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中的国人皆是如此(“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2023-09-02 16:59   geyange.com

八佰中的国人皆是如此

血与肉,是你我生而为人的全部。

生与死的距离,就是成功与失败的距离。

看罢《八佰》,只觉得发自内心的热流涌动,耳边似乎还回响着枪林弹雨的声音,眼前还有奋战与流血的场面。生活在和平年代,战争片的存在让人觉得我们存世所遇见的困难,我们所谓的挣扎,都那么不值一提。

《八佰》改编自历史真实事件四行仓库保卫战,情节不与事实完全相符,亦情有可原,它不是纪录片,而是艺术化的生活。而我一直觉得,那段岁月,甚至比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和纪实影像残酷得多,有一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不为人知。因此以下个人观点仅基于电影本身。

《八佰》的好在于,它呈现了一种众生相。有身在局中者,有旁观看客,有利益无关者,有自保者,有局外奋起者……每一个人,都是一场战局的见证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活在某个时刻,也许有的人会被历史记住,有的人会被历史遗忘,但不论各自是什么态度,什么举措,都像巨大齿轮中的一部分,缓缓推动着历史前行。

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租界,歌舞升平,人们不断地重复着“这里是安全的”;一边是四行仓库,硝烟战火,人人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那边是天堂,这边便是地狱。

(一)老葫芦、端午、小湖北

故事从三个散兵开始。湖北保安团成员老葫芦带着侄子端午和小湖北,在上海遇到日军被冲散。端午和小湖北兄弟俩进入四行仓库,老葫芦四处奔走,试图找到安全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吸引我注意的细节。百姓等待租界查验,排队进入时,老葫芦随手抱起了一个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孩子,佯装普通人。但他身上穿着军服,看守租界的中国人不让他进,甚至威胁说要打死他。这个抱来的孩子后来也被随意塞到了另一个人手里。

这原本只是一个无辜的小孩子,跟着家人躲入租界寻求一方庇护。他被另一个同样想要活下来的人搅乱了人生,与家人走散。战争混乱之中,每一个人都无法幸免。这不是世界的恶意,也不是生活本来的丑陋面貌,只是像一场洪水来的时候,挡不住它的东西,就都被卷走。

端午是抓壮丁来的散兵,原本不过是种田的农民。他不会开枪,不会杀人。直到他看见叔叔老葫芦被日本人抓走,挂在旗杆上,最后充满痛苦地死去。他心里的怒火被点燃了。他见证亲人的死亡,是痛心与愤怒,但激起血性是另一件事。

他的转变在于,第一次被命令枪杀一个日本人。那个日本士兵跪着,一个普通人,一个在枪口下瑟瑟发抖,说着请求话语的人。我相信,他们目光交汇的时候,就知道对方是跟自己是一样的,都是在战火中无法幸免的人。端午举着枪,哆嗦得跟日本兵没有分别。举着锄头的人,怎么杀人?但是命令他的中国军官说,杀了他,他就是杀死你叔叔的人。

一枪过后,是死寂。

一枪过后,是第二枪,第三枪,是为同胞报仇的血性。

小湖北年纪不大,他受到军官们的保护。他无法端起枪去帮助哥哥和每一个训练过的士兵、没训练过的散兵。七月把他当作弟弟般带着,甚至说,如果我死了,你就替我的位置。

厩中的白马突然逃出,七月一记口哨将它驯服。小湖北从此便注意上了这匹马。白马没有逃向对岸,而是一直绕着四行仓库跑,一圈又一圈。白色毛发也染过血,腿也中过弹,但它始终没有离开。这个生灵像是一个守护神,象征着心灵的一种力量。血肉之躯会逝去,但是前赴后继的将是更多的人,精神会永远存续下去。

小湖北在枪林弹雨中注意到白马行踪,探头想告诉七月。七月按下他的脑袋怕他丧命,却自己抬头去看,无眼的子弹击中七月脖颈,碎玻璃插进他的动脉。几乎是瞬间的死亡。

小湖北很震动,他的眼神已经起了变化。

直到哥哥端午的死去。

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升起,是无数士兵的牺牲。其中就有端午。流血的时候感觉不到痛,大呼胜利的时候感觉不到痛,守住那道防线的时候激动到忘记自己,忘记自己也是血肉之躯。

没有一个人是主角,没有一个人有光环,都只是血与肉而已。

端午捂住被弹片击穿的下腹,无济于事。口中含糊说着最后的话语,甚至都认不清眼前人并非自己的弟弟小湖北,喃喃要留下一张照片。定格的瞬间,他就像一缕轻烟般的,消散在世间。

从最初看到击毙逃兵,到自己亲手击毙日本兵,到战斗中的冲锋,护旗,死去。端午从害怕死亡到直面死亡,不过短短三四天的时间。他代表的是无数被迫迅速成长投入战争的普通百姓。没有人一开始就愿意白白去牺牲,甚至本能是畏惧和拒绝,哪怕知道民族正值危亡之际。但是正如端午是看到叔叔的死而成长,每一个投入战斗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某一个瞬间弹片打在别人身上,却恰恰击中另一个人的内心。然后,就是奋起。

所以影片的最后,一直在角落的小湖北穿上笔挺的军装,将枪扛在肩上,目光坚定。于他而言,身上背负着叔叔和哥哥的死。而无数个小湖北身上,就是因为敌人而死去的同胞,是国家和民族。华夏儿女的鲜血不会白流,多少人倒下去,多少人站起来,前仆后继,从不止息。

(二)老算盘、羊拐、瓜怂

老算盘是算账的文职,拿不来枪,打不来人。他心里想的就是活下去。

这样的人多吗?太多了。因为纷飞的战火会烧到每一个人,活着就是胜利,此话不假。

正是因为他好死不如赖活的信念,倒也躲过了几天的火力攻势。贪生怕死,是人的本能,没有人想死得无声无息。

他手里拿着一枚硬币,正反都是字,抛硬币总跟别人说,要是是字你就出去。没有说出的是,出去,你先去死。我不想死,我再苟且,也要活着。

正如逃兵会被击毙,老算盘为了活下去也铤而走险,他跟端午一起下到水道里,又想趁乱逃进租界。端午发现之后,拿枪抵住他的后背。他的哀求,又和那个枪下的普通日本士兵有什么分别?为活罢了。老家,媳妇,平静的生活,是他求全的全部。

所以听罢端午放了他一条生路。因为端午完完全全理解,他也一度想要从水道逃走,但他回不了头,他有仇怨,而面前的老算盘,没有沾过血,没有伤过命,他还可以回去。能活下去的,就活下去罢。

羊拐是国民革命军某师的一员,是彻彻底底的军人,硬汉。他话不多,会在战场上救下受伤的弟兄,会往前冲,会知道如何躲避流弹。

瓜怂是个大块头,和老算盘一样,怕死,但却不得不拿枪冲锋。他跟羊拐说起女人,一副显摆享受的样子,还牛皮哄哄地非得要包烟才愿意告诉羊拐细节。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老男人隔着电梯抽烟讲话的那一幕。烟雾缭绕中,羊拐自愿留下来成为敢死队,瓜怂坐上电梯准备过桥。

那一包烟被羊拐丢进电梯,像是为了得到一个答案而给对方的东西。最后又被瓜怂丢出去,说,烟是你的命,留着。

人人都明知抵抗的结局,人人都明知留下和上路没有区别,于是各怀坦荡之心,走向自己亲手选择的结局。

(三)群像——谢晋元、上官志标、朱胜忠、齐家铭

特派员来告知谢晋元放弃抵抗,准备撤入租界的时候说道,留守至今,不过是做给西方各国看的一场表演,士兵也是爹妈生养的。

谢晋元一拍桌子说道,仗打到这个时候,你跟我说士兵也是爹妈生养的?

对方的最后一句话是,让后人来评判这段历史吧。

他们是训练有素的国民革命军正规部队,自然知道当兵最重要的是忠诚,军令如山倒。眼睁睁看着兄弟倒在血泊中,或残或死,最后不过是个放弃抵抗的结局,心中是何滋味?

他们对下的每一句号令,就意味着一具具血肉之躯用胸膛顶住枪炮,有的人原本可以拥有平和的人生,不用满身尘土、血肉模糊地躺在仓库的地上。

那一座通向租界的桥,不宽不窄,不短不长。就是生和死的距离。

他们号令弟兄,不要恋战,不要回击,只要能动,挪也要挪过去。为了保命,为了节约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冲过一段对他们来说最难的路,为了证明,有人活下来,有人能告诉后人这段血淋淋的历史。

枪声不绝。

他们就像普通的士兵,一边嘶吼,一边向前冲,救起身边的同伴。

最后一个临行前的热水澡,他们每个人身上可怖的伤疤。

战争,有关政治。爱国,无关政治。

(四)群像——人肉炸弹、护旗帜、看客

每一个人喊出自己的名字之后,纵身跳下,连续爆炸,血肉横飞。

每一次旗帜快要被击落,总会有一只黝黑的、沾满血污的手将它有力地扶起,周而复始。

这里没有主角,是民族的群体。抛开这场保卫战不谈,又有多少次类似的场面在战场发生?

血与肉,是生而为人的全部。

战火之下,人类过于渺小;欲望之上,人类过于无知。灰色的硝烟是悲壮的挽歌,欲望带来的战火,是无人探底的地狱黑洞。

仓库对岸的租界,人们站在河边、楼上、街角,看着对面发生的一切。受到鼓舞的百姓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军队的支持。有人以一死传递电话线;有人游过苏州河传递消息;那个一直站在楼上用望远镜看战况的教授,拿出猎枪朝对面射击,把家里的首饰扔下楼;开赌场的蓉姐拿出两大箱吗啡冲向租界卡口;小女孩在河边朝军人敬礼;何香凝站在大理石的窗台栏杆边,无比动容地说:

“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战争的年代,民族存亡需要视死如归的冲锋陷阵,一副副血性的铮铮铁骨,顷刻随硝烟散去;和平的年代,我们看再多,都无法将那种痛与悲感同身受。

和平的年代,我们没有战火困扰,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生活安宁,于是总觉得血性不复存在。这种血性与战场不同,却与时代相关。

是民族精神。它可以很小,小到一个人遇困难是退缩还是挺进,遇矛盾如何取舍,遇错误敢不敢承认改进。一个一个加起来,就是一股足以动摇的力量。

八百壮士教给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血性和赤诚。

————最后————

《八佰》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改编真实事件题材的历史战争片,每一个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在其中窥见自己的影子。

战争就像生活中的磨难,是逃是刚,全凭自己决定。

只是每一个抉择,都必须承受其结果。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格言阁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