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进学解中的名句(韩愈的自我解剖——读韩愈《进学解》)

2024-01-22 12:05   geyange.com

韩愈进学解中的名句

王国维有一段著名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关于这三种境界的含义,大概的解释是指每个人人生最开始的经验积累阶段、有了目标的忘我拼搏阶段,以及从量变到质变的达到目标的阶段。从这第一到第二境界,很多人都会经历。但是当第三境界远远没有来到的时候,很多人难免会产生很多困惑,比如坚持有必要吗?是否应该改弦更张?

韩愈这篇《进学解》便是这一系列困惑的一个解答。韩愈所言有许多值得借鉴反思之处。如《进学解》标题“进学”所意,或能使你我的学业有进步。

1、

《进学解》写的是一段当时作为国子博士(主要教授国子学生学业)的韩愈与国子监学生展开的一段对话,一问一答,语言精练,含义深远。

开头是韩愈对学生们施以教诲的一段话,颇为严肃。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一个千古名句。关于学业,韩愈是提倡勤奋的。据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名言也出自韩愈。从普遍的观点来看,古人主要是提倡勤奋刻苦的学习的。这粗看似乎并不特别。但如果有人说:应该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一对比,就看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近些年,以有趣的方式、促进快乐学习似要取代勤奋和刻苦在学习中的固有地位。

对于“行成于思,毁于随”后半句,网上百科的一般泛泛理解为成功的行动源于多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这是延伸的理解,原意应该是一个好的德行源于多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这也符合韩愈这样一个坚定捍卫儒家,排斥当时流行的佛道两家的人的思想情况。

两者核心还是强调多思考。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一提:“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

此外,“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这句话也让人印象深刻。说的是,韩愈提醒学生们不要总是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或者不够公正,影响自己学习精进。言外之意,自然是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是糟糕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安心学业。作为国子博士的韩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采取这种劝告的方式。

综合来看这段话,除了语言超凡脱俗、句子内含深意外,似乎与我们学生时代听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些话差不多,无外乎是提醒学生勤奋,多思考,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作为一个学生安心学习,不要过多关注与学生这个身份无关的事情。即“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如果是尖子班的话,还可能听到类似韩愈这段话的中间那部分意思的话:你们中很多人应该感到幸运,进入这个班级……诸如此类。

在这种情况下,于是有学生提出质疑。而且是笑出来声音来的。即“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似乎韩愈所言大有问题。

2、

我们来看《进学解》接下来的文字:

“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jū xià)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nóng)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进学解》)

开始就表明个人的立场,认为韩愈刚才所说的一番话有欺骗之嫌。但这个学生接下来用了许多细节来形容和概括韩愈这个人,说明他对韩愈并非草率反对,而是有着十分了解。这位学生先是说侍奉韩愈达数年之久,首先夸赞韩愈的勤奋程度,包括长期夜以继日坚持不断地诵读六经、翻阅诸子百家的书籍,对于史书类典籍和论说类典籍分别掌握其纲要和深奥隐微之意。

这段话里的“口不绝吟”“焚膏继晷”等词汇都成了形容学习刻苦的经典词汇。韩愈此人虽有“张狂”之名声,但却有坚实的学问作为基础,如此的话也就容易理解了。

其次,夸赞韩愈身体力行卫儒家、排佛道的行为。学生将这一行为形容为儒家“回狂澜于既倒”的壮举,颇有震撼之感。但这与后世对韩愈的评价基本也是吻合的。这就大概可以判断,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所能意识到的,很可能这是韩愈托学生之口而已,也可见韩愈作此文时对自己也有着极其清晰的历史定位,着实惊人。

最后,夸赞韩愈的文字和为人。说韩愈的文字吸收了古来经典的优点,包括艰涩的周文和殷文、语言精练准确的《春秋》、文辞铺张华丽的《左传》、变化无穷的《易》、思无邪而华美的《诗》,一直到《庄子》《离骚》《史记》这些名作,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等人的创作,所以韩愈的文字内容宏大,波澜壮阔。此外说韩愈从小擅长学习,敢作敢为,又精通礼法,举止得体。

从中可见韩愈对于“自卖自夸”这件事是极为擅长的。这或许也是唐时“天之骄子”们的普遍心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颇令人向往。

经过这一番铺垫,才有下面这段尖刻的批判甚至嘲讽:即“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zh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进学解》)

也就是说,这样拔群优秀的人在朝廷中得不到信任,没什么朋友能理解,经常被人指责和遭到贬谪,而且自己和家人跟着受苦受累,儿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保障不了。这样的质疑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三境界中第二境界与第三境界之间的矛盾,可以在历史和现在的许多场景中体现出来,泛指缺乏成功前提下的任何艰苦不懈的努力。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世俗成功的面前似乎成了一句空谈。

和韩愈其他的文章类似,这篇文字也有“师承”。曾国藩有言:“(此文)仿东方朔《客难》、扬雄《解嘲》”,三者均为一问一答的形式,且大意都是有人对作者“虽然有大才,但为何混得一般”的现象发起质疑,有着用现实的“失败”来否定作者人生道路的倾向性,使得作者不得不加以回应和反驳,来捍卫自己。而这个人质疑的人可能也是作者虚拟出来的,其实就是“另一个自己”,是内心不坚定的思想的拟人化体现。

与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不同的是,韩愈的《进学解》加了以上这一段“自我解剖”的话,使得整个对话以及随后的反驳显得更加生动。此外,韩愈此文设置在一个课堂的场景中,所以问答双方的对话更加活泼、委婉、严谨,不似前者尖锐。

3、

据悉,《进学解》为韩愈在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任国子博士时期所作。韩愈时年四十五岁。《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意思是,韩愈自觉才高但屡次被贬,于是作《进学解》以抒发心情。

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此时韩愈担任国子博士,便是一次降职。即“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说的是,韩愈受到华阴令柳涧案件的牵连,于是从尚书职方员外郎复任国子博士。

自韩愈801年步入官场后,屡次被贬也是事实:803年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诬贬为连州阳山县令。808年,任国子博士。但809年又改为地位较低的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又在810年降授河南县令。

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把《进学解》当成一腔愤懑之作。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的回应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反而表现了泰然处之的态度。

我们来看接下来的文字。“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jué),欂(bó)栌、侏儒,椳(wēi)、闑(niè)、扂(diàn)、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进学解》)

先说了一通木匠和医师对于不同木材和不同药物的处理技巧,前者是量材使用,后者是储藏齐备,以备不时之需。韩愈似乎很愿意通过各行各业的人和事来举例,这也反映了韩愈对于较普遍人群和事物的关怀,而不是局限在士大夫的狭隘圈子里。

接着又说到宰相对于人才的使用也是因人而异的。这似乎是韩愈自我保全之言语。但恐怕也有一部分是他发自内心的或者是他的自我反思。他接着写道:“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进学解》)举例了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大儒的不遇,甚至略显惨淡的晚景。

经过这些例子,韩愈反躬自省说道:“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bì),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yì)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相传久服可以长寿)引年,欲进其豨(xī)苓(利尿药)也。”(《进学解》)

这段话中,韩愈历数了自己的诸多短板:他认为自己勤奋但没什么理论体系,言论虽多但没有把握要点,文字虽然奇特但是没什么用,虽然修行德行但不能出众。并且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吃着国家的俸禄,一家人勉强维持生活,自己东挪西抄作些文字和学问。但是,皇帝和大臣们却没有处罚和排斥,其实是幸运的。在经常遭遇毁谤,名声被毁以后,放在国子博士的位置上反而是非常恰当的。

这些话,想必也是韩愈在遭遇许多不顺时的自我开导和勉励的话,如此全盘托出可见他内心坦荡,宽厚。这可以令我们这些人汗颜。

所以,最后坦诚说自己没有才能指摘上级,这就如同指导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以及指责医师为什么用昌阳(相传久服可以长寿)做长寿药,而不是用豨苓(利尿药)做长寿药。这显然是荒唐的。写到这里,可以体会到,在韩愈战士般的形象背后是藏着外人难以估量的自醒精神的。鲁迅有言:“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放在韩愈身上也是恰当的。

结果呢,《旧唐书·韩愈传》还有记载:“……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也就是说,韩愈因为此文还有了晋升机会,被当朝宰相所欣赏,后担任了比部郎中、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务。

不知道这篇文章如何流传到宰相手里?这背后是不是韩愈的故意为之呢?

很大程度上,韩愈做到了面面俱到,合理解释了现状,让许多看客哑口无言;大篇幅介绍了自己的优点并提了缺点,自诩但态度总体诚恳;恰如其分地评价了上级和政府,没有不识时务地越轨,颇有政治智慧,并且成功吸引上级同情,着实令人敬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