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七言绝句诗(咋样写好七言律诗和绝句)
以拙诗为例,浅谈七绝的安排
两个月前,我放假休息的时候,群里就有一位兄弟问我写过七绝方面的讲稿没有。我说没有。回去后试着写了写。理论方面能写一点,但感觉可以写的不多。我后来觉得诗词实在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问,所以今天我试着从安排的角度来谈谈七绝,也许这样的启发性会更大些。例子是我自己的,原因是一方面我熟悉(不管是有意做出来的还是信口吐了出来了,好歹我都经历了它诞生的那个过程),另一方面是今年来我碰了不少的壁,让我觉得还是谈自己的最为保险,不至于让人腹诽甚至于戟指大骂。当然,因为一些诗友(如陈渔之、蓝衣、梅影以及绿野等)的垂爱,有相当多的作品已经被点评过了。所以这次我会特别的避开他们点评过的一些作品来说说。体例上大体仿照沈祖棻讲七绝的例子。每组说两首。
新出塞
棘刺抟沙作嫩芽,大旗风颭更无哗。七星在北月垂地,一夕征人生梦花。
出塞实在是个很古老的题目。时代不同,所以加个新字。这首的安排是:嫩芽(细)-大旗(大)-七星在北月垂地(极大)-梦花(幽微)。而且前三者都是实物,梦花则是虚物。
另外,这里几乎每句都有词语紧扣“出塞”一题。
这首主旨落在结句。
打靶值沙尘暴
云共奔时山共蹲,挟雷沙雨眼中浑。须臾风远黄沙静,澹澹青天擘月痕。
沙尘暴我执行任务时经历过几次。不是太好玩,到处都是沙子。赶上饭点了,炊事班只得煮点面,这样快、省事。但舌头仍然经常体会到沙子的硬度。甚至半夜还起来支过帐篷。有时帐篷没倒,早上起来一看,满脸都是沙子,看起来跟阵亡了似的。
说上面这段话,是说有时诗真的来源于生活,或者说体验。前两句其实是一道发生的,分作两句说。因为那个来得太快了。肯定比一见钟情要快。第三句写沙尘暴停了。四句是闲笔,但是是极其重要的闲笔,或者说补笔,没有这句,诗的内容是足够的,但没有诗味。闲笔往往是重要的调味品。类似的写法有东坡的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城
出城轮毂漫西东,新绿勾人入望中。摇曳一丛如小女,婷婷芋叶舞南风。
这首核心其实也就是最后一句:婷婷芋叶。但你直接写出这四个字未免太乏味了。戏总要有些套路,有些安排,味才能出来。出城-入望-摇曳-婷婷芋叶。除第一句,其他三句说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只是因为距离的远近,分了层次来说的。这就是观察的角度。写景诗要写出这种观察的层次来。当然你不能平铺直叙的说。所以这里用了个比喻:摇曳一丛如小女。
出城,这个题目其实只是个引子。
归家题所见
通衢车影舞飙尘,巨幅名模广告新。牵出长裙红一角,站台同是欲归人。
这首和上面差不多,意思落在结尾。前两句都是铺垫。转句不是一直说要活吗?先把裙子拉一角出来。王熙凤出场的时候,先是一阵声音飞了出来。各自有各自的安排。
二四句则故意选用了些有时代气息的词汇。
五一宅家口号
道不还山僧在家,怜山怜水太喧哗。亸檐簇簇流宫紫,暑风不臣有此花。
要说诗的意思,其实看完前两句就明白了。为啥宅家?怜山怜水太喧哗。但就这么写诗行吗?不行。跟炒菜一样,光放一堆肉进去,不加调料。能好吃吗?亸檐两句也是闲笔,也是重要的调味生味的句子。
当然,道不还山僧在家是比喻,扣住宅字。暑风不臣有此花,故意选的拗句。转过来说,这里不用拗句,好像这个意思还不太好表达。
亸檐簇簇流宫紫,这是夏季的楝花。
夜乘过路车归乡
下车尘面野荒荒,踽步星稀堕暖芒。老父桥头倚灯火,算来相接逾十霜。
这首也是根据实际经历写的。以前家在农村,所以一般在半道停,父亲在那接我。所以倚灯火,当然便于看见。算来相接逾十霜,这句是故意拗的,起初就是律句:算来相接十余霜。意思完全一样。但我觉得律句的这版太滑了。不符合我做这样的联想时产生的一点点酸涩的感觉。算来相接逾十霜,读起来就更有一点劲道在里面了。
夜翻旧柬复听兰花之曲不觉泣下
婉婉池荷漫自香,人间如海夜如霜。 泪痕拭在宵深处,未听兰花已断肠。
前两句用了比兴的手法。池荷纵香,又岂能跳出霜夜海网。后两句也是实情。只是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当初有些歌,怎么听都是一片惊心动魄,所以才会有未听兰花已断肠的情感。
泪痕拭在宵深处,是倒装句。按语法说应该是在宵深处拭泪痕,但这么写就算是仄收,也索然无味。所以,倒装是重要的一种句法。泪痕,是情感的浓缩,所以应该把它放在最前面。
冬夜听旧曲
生涯明月不相关,性似梅花略耐寒。或亦有人同爱此,天涯一曲百循环。
这首情感就淡多了。也是因为时过境迁。或亦有人同爱此,和泪痕拭在宵深处对比,很显然的,前句婉转许多,情态势必不及后者来得激烈。
生涯两句写的是个人的一些性格。比较冷淡,所以说性似梅花略耐寒。我的诗有大量的“寒”字。早年性格比较内向阴郁,所以说生涯明月不相关。
一曲百循环,当然是格外用力处。因为这是全篇,也是情感的重心所在,不容再不发力。
民工
了却尘餐更底思,一街烟烘乱蝉嘶。行人凭说空调病,自觅凉阴睡片时。
我是农家子弟,所以对底层人的生活状态有所关注。关于民工的作品我写过几个七绝,一组五绝。这个大概反映的也是我观察到的经验。很多民工夏天中午休息,就是随便找个什么东西地上一铺,然后倒头就睡了。其实,我对这种生活方式并不陌生。因为幼时放牛,就是土上,石上,河岸边,草塍上随便走的。当然倒头躺下也是常有的。只不过民工工作的地点在城市,环境大概比南方的山野要糟糕许多。
首句奠定基调,说明他们对生活要求之低。次句补笔。生色的是后面两句,手法是对比。对比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安排手法。诗里这样,比方七律要对仗(形式内容的对比),内容的对比如只今惟有鹧鸪飞。我想流传到现在的诗词,大概有相当比例的采用了这一手法吧。生活中也常见对比,比如主持人一般一男一女,买衣服,也是这件比下,那件比下,看哪件合适。女人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两个钻戒分别戴在两个手指上,问老公说,哪个好看?
写这种诗,我个人主要的体会是再现它。再现,而不是有所指责,我觉得会更好些。虽然社会地位不同,但是他们仍有复杂的面,一面希望富裕,一面心态也常常平和。
拾垃圾行六首
晓来鹰眼巡周遭,小瓶五分大一毛。偶有目标畏人厌,伫立人后待人抛。
这是近作中的一首。次句中的价格闻自一位亲戚(老太太)。只有前两句,意思显然不充分。前面说鹰眼,后面接以目标。畏人厌,伫立人后待人抛。是着力处。畏,伫,待,连用动词,有利于反映人物的神貌。比如杜甫兵车行里的一句: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中竟然四个动词,这显然是老杜有意为之的。经这样的刻画,人物面貌就栩栩如生了。
刘璋
汉室倾颓几处鏖,益州初未动兵刀。云间蜀道清平甚,不落刘家必落曹。
这首是少作,大概写于十年前。少作一般不太好看,因为技法和思想都未必成熟。选了这首,源于一个改动。转句最初作:云间蜀道无真主。换了三字,意味竟完全变了。
翻看史书,不难得知起初的益州是很太平的,当然这和刘璋个人比较柔弱的性格颇有关系。刘璋好么?从益州这个小环境来看是好的。但对曹操和刘备来说,益州这个太平的局面是他们所要的么?当然不是。谁才是益州理所当然的真命天子?云间蜀道无真主,显然早年我不认为刘璋是。现在我不这么看了。难得英雄(曹刘)的对面,就一定要是狗熊?刘璋的不幸是历史的吊诡所致。树欲静而风不止,致力于太平者终不得太平。乱世的“清平”,便是列强眈眈的目标。很多时候,强力代替了道德评价。有力量者有道德。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
林彪将军
平型关上离离草,温都尔汗流星渺。同向斜阳入秋吹,长空变没如孤鸟。
本来我想选那首《汪精卫》,但是那个知道的人比较的多,而且写汪精卫的七绝很多,倒更适合单独拈出来说是。所以选了这个。这也是一组里的一首。很显然,抗日战争中国军伤亡更大,出力更多。所以十位将军里只有林彪一位是共军的。但是,比起林彪跌宕的一生来说,平型关所谓的大捷(大捷这个词很有意思:)实在只能算一朵小小的浪花而已。所以我书写的重点也没有放在这。而是他的一生。
平型关上离离草,温都尔汗流星渺。也是对比。林彪声名如离离之草,一夜之间响遍全国。然而飞到温都尔汗又如何了呢?同向斜阳入秋吹,长空变没如孤鸟。这两句是对他一生的总结,英雄如何,跌宕如何,最终亦不过斜阳满地,秋声一片。不变的是那长空,是那孤去孤来的飞鸟。
当然,后两句的用意并不是我的创造,它来源于小杜登乐游原的前两句: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历史让人如此怆然,但我们仍然汲汲投身于此。只因,这便是我们的命运。
以上总共说了六组12首。大概囊括了我书写的所有题材:写景、感情、时事、咏古、从军、故乡,也包括我在拗句这种形式的一点尝试,还有我个人对于历史的点滴思考。里面杂七杂八、零零碎碎地说了些安排和技巧。下次如果还有需要,可以挑出几组再来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