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的名句(杜甫《登高》赏析)

2024-01-18 03:02   geyange.com

登高杜甫的名句

有的时候,登高是习俗,就像王维在异乡九月九思亲之时登高,他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时,登高是为了疏解心中郁结,就像辛弃疾登高,但即使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却也无人会其登临意。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似乎都爱登高,杜甫也不例外,那他看到了什么呢?

杜甫天资聪慧,七岁能吟诗,开口及凤凰;少年时《望岳》,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满怀;青年时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远大志向。但是,不同于少时登高,此时的杜甫饱经人间沧桑,历经国家动荡。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安史之乱爆发,地方军阀争夺地盘,友人相继离世,打击接踵而至,他的生活也越发陷入困窘。

广德三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去往夔州。得当地都督照拂,他们一家人勉强安顿下来。大历二年秋,五十六岁的杜甫在极端困窘的条件下写成古今七律之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极目远眺,百感交集。风急,刮散了云彩,显得天空是无比的高远。“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阵阵凄凉的猿啸传来,疾风之中,哀鸣显得越发悲戚。秋季,河水逐渐干枯,露出底部的白沙来,鸟儿在空中盘旋,或许在杜甫看来,这盘旋的鸟儿就像他的仕途一样兜兜转转,停滞不前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就是落叶,萧萧下,被风吹的纷纷扬扬,萧萧而下。长江,奔流不尽的滚滚而来。这一句写景从时间,空间,天空,地面,声音等多个维度落笔,让人不禁有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落木与江水,一个瞬息,一个永恒。他们在秋风中相遇。让人唏嘘生命的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水是永恒的,就像月亮,江月年年望相似。

前四句写景,一俯一仰之间,天地尽现。不同于他人的逢秋悲寂寥,杜甫笔下的秋景是情怀博大的,壮阔的,写秋但不悲秋。天地阔大,人如蚍蜉般渺小,江水永恒,人生如朝露般短暂。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的诗境界远大,挥笔写下的即是“无边”和“不尽”,第五句他用万里起头,承接了无边和不尽。这一联,语言密度极高,短短十四字,诉尽人间八般苦。离家万里,远在夔州又逢秋,这是时令之秋,人生之秋,也是国家之秋,是依人作客,靠别人养活,更是长久的靠别人生活。人生已过半,年华老去功名不就,疾病缠身,登高远眺,愁肠百结,而且还是独自一人,既无亲朋又无知己。就像他自己说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朽木之躯,独在异乡,心中不禁怆然也。

不难想象,千年之前,他心中的愁苦之绪是如何的绵延不绝。身体之伤,流年之伤,前途之伤,异乡之伤,功未成名不就,却白了头发失了流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四个字,一字一锤,重重的砸下。鬓角花白,流年逝去,面色憔悴,连平时喝的浊酒现在也喝不起了,潦倒困顿终是以酒宽心都不能够了。

整体来看,这首诗,结构上针脚绵密,环环相扣,格律上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但杜甫的愁太多太重,小到个人身世漂浮之愁,大到家国动荡之忧。沉郁顿挫,是大家对他诗风的评价。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如此种种,构成了他的诗句的血肉。

在饱经磨难之后,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使他的诗风趋于现实主义。若早生三十年,他或许也会和李白一样,做一个潇洒无畏的诗仙,可以高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如果早生三十年,就算不入仕途,他也可以做一个吟风弄月,写写“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自在诗人。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腐败、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可以为得广厦千万间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是伟大的,我们只能从诗歌中略窥他的风骨。

杜甫的诗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是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的真实反映了。这首诗写下后三年,一代诗史就此陨落,结束了他对这乱世的最后的记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