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佳句摘抄每章(又读《乡土中国》趣句摘抄)
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这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可以说Ideal Type
序号为页数
一、乡土本色
3.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4.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5.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多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6.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的限制,各自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
二、文字下乡
空间格局不需要文字
13.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15.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16.乡土社会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三、再论文字下乡
时间格局不需要文字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是因为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积累别人的经验。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
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四、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捆柴——但人可以参与好几个团体,柴不能)
差序格局:家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一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克己而非克群。
五、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团体格局里“公民”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而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能感觉到伙伴的需要。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和广被的团体,因之选择了“差序格局”。
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成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了解“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离开体系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神对每个个人是公道的,这种道德体系发生了权利的观念,只不过因为需要代理者的存在,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宪法发生。
而“差序格局”从己往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种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六、家族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依着视野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在乡土社会中,家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这种普通的感情和纪律是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家法,相敬如宾,三从四德等等。
七、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
浮士德的精神在破坏着乡土中国的基本事业—生育。亚普罗式的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为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因之,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八、礼治秩序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并不代表文明,礼也可以杀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九、无讼
在乡土社会,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这些规则从小就熟悉,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点规则从小就熟悉,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乡村调解。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先把被调解的双方骂一遍。
一个法官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十、无为政治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十一、长老统治
社会继替: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生死无常,人寿有限。
社会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个人对于这种契约非则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各个人的自由意志,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在教化过程中并不发生这个问题,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他所要学习的那一套,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他存在的。
我们不承认未成年人有意志,也就说明了他们并没有进入同一秩序的事实。所谓意志需要社会的承认。
教化性的权利,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利。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的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方程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兴奋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其实费孝通先生在论述长老统治的时候也看到了在文化不稳定的情况下,尤其是现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们并不能靠经验做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
在我们的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一种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
十二、血缘和地缘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地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的空间。
在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学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赶集就是个例子,各地的人到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方式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当场算清。
我们可以说地缘改变了以血缘建立关系的基础,它融入了社会契约的可能性。
十三、名与实的分离
权力的性质:一是从社会冲突里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由时势所造成的,名之曰时势权力。“文化英雄”。
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化的内容。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里,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种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社会如果加速的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方法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于分离了。
十四、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社会,传统就是经验的积累,能积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误”——不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不论行为者对于这套方式怎么说法,他们必然是有助于生存的。
在乡在乡土社会中有很多行为,我们自以为是用来达到某种欲望或目的,而在客观的检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行为却在满足主观上并没有自觉的需要,而且行为和所说的目的之间是毫无实在的关联,巫术就是这种行为最明显的例子,譬如驱鬼实际上却是驱除心理上的恐惧,鬼有没有不是要紧的,恐惧却得去除。
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这种不自觉的印合有它的弊病,那就是如果环境变了,人并不能做主动的有计划的适应,只能孙末楠所说的盲目的,经过错误试验的公式来找新的办法。
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可以说是科学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