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行动的名句古诗

2023-10-04 03:17   geyange.com

光盘行动的名句古诗

设为星标!语文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点上面蓝色文“语文试题与作文”关注。

‍‍‍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欢迎淘宝!

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9月高考试题分析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4月最高高考冲刺AB卷二套题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

语文月刊2020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天来时,去看一场花开。去看最喜欢的桃花吧,有人说桃花是最寂寞的花,当时不解,人们都说桃花是最喜热闹的花啊,后来才知道,,满树怒放,只是谁人懂,谁人欣赏。

夏天来时,去看一场雨落。用心去发现,雨是唯美的,诗意的,忧伤的。夏天的雨,特别受人们欢迎,期盼它的到来。心情好的时候,可以不顾行人的目光,到雨中畅快淋漓一场。可能也会想,雨落的时候,是天在为谁哭泣呢!在诗人的笔下,雨是可以蚀人骨血的。

秋天来时,去看一场叶落。琥珀般的叶子,在秋风的用力抚摸下,似也有不甘,不甘就此陨落;明知力量过小,也敢同命运摇摇摆摆的做斗争,得益于叶子有着顽强的精神是关键,可终究,力量悬殊,颤颤抖抖的飘落而下,与大地来个亲吻;细听,风中似传来了他们哭泣的声音。我多想说:叶儿,你顽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叶儿,你莫灰心,请细细等;叶儿,待来年春天姑娘来临时,又是你的天空,届时,又将绚烂整个春夏艳阳天。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喜爱寂寞,是喜欢她的热闹

B. 人们喜爱热闹,是喜欢她的寂寞

C. 桃花因为寂寞,所以喜欢热闹,喜欢热闹,却因为寂寞

D. 桃花喜欢热闹,却因为寂寞,因为寂寞,所以喜欢热闹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C.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D.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4.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字。

材料: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 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 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观看下面的图画,然后回答问题。

(1)请揭示上面图画中“年年有鱼,餐餐无余”所蕴含的寓意。

(2)请就此寓意,另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子对偶,用语简明,不超过30字。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黄钟】人月圆

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①。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注] ①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卧龙山东南麓,系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而建。

6.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台”是后人为缅怀越王勾践所筑的台榭,开头两句记作者登临吊古和因之而引发的“伤心”情感。

B.“鹧鸪啼处”写鹧鸪的悲啼,与李白诗句“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东风草绿”“青山故国”“乔木苍苔”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画面一一展现,意在以哀景写哀情。

D.这是一首吊古抒情之作,写作者重登越王台所引发的怀念故国、思念亲人的惆怅之情。

7.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

三、古诗词情景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生活中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

(2)苏轼《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转瞬即逝,不能像大自然那样万古永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激起了“我”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

四、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历史事实是否需要判断?答案是肯定的。“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是人们运用历史知识服务于人生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由于发论者生活在不同时代,他们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时,会自然而然地站在不同的立场、表明不同的观点。《左传·桓公六年》有“齐大非耦”的记载。齐国曾想把文姜嫁给郑国太子忽,而太子忽引《诗·大雅》中的警句“自求多福”,强调与其依靠大国的辅助,不如求诸己,故以“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为由辞谢。对此,《左传》作者给予的评论是“善为自谋”,表达了对郑太子独洁其身而谋不及国的批评之意,为后人取鉴于史提供启示。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变化,“齐大非耦”在南朝大史学家沈约那里成为严格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他曾以此激烈抨击士族王源将女儿嫁入寒门之举。后来,“齐大非耦”又发展成为中国古人婚姻观念的重要原则,“郑忽辞婚”则演变成歌颂大丈夫志在自立的历史素材。可见,对于历史事实的见解、评论和运用,是随着评论者所处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史学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史家则是史学的主体。总体上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

事实判断是史学家针对史实本身所进行的总结和评价,并用以指导时人和后人的社会实践。以有关皇朝得人、用人的评价为例,《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在论及汉顺帝、桓帝二朝形势时,指出由于统治者未能任用贤能,“在朝者以正议婴戮,谢事者以党锢致灾”,导致东汉在这一时期由盛转衰。据此,范晔对东汉的历史走向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倘使顺帝、桓帝能够任用贤能,则可延续盛世。史学家运用历史知识对既成事实做出假设,是史学服务于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当然,史家议论是否能够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这还要取决于史家本身见识的高下。

价值层面的判断,则是不仅要就事论事,还要把人物史事的善恶、是非揭示出来,也就是给人物史事定性,这种判断受史家意旨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班彪评论司马迁《史记》“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这是中国史学上较早对史书中的史家议论做出的直接评价。班固所撰《汉书·司马迁传》,亦持此说。对此,范晔这样看待:“彪、固讥迁,然其论议,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从思想上看,班氏父子批评司马迁“轻仁义”“贱守节”,范晔则批评班氏父子“轻仁义”“贱守节”愈甚。范晔之所以与班氏父子表现出对于“仁义”“守节”的不同标准,是具有切实社会历史根据的。一方面,他的历史研究和撰述的对象——东汉时期——有重名节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他所生活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个人对传统儒家道德规范正不断进行着突破和修正。

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和信史原则来看,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洪迈言“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正是此义。

(朱露川《史书叙事与史家议论的辩证关系》)

材料二:

“秉笔直书”、“实录毋曲”是古人著史作典的起码原则和治学品德,其实说起容易做起难。有人为沽名钓誉,为利禄奔波而不惜臆改讹误、伪造史实,从而贻累古人, 延误后学。

东汉班固为了入仕当官,在撰写《汉书》时,对刘汉政权隐讳真实,肆意溢美。南朝沈约为了跻足政坛,撰《宋书》时,大肆颂扬豪门士族,达官显贵,对被皇帝随意诛戮的文武大臣,均隐去真实死因。史书的失真,带来一系列荒谬。这种荒谬常常作为改头换面的“正史”、“国传”又汇编于新的历史著述中, 如此循环往复,欺骗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也有对历史文献表示怀疑者。最早以证实精神审度历史文献的史学家是司马迁。他撰述《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反对“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没其真”。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与亲身调查访问史实,具有追根穷源的开拓意义。对于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 采取了“疑则传疑”的审慎态度。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以丰富的题材和多向度的视角,刷新了史学的风貌,使史书从干燥无味的说教,变为生动具体的叙事。史学开始走向大众,史学著作从少数人阅读变为大众读物。

但值得注意的是,史书的信誉在下降,戏说历史的各类书籍、讲坛受到欢迎。近年来在市场上走俏的如《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个都不正经》等,几乎都是非历史专业者所写。史学的作者从史官、专业学者,到非专业的作家,体现了述史主体的大变化。

一般说来,传统专业史家说什么都要有证有据,讲究的是历史真实性和启示性。如今则不然,这些业余作者讲史时有自说自话的,有戏说臆说的,有的竟宣称自己在“玩历史”。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读者似乎并不在乎什么史实不史实,只要读来解闷、解气就是好的。

史学本是一门纪实的学科,容不得掺假和戏说,古代一些史家为秉笔直书,牺牲性命的大有人在。如今,戏说、娱乐渗入到史学,可算是“娱乐至死”了,但死的不是娱乐,而是史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这是专业史家无可奈何的现象。期盼求真将再度成为人们读史解惑的追求。

(北京日报《史书的信誉不能降》)

A.“齐大非耦”的历史故事被沈约故意曲解,成为他区分士庶阶层的思想武器。

B.范晔对东汉历史走向所作的假设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符,体现了其见识之高。

C.中国史学上对史家议论做出直接评价的最早可以追溯到班彪对司马迁的评价。

D.司马迁不盲从历史文献,他整理考订原始文献、亲身访查史实,具有开拓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判断总结和评价史实,对当时和后世的社会实践有指导作用,这对史家的见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从范晔对班氏父子的批评可以看出:史家的价值判断往往与他所研究的时代及他所生存的时代相关。

C.史家伪造史实,失真的史实又被编进新的历史著述中,由此可见历史是无法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的。

D.在史学走向大众的时代背景下,史学著作不可一味追求生动性,而丢失了史学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3.下列属于史家议论中的价值判断的一项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B.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项羽本纪》)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根据材料内容,请对如何阅读历史书籍提出三条建议。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①

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②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微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③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④,若无罪而就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与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⑤,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泓之役,身败国衄⑥,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⑦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取材于苏轼《宋襄公论》

①出自《春秋》。泓水之战,子鱼向宋襄公建议,在楚军没有全部渡河、没有列阵成行做好准备时发起进攻,宋襄公未听,结果大败。

②膰:送祭肉。

③文王之战:指符合礼信仁义的战争。

④觳觫:恐惧的样子。

⑤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

⑥衄:损伤,伤害。

⑦二毛:指老年人。

⑧紾:弯转,扭曲。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微者之称             微:卑贱

②而当夷狄之微者          当:抵挡

③牛何之              之:去,往

④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趋向

⑤而孟子与之以王          与:和,跟

⑥天下孰有不忍者耶         孰:什么

⑦乃欲以不重伤           乃:竟然

⑧不能损襄公之虐          损:损坏

A.①④      B.②⑥          

C.③⑦      D.⑤⑧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      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

B.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宋襄公的过错不只是施行仁义而没有坚持到最后

C.天下知其不情也        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

D.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     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凭借名声取得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作者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作者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鉴于后世对宋楚战争看法不同,宋襄公的行为极具欺骗性,作者撰写此文以澄清。

9.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10.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请具体说明③段至⑤段是如何对此展开论证的。(6分)

答案与解析

1. D

2. C

3. 改为“明知力量过小,也敢摇摇摆摆同命运做斗争,得益于叶子顽强的精神”,或“明知力量过小,也敢摇摇摆摆同命运做斗争,叶子有着顽强的精神是关键”。

4.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连贯。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题目中每个空缺处都能在材料中找到依据。第1个空,“传说中的远古时期”对应“黄帝……”;第2个空,“但是……”对应材料倒数第二句“但是……”;第3个空,是由前文表述所得出的结论。

答案: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5.解析:揭示图画的寓意应体现出“餐桌”“节约”的意思。宣传标语除语言简明、使用对偶手法外,还要注意紧扣节约、“光盘行动”的主旨。

答案:(示例)(1)“年年有鱼,餐餐无余”的寓意是厉行节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

(2)餐桌上不浪费,人格上显高贵。(或: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6.D [解析]D项,没有“思念亲人”的情感。由“青山故国”“当时明月”可知,全曲表现的应是作者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

7.“当时明月”表明“明月”是当时的,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拳拳深情。作者用明月的亘古不变反衬世事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当时明月”等三句借助了唐诗的意境。刘禹锡《石头城》中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白《苏台览古》中也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月是历史的见证,如今“依依素影”又高悬在越王台的上空。作者独发一问:“何处飞来?”问得似乎突兀,但意图十分明显。“当时”的江山已换主,那么“当时”的明月怎么又会飞来呢?这一笔同《石头城》《苏台览古》中的诗句一样,是借助嗔怪明月的多事、无情来抒发怀古的幽思。作者起笔“伤心莫问前朝事”,至此还是问了,并问得那样直接、那样悲哀。“依依”是依依不舍的模样,说明明月在夜空中徘徊已久,而作者从“残照”时分一直待到月夜,表现了作者对故国山河的拳拳深情。

8.【答案】(1)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1.D

2.C

3.B

4.①首先阐明对历史事实做出判断(史家议论)的意义。②接着以“齐大非耦”为例,论证评论者所处的时代影响着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史家议论)。③然后阐释史家议论的两个基本维度: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④最后指出史家议论当以事实判断为先。

5.①结合历史时代、现实时代。②要有质疑、审慎的态度,对史家议论不盲从。③选择书籍时,要注重真实性、启示性、严肃性。

6.(3分)D     

7.(3分)B      

8.(3分)B

9.(3分)参考答案:图谋成就王业没有成功的,最坏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评分说明】词语“王”“弊”各1分,句意1分。

10.(6分)答案示例:第③段把齐宣王不忍杀一牛与宋襄公残忍杀害一国国君进行对比,揭示了宋襄公不仁的本质。第④段通过类比,说明宋襄公忍心杀一国之君,而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如同一个人能扭伤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不忍心对着饭食忍饥挨饿一样地不合情理。第⑤段使用类比,指出宋襄公如王莽一样伪善,欺世盗名。【评分说明】对每段进行分析,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己巳。朔。宋襄公与楚人在泓水交战。宋国军队战败。”

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宋,是殷商的后裔,对周朝来说是贵客。周朝天子有祭事时会送祭肉给宋国,宋国有丧事,周朝天子会派人吊丧拜祭,不是各国诸侯所能比的。而这里说“与楚人在泓水交战”。楚,是夷狄之国;人,是对卑贱者的称呼。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辨明。

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齐宣王看见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问:“这牛要(牵)到哪里去啊?”牵牛人回答说:“(杀了以后)准备把它的血涂在钟上行祭。”齐宣王说:“把它放了,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舍弃一头牛,于个人的德行不会有什么影响,而孟子用王道来赞许他。所谓“以仁慈宽厚之心,行仁慈宽厚之政”,正是夏、商、周共有的特点。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忍心干的呢!

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

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战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

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何至于战败之后,救死扶伤忙个不停。这只是他个人的昏妄平庸罢了。齐桓公、晋文公得到管仲、子犯的辅佐而兴霸业,宋襄公有一个子鱼而不能信任,两者之间怎能同日而语呢。自古以来,昏庸无能的君主,像这样子的多了,但死后盖棺论定,却未有能像宋襄公这样欺骗后世的了。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