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的《游子吟》全诗的意思
【背景}
唐诗篇名。五古。孟郊作。见《孟东野集》卷一。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当于贞元十六年(800)任溧阳(今属江苏)县尉时,迎母有感于奉养之恩而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前四句通过为游子缝衣的生活细节,歌颂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后两句以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作比喻,抒写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此诗用短小的篇幅,平淡的语言,将具有普遍意义的母子深情生动感人地表现出来,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成为广传人口的名篇。宋刘辰翁誉之为“诗之尤不朽者”(《孟东野诗集》评语)。至清康熙年间,溧阳有人作诗云:“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是为《游子吟》之千古馀韵。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题】
此诗题下诗人自注云:“迎母溧上作。”当作于贞元十六年任溧阳尉时。吟:诗体的名称,歌吟体。诗中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末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使此诗成为家喻户晓、传诵千古的名诗。诗风清新自然,有民歌风味,与孟郊其他刻意雕琢之诗不同。
【注释】
①寸草:小草;比拟游子。心:草茎亦称心,此处有双关意义。
②三春晖:春天三月的阳光,比拟母亲对子女爱的温暖。晖:阳光。
【注释】
1.游子吟: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2.迟迟:时间长久貌。
3.“谁言”两句:以小草报达不尽春天阳光沐浴的恩情,比喻儿子永远报达不尽母亲哺育之恩,赞美伟大的母爱。寸草心:小草的嫩心。三春:整个春季三个月。晖:阳光。
【今译】
慈母手中的针线,
化作游子身上的征衣。
记得那是临行前,
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呵!缝得针脚密密,
也缝进了母亲爱子的心意,
——母亲在担心,她的儿子
延迟归期。
唉!谁说那阳光下的小草,
能报答春光的沐浴?
【作者小传】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隐嵩山,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县(今属江苏省)尉,后辞官归里。宪宗元和元年(806),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后又聘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途中卒。友人私谥为贞曜先生。生平详见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两《唐书》本传。今人华忱之《孟郊年谱》较完备。其诗与韩愈齐名,称“韩孟诗派”。韩愈称其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S”(《荐士》)。与贾岛诗有相同处,有“郊寒岛瘦”之称(苏轼《祭柳子玉文》)。有《孟东野诗集》。
【赏析】
《游子吟》,是孟郊自制新乐府诗题。根据原诗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可知此诗作于他居官溧阳尉之时。它以一首著名母爱的颂歌流传千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名句,几乎家喻户晓。
* * * *
诗以对句开首,分领下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这样由人到物,从母至子,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事物,但也是最可贵的事物,即:母子相依,骨肉相亲。
接着三、四两句,直叙慈母爱子之心: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在临行之前,老母针针线线地细缀密缝,为的是把衣服做得结实一些,因为怕儿子在外迟迟难归。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身份报慈母以感恩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寸草心,比喻游子的心。寸草,即小草。三春晖,比喻母爱温暖,有如春日之阳光。晖,此指日光。
这里用了比喻句,表达儿子报答母恩的炽烈情愫。这两句诗,是前四句诗的升华。通过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上悬绝的对比,展示了赤子之心:对于如春阳的博大母爱,区区小草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在这里,写子女报恩之意之情,也是十分淳厚、真挚的。
* * * *
这首歌颂伟大母爱的短诗,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就是:它典型地表现了“母爱子,子敬母”这种高尚“人伦”。在生活里,母亲为出门的子女缝制衣服或整理行装,原是一件最普通不过的常事,可说是一件细节。然而,诗人却从这个“细节”中发掘了深刻而普遍的主题。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并且作了极好的表达——
作者用临行缝衣,寄托母爱;以春晖照物,比喻母爱。二者都能使人温暖,前者暖身,后者暖心。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不用言语,也不流泪,只是通过“密密缝”的行动,一个普通常见的行动,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感人! 它几乎拨动古今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唤起普天下儿女们的亲切而深情的怀念。
这就是此诗最大的成功之处,也是它永传于世的奥秘所在!
此诗《全唐诗》于题下注“迎母溧上作”,当源于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笺》载此诗下有“自注迎母溧上作”数字,因而一般认为此诗为孟郊任溧阳县尉时所作,也有学者认为考索诗意,当为诗人早年离家游宦时作。
此诗写慈母爱子之心,捕捉临行缝衣的一个细节,由“慈母”而“游子”,由“密密”对“迟迟”,对照而下,推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名句。命意真恳,风雅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