我们意见不同的人,不是非蠢既坏。”是开展有价值的对话的前提

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观点之间有分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客观地把双方在立场、事实、推演逻辑、判断标准之间的差异记录下来,再加以讨论。

在确立冲突的过程中,建议可以和对方进行适当的确认:

我们的分歧主要在于xxx,对吗?

您的出发点是xxx(立场1/判断标准1),而我的出发点是yyy(立场2/判断标准2),您认同吗?

您的判断是基于xxx(事实1),而我的判断是基于yyy(事实2),对吗?

图4:网图侵删

那么当我们已经知道了双方存在哪些冲突,又该怎么消除这些冲突呢?

如果所处的立场不同,不妨“换个立场试一下”。

换个立场通常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图5:上位思考、换位思考、越位思考

如果掌握的事实不同,不妨“交互一下信息(数据、实例)”。

好好强烈建议基于数据、实例、实验结果的沟通,尽可能避免空对空的讨论。

如果推演的逻辑不同,不妨“尝试帮助对方补全逻辑中的漏洞”。

而不是以挑战对方逻辑中的漏洞为出发点。这样,会让沟通更加顺畅。例如,我们可以说:“如果假设xxx是成立的,那么你的整个论证会更加的有说服力。”

三、给对的人讲对的话——“我表达清楚了吗?”

普朗克说:“荣耀属于第一个说服世界,而不是第一个想到的人。”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好好,重视表达的重要性。我们不仅仅需要真理,而且需要有说服力的真理。

那么由谁来决定一段话是否有说服力呢?是由听众决定的。

图6:《日常系的异能战斗》剧照

在评论赛场上,我们常说要讲“评委、观众听的懂的话”。这里面包含了2层含义:

首先,听众是谁很重要。要基于听众的沟通习惯、知识背景等,来调整自己的表达。

在写知乎的时候,好好有一个经验法则——尽可能讲妈妈也听得懂的话。

其次,如何表达很重要。要尽可能的通过简单易懂的表述,传递明确的信息,阐明你的思考。

以下内容截取自,好好多年前在结辩稿中写的的一段陈词:

“声称曝光(闯红灯人员的个人照片)措施的损益比是低的。对方辩友认为采取曝光措施可以低成本的约束违法违规行为,这是在掩盖论据。曝光措施所带来的损失只有建立系统的经济成本吗?对个人潜在的伤害是损的一部分,对社会的冲击同样是损的一部分。”

这其实是一段非常难理解的话。如果让好好重写,我会这样表述:

“声称曝光可以低成本的约束违法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曝光的成本不仅包括一面立在马路边的屏幕。对个人的潜在伤害,以及对社会法制的冲击,同样是成本的一部分。因此,实际上实施曝光措施的成本是很高的。”

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其实也是如此,时常询问对方:“我表述清楚了吗?”。

时常拷问自己:“我表述清楚了吗?”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