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赞美美女的诗(古诗词中的美女风华绝代,倾国倾城,美得不可方物)

2024-02-28 17:48   geyange.com

古诗赞美美女的诗

古时对女子的称谓,总是表达的既委婉又美好,有网友称只读出一个称谓,便已唇齿留香。搜集了其中几首古诗词,带你走进古诗词世界,一起细看古人都是如何通过诗句来赞美女子的美貌的吧。

《清平调三首·其一》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杨贵妃是唐朝当时最美的女子,当两者相遇,李白用绝世的才华和笔墨写出杨贵妃的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人花交映,迷离恍惚,人间至美。

整首诗不过寥寥数语,却想象巧妙,信手拈来。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如果你想要夸赞的女子是想杨贵妃这般大气的美貌,用这首诗词最合适不过啦!

《李延年歌》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颂女子之美,最极致的词语,莫过于“倾国倾城”。 诗人将所咏美女赞为冠绝当代而独此一人,其美貌的程度竟至看她一眼城邦就会倾覆,再看她一眼国家就会沦亡。据说,李延年是汉武帝时的乐师,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李延年唱了这首歌。汉武帝听完这首歌,便感慨道,真有这样的人吗?平阳公主就推荐了李延年的妹妹,汉武帝召来一见,果然曼妙无双,与歌中女子如一,这就是李夫人。

《赠别二首》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最后两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

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的写出了婀娜多姿的花季少女,正处在人生中最美丽的豆蔻年华,宛若初春时含苞待放的花蕾,纵使走遍扬州的十里长街,看尽珠帘里的万千粉黛,却都不如她青春靓丽的容颜。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宋·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人人夸女子多是夸其美貌,而苏轼在这首词中夸赞朋友的夫人却十分独到。他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在容貌之外,苏轼认为这个女子温柔和美,她的歌声能使炎热变得清凉,这样的女子该是多么温柔和美呢?如果你想要夸赞的女子也是已十分温柔的姑娘,选择这首诗词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洛神赋》(节选)

三国·曹植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译文: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她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

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神服饰奇艳绝世,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她身披明丽的罗衣,带着精美的佩玉。头戴金银翡翠首饰,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她脚著饰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裙裾,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徘徊倘佯。

这是曹植的名篇,在《洛神赋》中,曹植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写洛神美丽绝伦的容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尤为传神地展现了洛神飘然而至的风姿神韵,以及下面的“轻云之蔽月”和“流风之回雪”,都从姿态方面,给人以轻盈、飘逸、流转、绰约的动感;而“秋菊”、“春松”与“太阳升朝霞”和“芙蓉出渌波”,则从容貌方面,给人以明丽、清朗、华艳的视觉的感受。

你还知道哪些形容女子美貌的唯美的诗词?评论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