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杜甫(如何评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句诗)

2024-01-28 11:59   geyange.com

月是故乡明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出自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诗,此诗的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了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为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于是坐着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释义: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有一只孤雁正在哀鸣。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已故乡的最亮最明。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描写了白露节气的夜晚,令人顿生寒意,而月亮则是思乡的象征,作者写出了寒夜与明月,突显了孤独寂寥的情景,更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感怀。

“露从今夜白”,既是写景,也点明了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却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题外话: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为“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登高》、《春望》、《春夜喜雨》等。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