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天地手抄报初中生

2024-01-09 08:24   geyange.com

渔洋第十法绝句作业诗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原名王士禛,雍正皇帝继位后,为避“胤禛”讳,称为王士正。到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下诏改为王士祯。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

1624年,明朝灭亡时,他年仅十岁,没有太多的历史宿帐和感情包袱。而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又必须把个人的前途和新的清王朝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的感情很复杂:他的历代祖先在明朝都是高官,既有对明王朝的怀念;而因为清朝对他的栽培和重用,又有对清王朝的报效之心。这两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交集反映出来。

王士祯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他五岁入家塾读书。六七岁的时候读《诗经》,顺治十五年(1658),王士祯22岁中进士,后升迁至刑部尚书的高位,文名渐著。

顺治十六年选为扬州推官,其诗受到诗坛盟主钱谦益的称赞,并希望他代已而起,主持风雅。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真成为一代正宗。。

王士祯是清初诗坛上“神韵说”的倡导者。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而其渊源则本于司空图和严羽。他鼓吹“妙悟”、“兴趣”,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强调淡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最能体现王士祯“神韵说”理论,并且写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绝句。

【渔洋绝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访纪伯紫隐居》清王士祯

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注释】:

清顺治十八年(1661)春,王渔洋赴江宁(南京),访友浏览,即事賦诗,著有《白门集》。这期间结交了不少布衣朋友,其中也有明代遗民纪映钟。这首诗就是写拜访纪映钟的。描述了纪映钟住处的清幽僻静。诗外之意是赞扬纪映钟的清高。

纪伯紫:纪映钟(1609~1681)明末清初诗人。字伯紫,又作伯子、蘖子,号戆叟,自称钟山逸老,江南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崇祯朝诸生,崇祯时,曾主金陵复社事。明亡后,弃诸生,躬耕养母。

阉党遗孽马士英、阮大铖擅权南京弘光小朝廷,纪映钟发动复社同志进行回击。由陈贞慧、吴应箕、顾杲等草《留都防乱揭》揭发马士英、阮大铖作为魏忠贤“阉党”祸乱朝政的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后弃去,入天台山为僧,复舍去。晚客于龚鼎孳处十年。龚死后南归,移家仪真,卒于斯。著有《戆叟诗钞》四卷。

闲:悠闲。闲踏,信步。

著:穿着。

屐:木制拖鞋。今音读(j)木屐,古入声十一陌部,读(jì ),音同记。

曲:弯曲,此处作缭绕解。

孝侯台:周处台(又称孝侯台)。1700多年前,江苏出了传奇人物,名叫周处。宜兴人将他与南山之虎、长桥之蛟合称为“三害”。为了给乡亲们除害,周处杀虎斩蛟,悔过自新,成了东吴时期的一代名相。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出任东观左丞时读过书的地方建了一座“周处读书台”(也叫孝侯台)。

南京明城墙武定门段曾发现一处遗址,明城墙研究权威杨国庆认为该遗址应该是东吴时建的,就是孝侯台。

僻:偏僻。

野棠:野海棠。

乱:此处指野海棠花开得很烂漫。

【译文】:

闲踏春泥著屐来,烟波百曲孝侯台。

柴门径僻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穿木屐踏春泥信步而來,烟波曲折掩映周孝侯台。

柴门路径偏僻很少人迹,门外的野棠花恣意乱開。

我们来看看王渔阳是怎样写这首诗的:

【手法】:

一、全诗脉络:

首句以“闲”“来”间接扣题“访”,表明来访的心情;

次句以“烟波”承首句的“春”;

第三句以“僻”接“孝侯台”,孝侯台建在金陵明城墙武定门段,说明“纪伯紫隐居”在城外,能看见“烟波百曲孝侯台”,必为城外远处回望,所以偏僻。

第四句以“门外”接“柴门”,以“花”接“人迹”,是访者正常心理:来访首先关注的是主人在不在家,当然先看门;然后再看到门外的海棠花。

全诗句句不离“隐居”:

首句的“泥”、次句的“孝侯台”、第三句的“少人迹”,第四句的“花乱开”,无不说明纪伯紫的居所在远离城市的偏僻之处,而且是少有人来的。

全诗只写来访所见景色,从头至尾,既无交代是否见到隐居者,也没对隐居者作任何描述。但由“僻”、“少”、“乱”三个形容词烘托出隐居者闲逸、清高的情趣,也回应了第一字“闲”。

这就是王士祯“神韵”的妙处,即令人“妙悟”,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句法:

起句“闲踏春泥著屐来”,以“赋”法点明时间(春泥)、心情(闲)、方式:走路(踏春、著屐)。七个字,一个形容词,三个动词,三个名词,把一幅悠闲的春游图简洁、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首字形容词“闲”,是统领全篇的关键字,为全诗定了调。

这个“闲”,指的是心态,与“隐”呼应。

承句“烟波百曲孝侯台”,同样是赋法。此句是路中回眸所见景色。只用了一个动词“曲”,就描画出一个被烟波环绕着的孝侯台的缥缈画面。而此句,也是为转句作好了铺垫。

这个画面,说明纪映钟幽居之处在江宁明城墙武定门外的某一个地方。所以可以在烟波缭绕处看到孝侯台,这也是对题目“隐居”的烘托。

请特别留意:转句“柴门径僻少人迹”,整句可以译为:“主人的住处关着柴门,小路偏僻不热闹,没有多少人迹”。

“僻”,就是“不热闹”;“少”表示的是“没有多少”。

“不”、“没有”是什么性质的词?是否定词。而否定词组成的句子就是否定句。

【渔洋绝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

王渔阳绝句第一法的特征,就是使用否定句型来实现“转”的作用。

纪映钟住处用的是柴门,说明主人生活俭朴,径僻说明地点偏僻,主人深居简出。

合句“门外野棠花乱开”则以野海棠花恣意盛开来反衬“少人迹”,暗喻纪映钟的清高情怀。

在这一法中,这首是特别的。所以我专门举这首来说明。后面我再发几首用这一法的其他渔洋的诗,大家对比一下。

谋篇的整体来看,前两句为一节,用“赋陈”法,描写“访”的过程;后两句为一节,以否定句式,以景兴情,借以抒发对隐居者情操的赞叹。

王渔洋类似这种手法的还有:

《高邮雨泊》

寒雨秦邮夜泊船,南湖新涨水连天。

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

扬子桥头鸡未鸣,瓜洲城外日东生。

风波不惮西津渡,一见金焦双眼明。

《题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宫柳烟含六代愁,丝丝畏见冶城秋。

无情画里逢摇落,一夜西风满石头。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六》

青溪水木最清华,王谢乌衣六代夸。

不奈更寻江总宅,寒烟已失段侯家。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七》

当年赐第有辉光,开国中山异姓王。

莫问万春园旧事,朱门草没大功坊。

《大风渡江三首之二》

红襟双燕掠波轻,夹岸飞花细浪生。

南北船过不得语,风帆一霎翦江行。

《竹公溪二首之一》

漏天未放十分晴,处处江村有笛声。

水远山长听不足,竹郎祠下竹鸡鸣。

《江行望乌尤山》

墨鱼吹浪一江浮,尔雅台荒古木秋。

碧水丹山留不得,风帆回首别乌尤。

《宋陵》

洛水邙山饱废兴,宋家幽寝閟鱼灯。

奉香不见临安使,白日茫茫下七陵。

请大家自行分析转句的“否定词”是哪个?

对于初学者,渔洋十二法是可以模仿的具体模式。希望大家都试试。

【渔洋绝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清王士祯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注释】:

虎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吴中区光福镇,春秋时期,吴王阖阂(hè hài,音同贺害)曾在虎山圈地养虎,饲养人员聚居的地方遂名虎溪。吴国灭亡后,养虎事业也随之衰败。

擅胜阁:虎山山巅原有东岳庙,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建,明万历四年(1576年)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东岳殿前筑有擅胜阁。文革初期,殿宇全部拆除。1992年,村民自发复建殿宇三间。2011年,村民再集资,原址重建为岱真道院。

眺:远望。

以:因为。

阻:阻碍。

往:去。此处作“看不见”解。

光福:吴中区境内历史悠久的古镇,在苏州城西约28公里的太湖之滨,是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50年代初,我国考古学家在当地虎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萧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有顾氏舍宅为寺,取名光福,从此得名,沿用至今。此处指与虎山擅胜阁相望的光福塔。

虎山桥:虎山脚下的虎山桥是光福通向东渚、镇湖的陆上必由之路,太湖水从西崦湖经过虎山桥流向木渎、苏城,它是水源的枢纽。据文献记载:光福每年年初梅花绽放之际,人们都坐船经虎山桥至我国梅花基地之一的“香雪海”、“玄墓山”、“潭东”一带观赏。

却:在这里作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

邓尉:即邓尉山,在苏州城西南三十公里,以“香雪海”闻名,是中国著名的赏梅胜地,其地因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得名。

【译文】: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虎山桥边尽是层层叠叠的青松,

掩映着寒流下古寺墙壁的褐红。

但登上檀胜阁重楼远眺邓尉山,

只能看到西去太湖的细雨蒙蒙。

【写作背景】:

根据台湾輔仁大学中文所博士,散文作家黃雅歆先生整理的王士祯年谱(引自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载《山水有神韻—王士禎的山水詩(上):遊歷與山水》):

王士祯于清顺治27年至康熙4年(王士祯27—32岁)期间,任扬州推官。

在此期间,王士祯所留下的山水詩数量颇多,在內容上包含了大量的山水怀古、寄赠,以及最能体现神韵诗论的山水记游、即目等山水詩。在风格上,则以云淡风轻,清丽悠远贯穿其作(黃雅歆《山水有神韵》)。

推官:官职名,自唐朝开设,各朝代一直沿用。清初沿明制,于各府设推官及挂衔推官,其职位大约相当于现时的地市级中级法院院长,并兼审计局长。顺治三年罢挂职衔推官。康熙六年废除推官。

【手法】:

一、题解:

此诗的题目比较长,但很清晰地表达了写诗的背景和诗的主题:

背景:“虎山擅胜阁”,说明此诗的地点;

主题:“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说明登擅胜阁的目的是想远眺邓尉山,却因为下雨而不能如愿。

由此,可见诗的题目对诗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借鉴,把我们的诗的题目拟好,千万不可忽视,或者写完诗才去想题目怎样写。

二、全诗脉络:

起承两句点题说明地点,再以层松掩映带出古寺(擅胜阁);这是诗人近观所看到的情景:虎山层层青松掩映着古寺红色的墙壁。

转合两句,由古寺登楼,点出主题:登楼远眺;却因被东风吹向太湖的雨阻隔视线,不能如愿。

“虎山桥”回扣“虎山”;“古寺”、“重楼”回扣擅胜阁;“看邓尉”回扣“眺光福”;“雨蒙蒙”回扣“以雨阻不得往”。句句扣题。

转句用了一个转折关系连词“却”,来描写本来想远眺光福镇而再远至邓尉山的美景,但是因为下着雨,却只能看到细雨蒙蒙。

三、句法:

起承两句和转合两句,其实都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

1、“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两句句子的主干是:“松掩寺”。

第一句只是给出了主语:“虎山桥畔尽层”,是“松”的定语;

第二句是谓语部分:“掩映”是谓语动词。“寒流”(暗点季节)、“红”(古寺的颜色)是“古寺”的定语。“古寺”是宾语。

两句连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句意。

在色彩上是“青映红”:松是青翠的,墙是褐红的。

也许王士祯在擅胜阁下,看到这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想起他老祖宗王之涣的教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便也登上擅胜阁的层层楼梯,想远眺光福塔乃至邓尉山。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三四句:

2、“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这两句的主干是:“登眺却见雨”。

第三句表行为:登楼远眺。

第四句表结果:雨蒙蒙。

同样要两句连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句意。

至于“西去”,或是说明太湖在虎山之西侧,以表明方位;或是与承句的“寒流”相扣,说明季节,春季是寒流未尽,东风细雨,雨往西下;又或是暗示此番西去,任务艰巨(此时作者是“推官”之职);又或是某种感慨。

随读者猜去吧。这就是“字尽而意不尽”。

四、“却”的作用:

“却”在转句首字,起着转折作用,把“欲穷千里目”的意愿和“意愿未能偿”的结果连接起来。

【鱼洋绝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这个“却”字,正是渔洋十二法之二的特征。

【转折关系连词】:用以连接连词前后的词、词组、句子所表达意思的转折。

常用的转折关系连词如:却、虽然、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当我们要表达事物向不同方向发展,如:事与愿违,如因爱生怨、欲速不达。。。或喜出望外,如山穷水尽又柳暗花明等,学用渔洋绝法二,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类似这种方法的鱼洋七绝还有: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

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惟:唯有,只是。转折连词。

《骊山怀古八首之七》

不复黄衫舞马床, 更无片段荔支筐。

祗余今古青山色, 留与诗人吊夕阳。

祗:读(zh),在此作助词“只有”、“只不过”的“只”字的繁体字。

“惟余”、“祗余”意为“只不过留下了”。

这两首都是在第三句句首用转折词带出转句,并为转合句提出了与起承句必有意思转折的限制条件:

往日繁华均过矣,只余山水永留存。

(待续)

(转自中原诗韵)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最近更新

站长推荐

猜你喜欢

标签列表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