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加多名言 大师的一生: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2024-03-18 08:19   geyange.com

萨尔加多名言

想写这篇文章是在看完《地球之盐》后新生如此想法的,这个纪录片就是围绕着他来进行阐述的,片中展出了许多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出自他之手。在看到这些作品时我就为之着迷,如此细节丰富的明暗过渡,有如此诗意的展现了这个地球上的苦难和美丽,我不由的想:他是怎样的人,又有怎样的经历呢?在好奇心驱动下我试图去了解他,但是我却失望了,我看到的都是前篇一律的东西,马格南大师/人文大师/转拍风光又拍出《创世纪》这样鸿篇巨制。显然我不满足,我希望能看到一个真实的摄影大师。

1944年2月8日:生于巴西。

1968―1969年(24―25岁):在巴西圣保罗大学和美国Vanderbilt大学获经济硕士学位。供职于巴西政府的经济部门。

1969―1971年(25―27岁):在英国伦敦,为国际咖啡组织工作。

1973年(29岁);开始从事摄影报道工作,报道作洲撒哈拉地区的大旱。

1974年(30岁):为巴黎的西格玛(Sygma)图片社进行摄影采访,到过葡萄牙和非洲。

1975―1979年(31―35岁):参加法国伽玛(Gamma)图片社,到过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十几个国家进行摄影采访。

1977―1983年(33―39岁):数次到拉丁美洲拍摄农民生活纪实照片,为编辑出版画册《别的美洲人》积累素材。

1979年(35岁):参加玛格纳(Maguum)图片社(至今仍为该社成员)。在世界各地进行摄影采访。1979年起,大量拍摄在法国的外国移民。

1981年(37岁):在美国华盛顿采访时拍摄到里根遇刺照片,用所获稿酬在巴黎购置一套住宅。

1992年(38岁):所获的尤金·史密斯人道本义摄影奖使他得以继续实现对拉丁美洲的采访。同年他的成果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摄影奖。

1984―1995年(40―41岁)在法国人道主义医疗团体协助下对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旱灾进行摄影报道。

1984年(40岁):《别的美洲人》(AutresAmeriques)获柯达和巴黎城市奖。

1985―1986年(41―42岁):撒哈拉的旱灾报道图片获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的人道主义报道摄影奖。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推举他为1986最佳摄影师。获法国阿莱斯国际摄影节奖。开始到c西帕拉达山区拍摄金矿专题。

1987年(43岁):开始对即将消失的体力劳动进行大规模的摄影采访,为此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被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推举为1987最佳摄影师。

1988年(44岁):获“西班牙之王”摄影奖和德国埃里克沙洛蒙摄影奖。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再次推举他为1988最佳摄影师。

1989年(45岁):“萨尔加多个人影展”在瑞典戈德堡展出,并获瑞典维克多哈斯勃莱德摄影奖。《别的美洲人》和《撒哈拉――灾难中的人群》分别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上海青年宫展出。

1990年(46岁):萨尔加多的个人影集《没有确定的魅力》在美国出版。

1993年(49岁):大型个人影集《劳动者》在英国出版。

1998年(54岁):为完成“人类家庭的迁移”摄影专题,到上海进行了26天摄影采访。

以上就是我找到的关于萨尔加多的一生的时间表,但是全篇大部分是对一些奖项以及出版的介绍,但是对于一个摄影大师来讲,如果有一个摄影项目为主线的摄影介绍无疑是最好的。

我根据《地球之盐》纪录片,以摄影项目为时间线来进行列表

作为马格南图片社成员,萨尔加多的拍摄方式和前辈布列松等人一脉相承,但却又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相对之处是决定性瞬间的追求理念。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走马观花式的浮光掠影拍出来的多数照片是缺乏深度的,他宁愿和所拍的人员相处一段时期,使所拍照片更有深度。故此在拍摄项目的时候经常在某一个地方呆很久,在《另一个美洲》的拍摄中拍摄萨拉古罗人的时候,他和他们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他们彼此熟悉成为朋友,才拍摄出外人未曾见到过的模样。

萨尔加多常用的相机多是黑莱卡,他随身携带多部相机,分辨装配28 35和60定焦镜头,这样方便在拍摄过程中不用更换镜头快速的捕捉画面,数码摄影的兴起,萨尔加多也开始逐渐的使用数码相机,canon赞助了他主要的拍摄。虽然器材在不断地变,但是萨尔加多却一直坚持拍摄黑白照片,萨尔加多并不排斥彩色,只是认为黑白照片有更强的概括能力,彩色片容易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五光十色的外表中去。

刨除所有的东西,萨尔加多之所以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并不是他的技术多么好,一线多么的奋不顾身,而是他所独有的人文关怀驱使下,去看待我们整个人类,去记录这颗星球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平凡的人。最后甚至升华到平等看待这地球上每一个物种。

萨尔加多说:“我只是希望人们更近得感受到我们的地球。我们都无法触摸它,我们不再觉得自己是这个星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把时光逆转去亲近自然。我们必须找回我们的本能,去更多地了解自然。”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