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悲凉沉雄诗风的名句是什么(如何理解曹操诗歌的慷慨悲凉)

2023-09-11 11:45   geyange.com

曹操悲凉沉雄诗风的名句是什么

慷慨悲凉的不是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产生的时代。

曹操那批创作者,大都经历东汉王朝统一稳定到分崩离析的过程。稳定统一的东汉政权,忽而就成了上至天子,下到庶民,竟无一不在流浪乞活的惨剧——时代冲击如此猛烈,生活的转变如此剧烈,有悲凉之感,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再正常不过。

只不过,文学创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方式去表达。

所以,不是曹操的诗歌慷慨悲凉,而是时代剧变给作者们更多的创作源泉。他们的现实生活就是如此,所处的时代就是如此,慷慨悲凉自然会成为文学创作的一部分,根本用不着谁去命题作文。

你说“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不慷慨么,同样出自于而王粲之手的《七哀诗》(节选):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它就不悲凉么?

找一个有创作能力的人,让他走在白骨平原上,他无论创作的是啥,也一定跑不掉悲凉这个旋律。就算他没心没肺,就想创作一歌舞升平的作品,也未必敢那么做。

不社死么?

时代、人、作品三者中,只有人是多变的。

有足够的文学素养,创作能力,足够的素材与经历,就算没悲天悯人之心,也能写出大发慈悲的作品。用作品推人实际上很复杂,那只是文学创作,可以是发自肺腑,也会有一时兴之所至,更能逢场作戏,甚至有意为之去树立人设。

曹操是什么人,他的军队围而后降者不赦是常令,屠城残杀是家常便饭——这种人写“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出发点是啥,我想每个人都有答案。

读王粲的《七哀诗》(前文节选)再读曹操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可以体会到二者的视野完全不同。王粲是能体悟到人间惨剧那个点,而曹操只是泛泛描绘下,然后告诉大家见到如此惨象谁能“不断肠”。

可曹操他自己就“不断肠”——他就是刽子手,不断的制造类似惨剧,又怎可能“念之人断肠”呢?

说白了,时代孕育人,人孕育文章,作品未必体现作者真实本心,但描述的时代现实却通常八九不离十。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