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名言不动笔墨不看书 如何评价不动笔墨不读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手写、无纸化都是读书治学的众多方法的一部分。
不过,最原始的手写,貌似笨拙没效率跟不上时代,其实却是把知识与我们有形的生命体形成连接的最便利、最有效的办法。
为了恢复有效的读书,我还是把手写重拾起来。
沙漠上的海市蜃楼,看似很漂亮,但只是一个虚影。
我们手机、平板、电脑浏览过的内容,也会有缓存,过段时间清理缓存垃圾,就处理掉了。
我们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于快餐化的浅阅读,忘记了我们古代先民用毛笔书写,甚至用刀刻竹简,深思熟虑,惜墨如金的有深度的治学和传承知识的传统。
我们去市场买来鱼、肉、米面、果蔬,放到冰箱,只是把市场的物权变成自己所有,而不是自己的身体已经把这些食物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哪怕做成香喷喷的可口饭菜,如果我们只是闻一闻,舔一舔,这些菜也不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这世界万事万物似乎是全息互联的。物质、精神,有形、无形是不能分割的,且连接于律动,所谓“感而遂通”。
科学知识是宇宙的律动;他人的思想,是另一个生命体的律动。而我们读书,是要把这些律动,变成自己生命的律动,要引起共鸣,那么物质与精神,有形的抄写与无形的领悟,都是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共鸣与领悟,或者赞同、或者反对,读书造成精神层面上的变化,最终还是要引起我们有形的神经系统,特别是我们大脑的器质层面的变化。书写是“手到、眼到、心到”的整体连动。“十指连心”、身心一体,抄写的过程,就是精神与物质,有形与无形近乎完美的连接过程。
更何况,有条理的手写抄录、批注、评论,留下了后续继续复习内化(“学而时习之”)、加工整理成知识体系的适合于本人的治学素材。这是克服遗忘,去粗存精,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最好办法了。
所以,读书不随波逐流的话,还是老老实实重新把笔拿起来,重视手写、利用好手写这一途径。至于不便保存什么的,其实也好解决,买一个类似富士ix500的快速扫描仪,把笔记批量扫描成PDF,后续想批量转存成JPEG图片什么的也很方便,再系统的保存到自己喜欢的云笔记(印象、有道、语雀。。。)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了。
另,康奈尔笔记法看起来挺不错的,摸索中。。。
另,二维码可以把多媒体素材如语音(如喜马拉雅等)、视频(如B站、油管等)和纸质材料连结起来,这也很赞。现在很多学习技能的书籍,也有二维码,也很好。说到多媒体,还可以考虑私有云,比如那么群晖NAS什么的。毕竟当你的知识积累成气候了,掌握权却不在自己手里,随时清零,也是很头疼。
(二维码自动识别)
(二维码自动识别)
http://xima.tv/kysAs4\?_sonic=0 (二维码自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