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名句是哪一句(来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一、文本解读的思路:
1. 内容上:形象——主旨——特色(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2. 结构上:词——句——段——篇
3. 解读顺序:
(1)整体把握——篇章段落大意以及形象、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2)细节把握——词语句子之间的含义,手法技巧
二、解读文言文的方法:
1.读题辨体:
了解文章体裁,掌握文体特点,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形象。
(1)“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以一言概之:“记“这种文体,其手段是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是抒发作者感情或主张。
(2)从文章体裁上来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作者通过写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这件事,体现了作者与张怀民友谊甚笃,同时也抒发了觅得知音的难能可贵。也抒发了其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体会形象:
人——苏轼及友人张怀民(都是被贬谪到黄州,仕途不顺,“与为乐者”知音)
物、景——承天寺的夜晚景象(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
3.把握情感:本文体现了作者与张怀民友谊甚笃,发出了觅得知音的难能可贵的感叹。同时也抒发了其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 具体分析:
(1)整体感知(文章分层)
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起因和时间——为美好的月色心动,遂起身寻找友人张怀民。
第二层(写景)运用比喻的方式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层(议论抒情):借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抒发自身感悟。
(2)细节把握: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此时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已经四年。远离家乡及亲人。“夜”指出此时是晚上,十分自然地与下句“解衣欲睡”联系起来。
②“解衣欲睡”交代出作者本来打算就寝,言外之意就是接下来见到的“月色”“院中美景”等等都不在作者的计划之内。也就能理解后面“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的“欣然”的原因了! 本句中“欲”的含义是“想要”,翻译这句话时要结合本句的句式来翻译,本句缺少主语,为省略主语的省略句,教师要强调翻译时须把主语“我”补充完整。
③“月色入户”这句话通过“入户”二字将月色拟人,月色好似是感知到作者在寒夜将眠时内心的孤独寂寥,主动来陪伴他。“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与这句手法相同,意蕴也相似,现实中缺少家人友人的陪伴,只能与自然中的景、物作伴。这样写十分含蓄地将内心的情感表达了出来!“户”在古文中指的是窗
④“欣然起行”结合上面的内容,“欣然”所包含的惊喜与喜悦之情就很容易被理解了!“然”....的样子。
⑤“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作者与张怀民同为被贬谪到黄州的人,他们的友情十分深厚。本句中“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者”....的人,“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遂”于是就的意思。
以上几句交代出夜游起因和时间。
①“相与步于中庭”本句是倒装句,正常的语序是“相与于中庭步”可译为:(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相与”为“共同”“一同”的意思。“步”词类活用,名词或用作动词,散步。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是。
首先解决“空明”的含义,“空”指的是空旷,“明”指的是明亮,澄澈。这句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藻和荇”
“积水空明”,将月光具象化,好似在我们的眼前就有一池静静的春水;“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正面描写月光;“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进行侧面烘托,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此外“月光”这一意象,在本文依旧具有清明、澄澈这一特点,它也代表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讲解时可抓住本句的手法、月光的特点以及作者情感这三个角度来提问。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耳”,罢了。
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目的是强调“闲人”二字,关于“闲人”有两层含义: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的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别人不能识,唯此作者与怀民能有幸领略,难道不是一件快事!由此看出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5. 核心问题:
(1)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用妙笔绘出诗情画意之美,请找出其写景语句。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提示:所用修辞、此修辞的好处、情景交融的写法)
(3)如此优美的景致,暗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尾抒情中,作者为何自称“闲人”,你认为文中“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