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礼 孔子礼治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中国的礼文化源于原始时代的祭祀仪式,随着部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原始的祭祀仪式逐渐系统化、繁琐化,生活化,并最终从单纯的祭祀仪式延伸到人与人相处的日常生活中,从中脱胎而出,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礼”。
礼文化自诞生起就拥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广泛性。从餐桌礼仪、行为规范,传统思想和国家制度,礼无处不在。当我们研究孔子的礼治思想,研究《论语》时,可以发现“礼治”思想贯穿了他整个儒学思想体系,并在“仁”、“德”、“学“等思想中都有体现。孔子的“礼治”不仅仅是周礼的补充和恢复,更是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的解决方案,却依然有相当部分对现代社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孔子的“礼治”思想对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有指导作用。“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体现了中国人礼尚往来的热情礼节;“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座位要整齐,要尊重长者,这是在教导我们基本礼仪;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更是成为了我们从小学习的行为规范和处事原则。
孔子的“礼治”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有规范作用。对于孔子的教学方式,颜回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矣。”孔子用他的博学强识,用他”有教无类‘的一视同仁,用他恪守的“礼”来教导学生、因材施教、以身作则。他的弟子们则尊师重道,既仰慕老师的渊博学识,又认真地攫取知识。他们学习的不仅是儒家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
“礼治”作为中华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从人的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在现代社会,我们学习和传播孔子的“礼治”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礼”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