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不好的历史人物

2023-11-11 07:24   geyange.com

绝句让你想到的画面

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很差,诗写得却很好,这一首绝句你读过吗?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我们所崇拜的历朝历代的那些著名诗人,他们不但诗写得好,而且在品德方面也差不到哪里去。

比如李白,纵然他狂傲不羁,纵然他渴望功名,但他骨子里所透露出来的那种洒脱的气质却是无人可及的。

比如王维,他一生信佛,心境淡泊安然,可称为诗坛上的一股清流,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视其为“白月光”般的存在。

再比如屈原、陈子昂、苏轼、辛弃疾等等,都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了高大的形象。

然而,有位诗人就不同了,他在众多人的心中,就是十足的“小人”。

陷害忠良、卖国求荣、唯利是图……,都是他的强项。

不过又不得不说的是,虽然此人将坏事做遍,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但他写的诗却有模有样。

所以对于“心逐诗词”的我们来说,这个人的诗还是有必要去读一读的。

吴门道中

宋·孙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孙觌(dí),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五岁即为苏轼所器。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

孙觌很聪明,也很多才,不然也不会那么小就被苏轼器重。

但遗憾的是,孙觌没有将聪明用在正道上,他在朝廷中就是一个十足的“祸害”:诋毁抹黑岳飞、趋炎附势欺压贤良、和外来势力求和、大力支持投降派……,这些事都让他干了个遍。

不过有一点还是值得庆幸的,孙觌并没有在朝廷中一直得意下去,他在晚年的时候被罢官。

感到前途无望的孙觌最后只能选择做个览胜之人,到处游山玩水,且将精力集中在烟霞茅屋类的幽境中。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孙觌才能写出如《吴门道中》这样的诗作来吧。

诗的首句清新自然,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数间茅屋水边村;在水边的小村落中,有几间矮小的茅屋。

这是一个很寻的画面,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属于很多人心中最美的田园风景之一。

所以当这一句出现的时候,我们的想象力会在瞬间被激发出来,我们的思绪会在瞬间从城市回到田园、回到曾经的儿时。

“水”和“茅屋”之间形成高低错落的立体感,其中的线条疏密有致,其中的色彩素雅柔和,体现出一片安宁与恬淡。

承句在首句的基础之上,对色彩予以晕染和突出:杨柳依依绿映门;人家的门前栽满了杨柳,袅娜的柳枝呈现出朦胧的绿色,把家家的门户都映绿了。

首句的画面很宁静,承句中的画面也同样不失宁静。不过,在宁静之上再添几分绿意,则又使这里的画面显得生机满满。

“杨柳”与“门”的同时拉入,让这两个物象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映衬的关系。前者因“门”的烘托而更见清新与柔美,后者因“杨柳”的烘托而更见安详与静谧。

通过这样的画面,我们除了能够体会到艺术上的美感之外,还能感受到来自田园生活的美好。

如果要论点睛之笔的话,那当然要数后两句: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渡口呼唤船的人在那里独自站立着,他身着蓑衣与黄昏的蒙蒙细雨融为一体。

相信在品读后两句的时候,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为其中的美妙意境而赞叹。

作者将镜头定格在单个“人物”上面,从而让整首诗的画面有了收缩的效果。

“唤”字传递出了人物的声音,“独立”则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而有了这一人物的融入,诗也便有了鲜活的动感。

“一蓑烟雨”再次将人物的形象清晰化的同时,又点了明天气情况;外加与“黄昏”的搭配,浪漫且不乏生活气息的画面就跃然纸上。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最后一句中的“湿”字,它起到了“通感”的作用,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着蓑衣而立细雨的情景,更是让我们从心灵上感受到了来自于黄昏、来自于细雨的那份湿润与清凉。

眼到之处是美景,心到之处是美感,抛开作者的品性与修为,单就此诗来说,它的确是一首佳作,它的确彰显了作者的才华。所以,此诗是值得被我们细细品读的,也是值得我们为其点赞的。

杨柳烟深村落隐,唤船人立寂黄昏;各位看官,对于孙觌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简说一二。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