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2024-03-16 18:07   geyange.com

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经典语录

在清华上课,同学问我怎么识人。我这几个月到企业顾问,被问到最多的也是 识人。毕竟企业蒸蒸日上,大家预期不错,不断增长的收入和看似美好的未来,会掩藏很多人性本身的东西。而一旦企业遇到瓶颈,个人预期降低,那些隐藏在水下的本性,自然而然就露出来。

《冰鉴》我课上谈识人的时候会讲,这里讲两个曾国藩的识人逻辑:

一是慎用(任人唯贤选能慎亲):

曾国藩被称为清朝“中兴大臣”,特别是他为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成为清朝重臣。但曾国藩在历史上争议很多,有人贬他,有人褒他。但曾国藩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大臣,他却留下很多书籍,特别是其治家名言受人推崇,其实曾国藩识人用人有一套原则,而且很准,清朝后期被重用的大臣,有曾国藩推荐的功劳。

曾国藩在识人用人,他特别主张“慎用”,他曾说“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上,此外毫无着力之处”,“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他既要“广收”,还要“慎用”,这本身很矛盾,那么曾国藩如何做到慎用的呢?

曾国藩还认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这里是指识人的问题,但要了解这个人有什么用,才能量才适用。曾国藩认为慎重用人的首要原则就是必须先“知人”,也就是考察干部。

他认为考察时必须全方位考察,主张“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者”,“ 听其言量其心志,观其行测其力,析其作辨其才华,闻其誉察其品格”,由此看来,曾国藩在用人何等谨慎。

这里包括了此人能力如何,能干什么,而且人品怎么样,都在考察范围。因为“慎用”就是怕用错,耽误事,造成不可逆转的错误,不仅事无成,甚至还要连累自己。我常说“招人要慢,辞人要快”就是此理。所以曾国藩在用人谨慎,既用其长,让人才发挥作用,又不能用错人,这在古代的确考验一个“伯乐”的能力。而曾国藩这个“伯乐”可并非当的那样简单,上连着朝廷,下连着战事,稍有不慎,脑袋搬家。

这也是曾国藩对己负责,对上负责的态度,因此必须有一定原则,而且这个原则虽然古语说出,但能看出其既量化,也规定了尺度。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很多官员都会用自己人,或者用自己的亲友,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不过用错了人就会连累自身。在曾国藩这里,无论亲友,还是外人,他一概都用“慎用”原则使用。

如果某个关键岗位缺人,而正好他的亲戚能担当,虽然能用,曾国藩不敢轻易使用。曾国藩曾说:“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轻疏人之本。”这句话点到曾国藩用人原则,并不是凭着个人喜好而用,关键岗位也不让亲人占用。因为这是曾国藩一再告诫身边人的话。

如果凭自己喜好用人,是用人一大忌,特别是在企业中,将直接关系企业的效益及生存发展。

曾国藩有个表弟叫江庆才,有一次来安庆找曾国藩想找个官当,由于江庆才没读过几天书,到曾国藩这里后,也不学习,他的天资也不行。

有一次曾国藩和家人一起吃饭,他看到江庆才把碗里的带壳的米挑出来丢到脚下。曾国藩看到这场景就很生气。曾国藩吃饭时,他会把谷壳去掉,然后再把里面的米吃下,从来没有扔过。

曾国藩认为这个表弟干不了什么事,就让江庆才回家种地去了。如果曾国藩用表弟这样的人,不仅会损害他的声誉,也会让自己幕僚寒心。而且还会带坏风气,手下人认为他任人唯亲,他也不好继续招到人才。

二是全观(系统观察,相不单论)

曾国藩看人很准,他曾说:“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这句话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德,这个人的品质如何。二是不能有官架子,甚至有高高在上的心理。三是做事有条理。四是不说大话。这些对现在用人都有可取之处。

《冰鉴》中,曾国藩注重从7个方面进行考察,这7个方面包括神态、刚柔、相貌、须眉、声音、气色进行系统考察。

这7个方面,没有一定人生经验和阅历,恐怕很难看准一个人。当然这7个方面虽然表象化,但能全方位反映这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如素写般,不光把人画像,而且综合7个方面就准确定位此人能否可用。所谓相不单论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何识人,除了方法和技巧,还有对于人生阅历和人性接触的积累。

比如,一个很经典的例子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见曾国藩,请曾国藩给他们分派职务。恰巧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示意让三人在厅外等候。不久,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表明来意,请曾国藩考察三人。曾国藩摇手笑道“不必了”并且分配出此三人的职务。

李鸿章很是惊奇,忙问是如何看出来的。曾国藩笑道:“刚才散步回来,走过他们身边时看见,左边的态度温顺,目光低垂,谨拘有余,小心翼翼。可见是位老实,敦厚之人应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的表面恭恭敬敬,可等我走后左顾右盼,神色不端,可见是阳奉阴违之人。做事两面三刀,不可委以重任。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器宇轩昂,不卑不亢,是一位将才。将来不在你我之下。”

然而曾国藩说的这位“将才”就是后来的淮军名将、洋务派骨干,议铁路,练洋操,有驱法保台之功的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曾国藩遵循“看透人之后在用人”之法,用洞察人的表情,动作,气质,姿态等神经活动产物,来推断此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经验的积累让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看透”一个人。。

曾国藩能在短时间内识人,而且如何用人都定位了,这与其慎用坚持第二个原则相匹配。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在长时间带兵打仗中,练就识人用人的经验。

曾国藩说:“求才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得其余。”他认为招纳的人才,要有集体精神,干事创业都很舒服。他认为自己的总督府就是人才府,招的人进来必须能干事,不能让人才来了寒心。这就是曾国藩另一句名言:“倘有阘葺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

古云“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心是非常危险的,与生俱来就有很多的劣根性,欲望驱使,会让人们去伪装自己,一不留神看走眼,那就危险了。

甚至连孔子都抱怨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怀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悍。”

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却面容复杂多变情感深深潜藏。有的人貌似老实,却内心骄溢;有的人貌似长者,却心术不正;有的人外表拘谨,内心急躁却通达事理;有的人外表坚韧,却懈怠涣散;有的人表面舒缓而内心却很强悍。

汉光武帝刘秀是很善于知人识人,但却被庞萌迷惑了;曹操是明察将士的高手,还是给张逸骗了。雍正对年羹尧算是恩赏有加,但是却换来个,将士们只听军令不听皇命。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因为求才心切,也有被骗的时候,只呼“人不忍欺,人不忍期。”

看人看人品,交人交真心。这个年头,为人处事要小心。与君子为友,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情分;与小人为伍,会得到血淋淋的教训。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一个人能不能用,必须要观察双方是不是一路人,观点是否相同,内外是否一致,了解真假虚实,如此才能确立计策,决定双方的亲疏关系。最后再加以验证衡量。

识人是常识,是概率,是经验,也是方法和策略。不同时段,不同情境下的识人,基准线不一样,利益点不一样,自然对待好人坏人的评判标准也不一样。

个性有差异,人品有高低,创业合伙和选人用人,个性互补各有优劣,但是人品不行绝不能用。

识人不是玄学,是科学,是对基于大量观人数据和方法,结合心理学和行为学分析关于人的认知逻辑。识人没有火眼金睛,只有不断进步。正如我上课说,认知水平决定思维上限,知识体系越丰富,做决策的准确率越高。识人也是如此。

欢迎同学读者们踊跃留言,

谈谈您遇到的识人问题和您的识人经验。

优秀读者有机会获得

12月《高情商识人》版权认证课程试听资格。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